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高永翔,龚圆渊,郑 川,罗再琼,刘伟伟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
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常见的动脉壁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研究显示炎性反应及免疫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多种病证范畴。一是瘀证。胸痛、头痛、腰痛、四肢痛、舌多暗、舌下脉络怒张、脉沉等;二是痰证。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及主要病理表现之一。现代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是中医“痰浊”的重要生化物质基础[1];三是脉痹。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通。现代医学认为,脉痹是因血液中过多的有害脂质损伤动脉内膜引起脂质沉积,导致血流减缓甚至血栓形成,最终形成脉痹[2];四是络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云:“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吴以岭构建络病理论体系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认为络中血运阻绝不通,脏腑肢体失于濡养,发为真心痛、中风、脱疽等,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故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络病”范畴[1]。
“玄府”最早指汗孔。《素问·水热穴论》云:“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王冰注:“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府,聚也。”金·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论》中云:“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将“玄府”内涵扩大为遍布机体至微至小的一种结构,是无物不有的气机升降出入门户。刘完素所言“玄府”其义有三:一是分布广泛,无物不有;二是形态细微,肉眼难见;三是功用至全,贵开忌阖。
“络脉”一词首见于《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络脉是由经脉别出,逐层细分,网布机体内外,内入脏腑筋骨百骸,外出官窍肌肉皮毛[3],是人体精、气、血、津液流通横贯于全身的细小通道。从空间结构而论,经络构成分为“阳络-经脉-阴络”三个层次,浮络(阳络)居于体表头面,位浅属表;脏络和腑络(阴络)在脏腑隶下,位深属里;经脉介于此二者之间[4]。
清·周学海在《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中指出:“刘河间极论玄府之功用,谓眼耳鼻舌身意,皆借玄府以成其功用者也。上言舌体隐蓝,为浊血满布于细络,细络即玄府也”,表明其认为玄府为细路。现代王明杰[5]认为,玄府当属中医学经络系统中细小孙络的进一步分化,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层次中最为细小的单位。综上,“络脉”与“玄府”皆为无物不有之细微结构单位。“络脉”是遍布人身之细小通道,“玄府”是络脉网状“通路”的“门户”,二者遍布机体内外上下,深入骨髓,外达皮毛,在结构上相互补充,体现在“络脉”“通路”特点和“玄府”“门户”特性,即“玄府”的实质是“络脉”网状“通路”的“门户”。
“玄府”是气血精津出入之门户、枢纽,“络脉”是气血精津运行、渗灌全身的通道,二者均需以通为顺。“络脉”渗灌气血精津具有双向性,体现在既可使经脉中的气流溢于络脉,并通过络脉散布于脏腑肌腠之中,又可汇聚散布脏腑腠理之中的气血精津渗入络脉。而这种双向渗灌是通过“玄府”的开阖调节实现的[6],即“玄府”的正常开阖保证“络脉”有序渗灌运输精微物质,故“玄府”开阖有节则“络脉”功能康健。反之,“络脉”渗灌精血可滋养“玄府”确保其正常开阖,即“络脉”通畅无阻则“玄府”得养[7-8]。
刘完素以“玄府”作为气液血脉、营卫精神升降出入的通道,赖玄府的通利才能得以维持营卫的流行、气血的灌注、津液的布散和神机的运转[5]。王明杰[9]认为:“玄府不病,则营卫流行,气血畅通,邪气自无容身之处而随即排出体外,反之,则邪气乃得留着为患而进一步导致种种病变”,并总结玄府闭塞表现,将“玄府”基本病机总结为“气失宣通,津液不布,血行瘀阻,神无所用。”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表明一旦邪气犯络,客于“络脉”,则影响络中气血精津运行输布,致络中气机不畅、血行瘀滞等病理变化[5]。因此,络病最基本病机是络脉阻滞。
“络脉”为通路,“玄府”为门户,二者在结构上相互补充,生理上相互为用,故发生病理变化时二者相互累及。若玄府开阖不及,则络脉气血流通受阻,络脉绌急以代偿玄府之开阖失司,进一步发展则玄府闭塞、络脉瘀阻、气血流通失常,可致络风内动[10]。若络脉中气血郁结久病及血,脉络瘀阻久则风、火、痰、瘀内生,阻碍玄府之开阖[7]。概言之“络脉”荣则“玄府”荣,“玄府”闭则“络脉”闭。
“玄府”的生理作用是流通气液、渗灌血气和运转神机,开阖通利为其生理特性[11]。刘完素从火热论出发,认为热气怫郁致“玄府闭密”,是多种疾病的基本病机:“玄府闭密,气机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悉由热气怫郁、玄府密闭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表明其可发生于机体不同部位、结构层次或功能层面。无论是气之病、血之病、水之病还是神之病,均可视为玄府病变,简言之即“玄病”,是中医学的最基本病机[11]。
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反应过程,是由动脉血管壁粥样斑块进行性积聚导致局灶性动脉阻塞的病理过程,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异常脂质代谢导致内膜损伤。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属于“痰证”“瘀证”“脉痹”“络病”等中医病证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在血脉,是浊、痰、瘀、毒等病理因素引起的血液、脉道及其相互关系失调而发生的一种病理变化[12-13]。王显[10]根据急性心血管事件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等“风”之特性,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学说,指出其发生发展是“玄府闭塞-气血失常-络风内动”病机链动态演变的结果。浊、痰、瘀、毒等邪闭塞玄府,玄府开阖失常致气血运行障碍,络阻风动。玄府闭塞是络风内动证形成的起始环节,气血失常为络风内动证形成的关键所在,而络风内动则是动脉粥样硬化急危重症的终末病机。
中医“脉痹”一词首见于《素问·痹论》:“以夏遇此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张志聪注:“痹者,闭也,邪闭而为痛也。”“脉痹”病因病机为内外因或单独为患或相合为患,导致血脉瘀阻,脉道不通。现代研究表明[2],其发病机制与脂质代谢紊乱和内皮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表现为血液中过多的有害脂质可损伤动脉内膜,而损伤的内膜利于脂质沉积,二者互为影响导致脉痹。
中医学“脉”与西医学“血管”在解剖形态上具有同一性,从“脉”分出遍布全身的“脉络”,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属于脉络学说中“脉络-血管系统病”范畴[14]。中医“脉痹”与现代医学“动脉粥样硬化”在病因病机和病理生理上具有一致性。根据“脉痹”血脉瘀阻、脉道不通的病机认识,治当以通为主,“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亦需以通为用。
风药[15]为味薄质轻、药性升散、具有风木属性的一类药物,包括祛风、搜风、息风等作用的药物。风药具有“如风之性”与“治风之用”,其性“升、散、透、窜、燥、动”,善于开启玄府之郁闭,激发脏腑活力,振奋人体气化,鼓舞气血流通,促进玄府气液畅行和神机运转,用以治疗气血精津郁滞与精神抑郁等诸病。
青风藤[16-17]始载于《图经本草》,是防己科植物青藤及毛青藤的干燥藤茎。其味苦性辛温,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之功效,可用治风湿痹症、关节肿胀、麻痹瘙痒、水肿、脚气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多部古籍有青风藤相关记载,如“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本草纲目》);“湿痹骨痛,脚腿转筋,鹤膝风痿,麻木风疼,熬膏浸酒,治风有灵”(《药性考》);“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玄府闭塞-气血失常-络风内动”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治当以“开通玄府,通络息风”为主。通络用药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及络虚通补类药物,开通玄府以辛味为主[5]。青风藤为藤类药,具有辛温之性,属风药、通络药及开通玄府之药,可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现代研究显示,青风藤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免疫抑制与免疫调节等作用,有关其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笔者所在团队致力于青藤碱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干预的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等同样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提出青藤碱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假说,并做了相关体内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藤碱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炎性反应及干预免疫反应,发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中医认为,脂质代谢紊乱、炎性反应及免疫反应与湿浊、痰瘀、热毒等标实相关,亦有本虚为患。湿浊、痰瘀、热毒等邪易致玄府闭塞,气血运行失常,络脉痹阻,久则络风内动。青藤碱祛风湿、通经络可开通闭塞之玄府,打开气血津精运行之门户,以息络阻所致之内风。
参阅古籍记载及文献报道,青风藤性辛温,具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属于风药范畴。《医宗必读·卷十·痹》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则可开通闭塞之玄府,行气血精津,使内风得息。综上所述,青藤碱调节脂质代谢、改善炎性反应及干预免疫反应的功效可能与开玄府、通经络、息内风密切相关。“开玄府-通经络-息内风”从新的视点探讨青藤碱发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助于为青藤碱功效的进一步研究及拓展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段春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应用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2] 廖明芳,景在平,丁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的发病机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6, 26(2):106-109.
[3] 陆鹏,刘丽香,潘迪,等.论肾玄府-络脉与肾小球滤过屏障[J].中医杂志,2016,57(21):1888-1890.
[4] 刘维,王朝旭.从叶天士“久病入络”思想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65-866.
[5] 江玉,王明杰.叶天士络病学说与刘河间玄府理论[J].四川中医,2008,26(6):30-31.
[6] 朱凤娟,韦莉,刘从盛.从“玄府闭密”探讨“久病入络”病机[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7):38-39.
[7] 陆鹏,由凤鸣,胡幼平,等.玄府-络脉体系概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3(1):29-30.
[8] 赵庆.张茂平教授学术思想及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9] 王明杰.玄府论[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5,8(3):1-4.
[10] 李红梅,王显.从“玄府-气血-络脉”新视点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学说[J].中医杂志,2015,56(5):441-443.
[11] 常富业,王永炎,杨宝琴.玄府病变诠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9-1391.
[12] 郭蕾,王永炎,张俊龙,等.浊邪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病机学意义[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7(2):163.
[13] 赵益业,林晓忠,张敏州,等.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5-6.
[14] 肖维刚,郎艳松,常丽萍.动脉粥样硬化之营卫病机初探[J].北京中医药杂志,2013,32(11):850-852.
[15] 王明杰,罗再琼.风药新识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
[1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81.
[17] 钟赣生.中药学[M].9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