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现代价值取向

2018-01-19 00:14陈瑞玲��
考试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悲剧人生

陈瑞玲��

摘 要:作为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具有开拓性的一部力作,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文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该小说主要呈现了主人公高加林在社会转型期于城乡之间两次“归来——离去——再归来”的悲剧人生历程。在对悲剧的展露中也蕴涵着路遥对人类社会的深刻质询以及对个人主体的深切关怀,带给我们一种富含现代性的启示与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生;文学作品;悲剧

一、 “归来—离去—再归来”—高加林的人生历程

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源自于他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与城市之间经历了两次“归来——离去——再归来”的宿命式人生循环。

(一) 从农民到民办教师再到农民——第一次人生循环

《人生》的故事是从大队书记高明楼为安排自己的儿子而下掉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务这一情节开始的,作者显然采取了横截面的写法,将高加林完整人生历程的第一次“归来——离去——再归来”的轮回推到了后景。小说虚写了这样一个高加林过去的故事:他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从县城“归来”受到了很大的精神打击,幸而有机会到县里的民办学校教书,他得以从农村生活中“离去”,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对他喜爱的文科进行学习,将来或许还能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前途充满希望。可是大队书记高明楼为了安插自己刚高中毕业的儿子,强制顶替了高加林的教师职位,高加林只得“再归来”。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农村,不得不像他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一切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都将埋葬在那贫瘠的土地里。正当他绝望、痛苦、无助时,农村姑娘刘巧珍淳朴美丽的爱情给他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他徜徉在她的温柔乡里,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不再以毁灭性的劳动转移精神上的苦闷,而是逐渐对土地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农村的生活使他逐渐相信人的生命与土地间的深刻相连,与一饭一蔬,一衣一衫相连,与生活交织的是物质性的肌理而不是各种抽象的诗情画意与知识概念,他深深地感受到在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中依然能开拓一片新的生活。但是,对城市向往和追求的执念依旧存活在他心中,从来不曾泯灭,每当劳动了一天后的夜晚来临,他的内心不免重新泛起惆怅与苦闷,农村与城市在他内心深处处于一种矛盾的交织状态。

(二) 从农民到通讯干事再到农民——第二次人生循环

正当高加林与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时,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高加林的叔叔退伍转业成为地区的劳动局长,公社文教专干马占胜为拍他的马屁,主动走后门为高加林安排工作,高加林如同做梦一般,又从农村“离去”,回到他心心念念的县城,成了县委通讯组的通讯干事。这又一次的返城使高加林内心对城市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依恋与神往,他决心一定要在城市立足,占据一个位置,实现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凭借着天资聪慧和勤奋努力,他很快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游刃有余,甚至成为了县城里的一颗明星。与此同时,他也收获了城市姑娘黄亚萍的爱情。在刘巧珍与黄亚萍之间的爱情抉择中,他无法经受得起去大城市发展的前途诱惑,权衡一切后他选择了黄亚萍,抛弃了刘巧珍。正当一切都向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药材公司的副经理告发了他靠走后门参加工作的事实,顷刻之间,高加林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体面的工作,光辉的前程,连同浪漫的爱情。高加林又“歸来”到农村,可刘巧珍却已出嫁,小说最终在德顺老汉对他关于黄土地的训诫中结束。至此,高加林完成了他第二次“归来——离去——再归来”的人生循环,终于他又回到了既热爱又渴望逃离、宿命般地承载着他生命之根的黄土地。

二、 《人生》的现代价值取向

与其说路遥在80年代便在他的写作中开始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不如说他只是在写作体验中通过对主人公人生中的困惑、茫然与隐忍地痛楚地书写,表达对人类社会和个人主体的深刻质询与反思。《人生》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给后人一种现时性与永恒性相结合的现代性价值取向,一种新的思考和感受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方式。

(一) 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剖析

《人生》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并不以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办法来代替和掩盖真正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人生》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它并不仅仅对社会变革时期的个人行为感兴趣,把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为个人的选择,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变革时期社会的思想层面上,对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时代环境因素与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刻剖析,因而《人生》中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蕴含。当文学与一个有着地域边界的民族国家的时代发展脉络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个被赋予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国家形象,便在人们的想象之间清晰起来。只着眼于个人责任而忽视社会、历史、体制乃至文化的因素,无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真正了解。

(二) 对个人主体的深切关怀

《人生》的题旨也深化着个人主体对自我的认识与价值判断,蕴蓄着一种更具深刻意义的人性关怀与个人省思力量。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他身上汇集了多重社会矛盾与自我矛盾,蕴涵着丰富的人性内涵,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生活、理解人性的参照物。”通过对高加林人生悲剧的书写,展现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知识青年应学会分析左右个人选择的到底是什么,重视个人与时代之间的隐秘联系,分析外部世界和我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找寻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脉络,从而实现自我更好的发展与完善。高加林自身也在完成着由控诉社会到解构自我的深化,历经的痛苦成为他清醒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路遥在对农民知识分子的悲剧和苦难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还揭示了“对苦难的救赎以及在救赎中人性闪光的一面”。路遥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他对农民有着强烈的情感与认同态度。这些普通农民内心的质朴与善良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在艰难的世道中给人以相互扶持、相互慰藉的力量,也支撑着高加林们从苦难中重新振作起来,重拾生活的信心,为美好的明天而继续奋斗。

作者简介:

陈瑞玲,四川省成都市,武警警官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悲剧人生
伟大的悲剧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独一无二的你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