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中的学与做

2018-01-19 00:11陶群仙
考试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操作实验能力

摘 要:有一句话只要是教育界的人士都很熟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要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确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手段。科学学习中涉及许多实验,而且许多是学生分组实验,组织一次实验从实验前仪器的准备到实验时学生的培训再到真的到实验室动手实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是许多实验老师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老师们宁愿多练几张试卷,为了挤出时间讲题目而尽量减少学生实验。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第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能实现手脑并用,真正把所学知识用实验来验证,做到充分运用难得的实验机会把课堂上或题目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检验。

关键词:实验;操作;能力

一、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现状分析

1. 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

我们大多数老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框架,以为老师讲授学生倾听就是有效的教学模式,许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一下即可甚至以电脑上的模拟实验代替,且许多实验只是为了完成书本知识的讲解,没有了科学家真实实验中的曲折历程,丢失了探究的本质,学生们认为实验也没多大的稀奇,做不做差别不大。偶尔组织几次实验学生会异常兴奋,但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又不顾实验操作的规范,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所以学生实验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到后来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就慢慢减弱了。而且有的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浓硫酸),有的有毒(如氯化钡等),为了保证安全,大多数老师也不敢给学生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了这样的现状,学生对科学实验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到位。难得的几次实验也都是匆匆忙忙中过去,学生没得到成功的体验,对实验慢慢兴趣大减。

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

现在的学生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本身缺乏动手的机会。现代网络技术又那么发达,游戏和网络社交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辛勤的劳动,真的动手制作一个小物件,完成一个小实验需要付出许多辛劳。目前初中科学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比较少。没有锻炼就没有提高,所以初中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比较差。

3. 学生实验时不会手脑并用

对老师来说上一节实验课比上理论课要累上不止十倍二十倍,为什么呢?一般来说在学生做某一个实验时老师都会把这次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说得一清二楚。但有的学生进了实验室之后就把老师吩咐的话忘得七零八落了,做了一步会忘记下一步该干嘛。而且实验如果不能正常进行,不会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所在并千方百计把它解决,只会一味喊老师过去看。如做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实验时,灯不会亮了电表不会转或反偏了,就立即喊老师。只有较少的学生会把仪器翻来覆去的检查,最终自己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有一次我记忆很深刻,有一组学生灯不会亮喊我。我想让他们自己解决,结果他们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原因,一个个都心烦意乱起来,甚至想就从实验室走掉算了。他们认为是给他们的东西差一些的,根本没法实验的,看到这种情况我只能自己出马了。我过去看了之后没半分钟就发现了问题,原来那种灯座接线柱和灯座之间有垫片相连且在灯座的底部,有一侧灯座的垫片歪了只剩一点点还连着,我把垫片压到灯座底部压实了灯就会亮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的对象没有放在通光孔的正中央找不到物像,像氧气的制取气密性不好收集不到氧气等,出现这些问题都要老师解决真的很累人。

二、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学生动手能力现状就是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 实验与生活相结合,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现象事例学生感觉更亲切接受起来容易得多,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可以进行生活化教学,把实验与生活相结合,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如:在教学中穿插些实验,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是有用的,更能使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通过设置一些学生能利用自己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能自己操作设计实验的,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如学习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时让学生随手拿出圆珠笔,老师课前准备一些麻线和一瓶洗洁精。让学生设计实验如何验证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用几块砖块和一张空课桌如何验证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学习植物根的结构时,让学生提前两天准备黄豆让它发芽,而后带到学校借助显微镜观察跟的结构,可清晰地观察到根冠、根毛等结构。且可引导学生及早预习书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设置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设计成不同层次,使之有一定的连贯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操作中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某项操作活动,以此锻炼其独立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我在《物质的导电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课前准备了许多材料有电线、螺丝刀、食盐水、塑料尺、橡皮、铅笔芯等等材料,学生看到老师拿着一大堆的仪器进入教室已满怀期待。课堂上我把一根电线剖开,先叫学生观察电线里面是什么?外面是什么?螺丝刀的前部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而手要握的手柄处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么做?引入生活中的不同物质的导电性不同。而后教学生设计实验如何检验物质的导电性,在纸张上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学生设计好实验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由电源、导线、电流表、小灯泡及空着的两个接线点间连入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时,连入塑料尺、橡皮、纸张等物质时灯不亮,老师设问这说明了什么?而连入铁丝、金属钥匙时灯亮了,这又说明什么?但连入铅笔芯、食盐水时有的组灯会亮,有的却不会亮?我叫学生不同组之间自己对比他们的实验有何不同?为后面的课“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有哪些”打下了基础。检验铅笔芯的导电性时我在讲台上给学生演示实验,用两个金属夹在铅笔芯上来回滑动,灯的亮暗发生变化且即使灯不亮时叫学生观察电流表是否有示数?整堂课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问题一一解决,还解决了本堂课之外的一些知识。一堂课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学生浑然不觉下课时间的到来,下课了还有学生在那里争论着问题。在我们老师的教学生涯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准备实验的过程虽累了点,但学生在自己实验过程中获得的东西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这种事半功倍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三、 开展一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可以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仅可以学习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制作中的困难能磨炼学生意志,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好些时候学生的作品联系生活实际,形式丰富多彩,构思奇妙。有的精巧无比,有的充满趣味,有的富有创意。这里展示学生的几个小发明:1. 切不开的冰:我们用金属丝来切冰块,金属丝也确实通过了冰块,但不可思议地是冰还会粘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1)用细铁丝把两个装满水的饮料瓶连在一起,再准备一大块冰;(2)将铁丝横在冰上,用水瓶的重量把冰块切开;(3)铁丝向下移动,过会儿,切开的冰又恢复了原状。大博士解谜科学原理:由于金属丝的压力使接触金属丝的冰融化了,金属丝一点一点地把冰切开了。但是,一旦金属丝通过冰块后,冰马上又被冷却,再度冻合了。2. 水中的彩云:我们准备一个小瓶子,瓶子有盖,盖子中央开一小孔,而后小瓶子中装上高锰酸钾热溶液,用细线系着放入一大烧杯的冷水中,就会看到上升的红色云朵。大博士解谜科学原理:热的高锰酸钾溶液与大烧杯中的水相比,温度要高,因而更轻一些,就会涌出小瓶,不断上升、扩散,周围的水又不停地流过来补充,便出现了对流。溶液的颜色令对流明显呈现出来。3. 镜子的魔术: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用手电筒对着镜子照,在镜子后面的墙壁上出现了亮暗相间、宽窄不同的条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老师只是在镜子的后面划了两条很细的划痕把原有的漆刮了,就可以说明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了。4. 吹不落的乒乓球,只需准备一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即可实验,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中而后通过漏斗的玻璃管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却不会向下掉,为什么?

你可以从中看到这些小制作、小实验取材方便、因地制宜。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了创新思维。这些小实验简单易行,做起来成功率很高,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故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实并不是很难,关键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动起手来,科学趣味无穷。

作者简介:

陶群仙,浙江省蘭溪市,浙江省兰溪市第八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操作实验能力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做个怪怪长实验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