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2018-01-20 11:28李永兴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中膜受检者颈动脉

李永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本研究为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对65例脑梗死患者、65例无脑梗死病症的体检人群实施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现将两组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脑梗死组患者共65例,均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就诊,其纳入标准:①受检者已经磁共振成像或CT检查等明确诊断为脑梗死;②受检者具备意识障碍、三偏征、失语等临床症状中的一项及以上;③受检者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或肢体活动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肺肾等脏器器质性病变者、癌症、营养不良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受检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32例;年龄为45~72岁,平均年龄为(61.47±6.29)岁;选取同期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33例;年龄为46~72岁,平均年龄为(61.49±6.26)岁;两组受检者资料完整,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平均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具有对比性。

1.2 检查方法:使用迈瑞公司的DC-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其探头型号是7L4A,频率设置为7.5~10.0 MHz,检查过程如下:指导受检者保持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以探头自锁骨上胸锁乳突肌外缘予以横切,纵切扫描,扫描其颈总动脉中段、颈总动脉近端以及颈总动脉远端。记录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检查其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其斑块部位、大小、回声以及形态特征,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

1.3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受检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②统计两组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其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1.5 mm及以上者,可判定其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③统计两组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其中,以脂质为主的低回声、混合回声斑块,内膜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出现者,属于不稳定性斑块;以纤维素为主、强回声的斑块,多出现钙化改变,而内膜纤维帽比较完整,不容易破裂,属于稳定性斑块。

1.4 统计学方法:在SPSS19.0统计学软件输入本组研究所得数据:对计数资料使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对比使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比则实行t检验;P<0.05,即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对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受检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脑梗死组受检者共65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5例,未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0例,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4.62%;对照组受检者共65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1例,未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6.92%;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9.583,P=0.000)。

2.2 对比两组受检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脑梗死组受检者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12±0.16)mm,对照组受检者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61±0.11)mm,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6.612,P=0.000)。

2.3 对比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脑梗死组受检者共65例,斑块数量为55个,稳定斑块6个,不稳定斑块49个,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为89.09%;对照组受检者共65例,斑块数量为11个,稳定斑块4个,不稳定斑块7个,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为36.3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2=16.112,P=0.000)。

3 讨 论

脑梗死作为一种可威胁人们健康的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其是引发缺血性脑梗死的主因[1]。据有关研究证明,低回声软斑块和脑梗死之间有密切关联[2]。近几年来,伴随超声技术的日益进展,超声已经成为血管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疾病中的诊断效果,并有操作简单、快速等优势[3]。然而关于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效果观察的研究相对不多,缺乏足够实验依据支持,需做进一步研究分析[4]。

据报道[5],颈动脉在人体内属于位置浅表的一种动脉,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患者颈动脉内部结构,便于临床医师清楚了解患者血管内管壁结构,明确其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掌握颈动脉斑块、血栓情况,准确获得有关斑块软硬程度、位置、斑块厚度等信息。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便于临床医师发现无临床症状期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并提供高质量水平的病变图像,从而准确诊断脑梗死患者病情。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方式能够重复操作,且有无创特点,不会对受检者造成任何损伤,且检查费用比较低,可降低受检者的经济负担,在动脉粥样硬化检查中的诊断价值较高,便于临床医师及时确诊,并通过相应干预,有效预防脑梗死[6]。结果提示,脑梗死组受检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

84.6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12±0.16)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为89.09%,与对照组受检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对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稳定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中膜受检者颈动脉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心电图异常和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老年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探讨体检受检者采血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DSA引导下注射聚多卡醇和鱼肝油酸钠硬化剂对比格犬隐静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