让数学课堂童趣飞扬

2018-01-22 00:12赵厚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数学课堂

赵厚华

【摘要】儿童数学课堂应当成为一种“童趣课堂”,教师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趣味使者”。在数学思考、表达、游戏和探究中,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到数学的“智趣”“情趣”“乐趣”和“理趣”。只有充满“童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命成长 童趣飞扬

数学是一门“有趣味”的学科,教师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趣味使者”。观照当下数学教学,笔者始终觉得数学教学“严谨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由此,学生普遍感觉数学“没意思”“没感觉”“枯燥”“乏味”等。数学教学如何依“兴”而生,随“趣”而行?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赋予数学课堂以“童趣”,包括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智趣、情趣和理趣。数学教学,就是要让数学课堂“童趣”飞扬。

一、在思考中领略数学的“智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常常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甚至不思考。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愿意思考、能够思考。在数学思考中感受、体验数学的“思之趣味”。只有经常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逐步走向深刻。

教学《百以内的数的认识》,笔者在学生会读、写百以内数的基础上,和学生玩起了一个“听音猜数”的游戏。笔者拨下两颗珠子,让学生猜测拨的是哪两个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有的猜测是2,有的猜测是20,还有的猜测是200,等等。接着,一位学生竟然根据自己深度数学思考作出了归类:如果两颗珠子在同一个数位上,有可能是2、20、200,如果两颗珠子不在同一数位上,有可能是11、101、110。所有的学生在游戏中都能展开积极思维,部分学生还展开了分类思维、有序思维,他们在思维中对两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在深度数学思考中,学生能够领略数学的“智趣”。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度地展开数学思维,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价值的引导。学生一旦领略到数学知识本身内在的“智趣”,就会产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期待,形成一种动力,就会驱散不应有的“数学恐惧症”。

二、在表达中显现数学的“情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刻地指出:“学生要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某种意义上,学习数学就是学习一种语言。在数学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进行互译,能够领略到数学的“情趣”。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材例题是“用4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用8根小棒可以摆成两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呢?”在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操作探究后,学生纷纷展示各自研究成果。其中,对于被除数是12根时余数是多少产生了争执,有学生认为余数是0,有学生认为余数是4,对此学生展开了争辩。

生1:我用12根小棒,摆成了2个正方形,还剩4根呀!(显然,该学生受到了先前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的负迁移)

生2:请问,这儿多下来的4根小棒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渐渐地,学生在辨析中形成了共识。

生3:老师,我发现了余数是1、2、3,1、2、3的踏步走。

生4:老师,我发现余数是一个圆圈,就是一直重复1、2、3。

生5:老师,余数不可能比3大,因为如果比3大,就还可以拼成正方形。

生6(神秘地):老师,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真理在交流中获得敞亮。学生在磕磕绊绊的表达中渐渐到达了数学本质的彼岸。虽然有时学生的表达还不够严谨,还显得很任性,但正是这种原生态的质性表达,让我们能够洞悉儿童的内心世界。有时,学生的表达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有时,学生的表达却可能只是学生灵感的闪现,但正是在这种半抽象、半儿童化的情趣性数学表达中,学生完成了思维的“破茧飞翔”!

三、在游戏中彰显数学的“乐趣”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活动。在希腊语中,游戏和教育两个词的词根是相同的,都指称儿童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要回归儿童本位。那么,什么是儿童之本然、本真?是游戏。某种意义上,儿童数学是一种游戏数学,数学游戏彰显着儿童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之中,儿童能够领略到数学的独特魅力。为此,教师可以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到数学游戏之中。游戏不是表演,不是噱头,也不是花架子,而是学生本质力量的解放与舒展。

例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规则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开展了一个“听数对起立”的游戏。首先是笔者报出了几个具体的数对,一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地站起来,但一部分学生犹豫不决。原来,这部分学生不知道以“老师”为观测中心还是以“自己”为观测中心。这时,笔者让学生深度思考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果将全体学生拍下来,应该谁来拍?经过交流,学生理解了应该让老师来拍,因为只有老师才能拍摄到全景照片。在交流过程中,有学生还用上了“旁观者清”的通俗说法。接着,笔者报出了这样的几个数对——(3,y)、(x,4)、(x,x)、(x,y),激发学生深度的数学思考。这样的游戏,充溢着浓浓的数学味,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学生边游戏边思考、边思考边游戏。一开始,全班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能力基础等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反应迅速,另一部分学生则略显“迟缓”,但当学生通过游戏逐步理解了数对所表达的内涵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游戲乐趣,他们的游戏劲头特别足,纷纷要求再玩一局、再玩一局。由于这样的游戏具有较高的思维价值,因而深化了学生对数对知识的本质理解。endprint

运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应当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由应用到拓展。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走向深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游戏的快乐,才能在游戏中思考,才能在游戏中“诗意地栖居”!

四、在探究中体验数学的“理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思维学科。因此,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内在的“理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明辨“数学之理”、洞察“数学之理”、悟识“数学之理”。要彰显数学的“理趣”,“趣”因“理”生、“理”因“趣”达。只有通过数学探究,剥开数学之坚果,才能让学生把握数学的内在之理。

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时,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化异为同”的算理,领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法则背后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者相减”。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和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激活学生的学习心向。然后出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习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展开数学探究的心理需求。接着,学生分小组合作,展开探究性数学学习活动。于是,有小组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小数的加减法”;有小组通过画图解决问题;还有的小组受到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复习铺垫,想到了用通分法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等等。在算法优化中学生逐步倾向于“通分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好奇心、求知欲、原动力被有效地激发了出来。

数学探究是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有吸引力、真实而切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情境,发掘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断丰富学生学习内容,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理趣。

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能够让数学课堂童趣飞扬。用“童眼”观照,凭“童耳”倾听,以契合的方式顺应学生数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课堂上学习,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能够从内心深处体悟到数学之趣味、数学之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充满童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程琴.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J].甘肃教育,2015(08).

[2]王晓英.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運用[J].基础教育参考,2017(06).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数学课堂
返璞归真,追寻“生态体育”教学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