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有效性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规律;心理需求;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教学活动,也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提高、有进步,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有效性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掌握规律,抓好六个环节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按照计划、准备、授课、活动、讨论、总结六个环节来组织实施,我们平时看到的,一般是授课(含部分活动、讨论)环节,其实课前的计划、准备和课后的讨论、总结与授课同样重要,或者说比授课更重要。“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充分说明了课前工作的重要性。而毛主席曾经说:“我们革命的胜利,靠的是两个‘结字,一个团结,一个总结”,则充分说明了总结的重要性。数学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掌握和应用,是按照懂、会、熟的顺序向前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要一环套一环,切忌急功近利。计划、准备阶段,要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本班人员实际,通过调查了解,分析判断出本班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备课,并认真准备好相关教学器材后,才能授课。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要在教学对象身上发挥作用,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能更有效的处理好教材设计更有效的教学预案,教学也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导致教学效益不高。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讲的不多也不少,不深也不浅,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有效的教学准备对有效授课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课前教学准备是教师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师形成教学预案的创造性工作过程。授课时要阐述基本概念、讲清基本知识点、突出章节重点,同时要注重启发引导,鼓励提问或答题。关于如何组织授课,在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此处不赘述。课后,要注重教学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以便在后续教学中扬长避短,改进不足之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继承中求创新谋发展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张、教学信念以及对“人才、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的认识。“学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师和教学活动为中心,对为师者提出了很高的职业要求,要求师者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需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明确评判标准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思维参与的数学活动、有师生心灵的交往互动、有不同层次的共同发展,具有活动性、交往性、发展性三个特点,对于教学是否有效,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
数学课堂教学是有思维参与的数学活动,教学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这个活动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活动,思维是数学活动灵魂,没有思维参与的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学生的知识技能不完全是教师教给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的。
数学课堂教学是有心灵对接的交往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围绕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开发和对话。交往性反映几个新的教学理念。一是教师的角色:组织,引导,合作。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三是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结果,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和外来的信息。
数学课堂教学是有不同层次的共同发展。发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标第一个理念,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永恒的追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同时应从生活经验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动手实践中,使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使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洪玮.《有效教学的思考》.福建数学,2007年10期
作者简介:
周国生(1980.2.6~ ),男,江西宜春人,现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