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余刚
摘要:兴趣、好奇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采取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能有效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关键词:初中物理;设疑;技巧
初中物理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使用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点。从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看,新教材反映了物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渗透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馈,笔者发现,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素材丰富,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而如果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再适时、巧妙地进行设疑,就会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快乐学习。至于怎样设疑才符合新课标的能力要求、更贴近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避免因设疑而导致“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呢?
一、设疑的要求
(一)“设疑”的情境要合适
设疑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设疑的情景要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惯性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引导:如果不小心踩到西瓜皮,身体会想后倾倒,但是如果在坐车时突然刹车,身体会向前倾倒。通过这两个常见事例的对比,学生就会在心中产生疑问,求知欲就会促使学生有效进入到对惯性这一知识点的思考。再比如,在学习能量转换的知识点时,可以创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不同的能量是如何产生与转换的,能量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通过情境的激发,促进学生知识的延伸。
(二)“设疑”的目标要明确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我们希望设疑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引发学生思维的活力,教学应该是活的,学生才能够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要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因此,设疑的取材也要尽量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例如,在学习热现象时,老师可以用实际的生活进行引导:开水冒出的“白气”和冰块冒出的“白气”有什么差异,二者是否都是由于热现象导致的。在没有学习知识之前,学生可能会对这两种想象有一定的误解,通过设疑的方式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知道,一种是由于热想象产生,一种是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受冷液化产生。
(三)“设疑”的时机要合适
在物理的教学中,设疑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正确把握,就容易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适当的问题导入,引导学生产生思考进入到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动能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水壶的盖子会发生跳动,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的。学生一旦激发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设疑”的方式和适当
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应该要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在具有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中往往更容易掌握和记忆。因此,设疑还要具有归纳性,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反思。同时,设疑还要具有创新性,在一个问题结束之后,可以适当地提出新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时,老师也可以进行设疑:在同样的情况下,拉空车会比装满货物时更加轻松;在推箱子时,将两个箱子并排放置会更难推动,这是为什么?通过问题的分析和对比,学生就会发现,滑动摩擦力和质量、接触面积有关。这些设疑的难度不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就能解决,在思考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
二、设疑的方法
(一)依据教纲巧设疑点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系统性,从各方面设之问题,引导学习。比如,可把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关键点――“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问题,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把各个“知识点”与“知识点”最紧密联系的地方设计成问题,强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把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或思维方式设计成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已学知识的应用设计成问题,加深印象,巩固学生的认知。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大家都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是否一定能产生电流呢?请大家先做实验后答题。②“切割磁感线”与“磁通量变化”两种物理现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中。然后,我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让每学生都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因材制宜分层设计问题
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并根据教材和大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水平的问题。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设计的问题是最基本、较浅显、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们只要认真听讲和看书就能回答正确;对中等水平的生设计的问题只要他认真思考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对较好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比较难一些,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相互联系方能获得答案。通过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能让所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利。例如,在学习在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对差生可提出以下问题:物体为什么有的运动,有的静止?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用正确的观点又该怎样理解?让中等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几层含义?让优秀生回答:牛顿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体现在何处?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因为是面向全班所有同学的,并且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同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因而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运用设疑的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又创造性地介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核心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相信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营造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精心铺设台阶,调控引导,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