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商业银行融入供给侧改革的信贷风险

2018-01-19 11:34刘红霞
南方企业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

刘红霞

摘 要: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经济环境下,通过政策扶持、经营模式转型、管理机制改革等手段进行信贷风险的严格管控,成为商业银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商业银行应认真对产业产能类型、库存、运营资产、生产薄弱环节等内容进行调查,加大对新兴产业攻击力度的同时,保证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理论基础;信贷资源;拓展项目

经济结构与金融体系作为共生系统,能够互相影响,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主体,只有积极融入到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才能保障原有的经济主体地位,实现现代化运营模式改革。

当前阶段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

供给侧结构的优化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凯恩斯革命”与“里根经济学”发展时期。凯恩斯将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主要发展要素,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供需是影响经济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凯恩斯的经济理念被广泛普及的几十年后,部分西方国家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大面积失业问题爆发、市场高膨胀等“滞胀”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吉尔德以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的身份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观点,认为当社会需求凌驾于供应时,必然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使得市场出现呆滞、缺乏创造力、生产力降低等现象。他将萨伊定律作为供给学派的理论原则。然而,尽管结合供给学派理论制定的“里根经济学”缓解了当时社会的滞胀矛盾,但由于这种经济管理机制使得美国政府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使得该种经济理论逐步被淘汰。从不同阶段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来看,只注重需求或只注重供给都无法为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因此,需要综合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对新时期中国经济供给侧进行良性改革。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如果将经济学理论中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有机结合应用到银行改革中,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转型夯实基础,还可以通过结构性转型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商业银行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现状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结构问题在中央财经会议上提出,国家应适当扩展社会总需求,同时,推动经济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供给体系的效率以及质量,带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实际动力,从而保证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因此,在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而不应该仅依靠政府购买的方式促进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作为国有金融体系重要组成的商业银行,当前阶段,在推进供给型经济结构改革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某商业银行为例,2016年协助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去库存、去产能,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支持,发放贷款的总数达到了三百多亿元。与此同时,通过对多过剩产能企业单位信贷投放的压缩,从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中退出贷款数额达到了六十八亿元。此外,该商业银行与钢铁、矿产企业签订了债转股合约,起到了示范效应。某保险商业银行也积极融入供给侧的改革进程,对“两高一剩”的贷款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将信贷资源向新兴产业、绿色能源行业以及重点改革单位倾斜。截止到2016年,该家银行绿色信贷的实际额度达到五百多亿元,低碳类的金融信贷数额达到三千亿元。在此基础之上,金融保险银行对产业基金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创新,将重大项目以及国企单位的混改放在了重点关注的位置上,专门设计了供给侧改革的项目基金,为经济结构的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

商业银行信贷模式的转变

近几年,宏观经济的发展速率逐步下降,企业的运营压力普遍增加,实际的贷款偿还能力整体下降,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难度加大。不良贷款的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同步增长,部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达到了万亿级别,不良贷款率激增到2%以上。在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以及余额上升趋势有所缓解。这种信贷业务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发展模式步入了转折阶段。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发展主体,应充分认识现阶段信贷市场的发展趋势,从实践环节出发,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据相关信贷数据表明,产能过剩产业的贷款项目呈负增长的态势。这种情况进一步表明商业银行信贷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传统信贷单位的贷款项目经营不善,过剩产能单位以及“僵尸产业”的大范围退出,部分政府类的贷款项目逐步被低利率的政府债置换。商业银行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进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传统贷款项目的运营不善,使得优质资产的深度开发利用受阻;另一方面,新兴的产业却得不到充足的融资支持,降低了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的速率。受新经济形式的影响实体贷款项目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融资模式的转变、贷款方式的差异,使得商业银行应转变战略模式,增加投资产业,从而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商业银行增强信贷风险管控力度的有效途径

调整信贷资源的倾斜方向

商业单位应对产能过剩的单位进行信贷资金的调整,缩减贷款额度,主动降低“僵尸产业”“两高一剩”等项目资源占有率,重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更多的信贷资源倾斜到重点产业及新型能源产业的行业中来。通过资源的合理调整,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为供给侧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支持。

開拓新的金融服务项目,提升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

供给侧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信贷服务的范围、形式、内容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改革的深入实施会催生新的金融服务与商业经营模式,如互联网金融产业、大数据处理运行、高端制造产业以及绿色能源开发等。因此,商业银行应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升对新兴产业、创新技术的关注,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对重点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保证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变。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机制

发展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支持,使小微企业申贷简便合规;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密切关注绿色金融需求,探索绿色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和服务,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完善适应零售业务特点的申贷体系,发展消费金融,争取获得共赢。

构建高效、专业的信贷风险预防、控制系统

在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中,涉及生产能力过剩和库存较多的行业是不良贷款发生的关键领域,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拓宽风险处置方式。在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破产、企业资产重组以及债权转股权等问题,促进相关企业不良贷款的清理。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降低存量不良贷款规模。

结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态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平衡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供给侧经济结构的深入改革对原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信贷项目作为商业银行运营的重点环节,在进行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风险,因此需要商业银行围绕经济改革理念,对重点项目的信贷风险进行严格管理,降低金融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建设路支行)

【参考文献】

[1]张光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商业银行化解信贷风险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7(02).

[2]张长全,高露,刘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3).

[3]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课题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商业银行信贷策略研究——以河北省商业银行为例[J].河北金融,2017(03).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
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微视频在化学教学中的调查、实践、反思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Oracle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