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重头戏”,但也为教学中“难啃的骨头”。在古诗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顾考试需求,教学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对古诗中所蕴藏的巨大文化力量,挖掘甚少。学习古诗的真正意义,在于德育、智育、美育的综合发展。教学古诗,是字词音韵的审美体验,是古人今人的对话交流,是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是亘古不变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唱起,到汉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至唐代“春江潮水连海平”达到巅峰;至宋代一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词大兴;至元代又一变,“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为盛;至明清,古诗仍被文人闺秀吟唱不绝,留下浩瀚诗篇;直至近现代,仍有一代伟人毛泽东发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洪亮声响。伴随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古诗的吟唱不绝于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自信与自豪的源泉。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树立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语文学科也承担着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其中古诗教学自然显得尤为重要。
古诗教学一直都是中学阶段的重头戏,而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承接着小学古诗教学的启蒙、启发着高中古诗教学的深入,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不难发现,最为经典的名家名篇基本上已经在初中教学中体现,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德育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一代的学习者们追求精神富裕成为必然趋势。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古诗的教学就能很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能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寄托。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古诗的德育意义作如下几点:
(一) 从古诗中学做一个热诚爱国的人
学习宋代诗人的诗歌,爱国主义最为强烈。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一颗跳动的爱国之心,何惧“白发生”、即便“僵卧孤村”,一腔报国的热血还在沸腾。
(二) 从古诗中学做一个理想崇高的人
除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更是古诗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学习《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了解到夏完淳十几岁便为了理想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赞叹他壮烈的行为与无惧的勇气,不由心生敬佩。
《长征》中的长征精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具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了革命理想的实现,红军将常人无法忍受的困苦看做平常之事,这是何等的气魄和壮举。人生路如长征路,学生们可以认识到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性。
二、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智育意义
古诗给学生的给养还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让他们做一个用智慧生活的人。
(一) 从古诗中学习惜时作为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连年长的人都不愿委身于岁月之流逝、年华之老去,还要珍惜光阴,奋力拼搏,更何况整治年少的学生们呢?古诗教学生要惜时,要及时作为。
(二) 从古诗中学习珍惜和平
《春望》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用十个字告诉我们家国的关联,国家兴亡与家庭的幸福休戚相关,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一句空话。這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要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三) 从古诗中学习善待缺憾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的不如意是常态,苏轼用圆满的祝愿词安抚人心,同时也教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缺憾,不用过于计较而为之痛苦。
三、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意义
(一) 品味古诗如歌之美
古诗本可以和乐演唱,像词曲本身就是当时的流行歌词,加之汉语独特的四声音调,古诗以其独特的格律,给人精神上美的体验和享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或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在抑扬顿挫里低徊不尽,如歌的行板,流水缠绵、花鸟铿锵。读古诗,让人忧戚,使人开颜,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 品味古诗如画之美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之精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小桥流水中展现凄美意境;时而壮阔雄浑“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时而绮丽诡谲“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时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之静谧清新,时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之朦胧润泽。古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画面,无不美,无不动人,让人赞不绝口。
古诗如歌,也如画,古诗散发的艺术之美就像不死的光芒,陶冶性情,温暖人心,甚至驱散黑暗。有了古诗,人生的欢乐被表达更增欢乐,人生的痛苦被抒发更减痛苦,古诗之美,由内而外,内外兼修。
除了上述方法,还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琢磨,不断发掘更好的古诗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感受古人的情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古诗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考文献:
[1]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海江.下水文:古诗改写教学的有效形式[J].江西教育,2010.
[3]王燕,汤海燕.谈古诗改写的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
[4]阳慧萍.为诗文改写插上想象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2011(2).
[5]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刘璇,江苏省苏州市,张浦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