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
心搏骤停是急诊中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 死亡率高, 如何确保并提升救护成功率属于目前的严峻挑战之一。生命抢救技术和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则为心肺复苏, 此抢救方式看似已发展到成熟阶段[1-4], 实际上仍然存在较多未知领域, 需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心肺复苏实用性强, 复苏的关键则为复苏质量, 而复苏过程中, 护士和医生之间的配合也相当重要。为此, 本研究纳入40例患者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优势性,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心肺复苏患者, 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40例。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会审核通过。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平均年龄(62.4±3.2)岁;心血管疾病15例,创伤性休克12例, 脑卒中7例, 失血性休克6例。研究组男25例, 女15例;平均年龄(62.6±3.1)岁;心血管疾病14例,创伤性休克13例, 脑卒中6例, 失血性休克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出现心跳骤停者;②未合并严重性疾病者;③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 并签字。排除标准:①精神、智力障碍者;②合并先天性疾病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抢救护理干预, 由院前救护人员或其家属将患者送入医院急诊科, 医师确诊为心跳呼吸骤停, 则给予心肺复苏术。和医生一起抢救患者的护理人员中,需具备高年资护士1名, 负责组长职务, 其余护士无需考虑工作时间和资历, 且不限制护士人数, 按照抢救流程按压胸外心脏, 建立并开通静脉通道, 并做心电图检查。
研究组接受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 首先需明确急诊抢救时出现场面混乱的原因, 主要包含人员配合不够默契、物品摆放混乱、环境狭窄等。针对原因优化急救护理流程, 具体如下。①空间、环境要求。若条件满足, 可把病房患者转到其余病房, 或将患者转到医院抢救室中。若无法安排其他患者, 或不允许搬动患者, 可向外拉出病床, 将床头位置腾出, 卸下床头挡板, 以便抢救。并将各抢救仪器定位放置。②护理人员配合。可按照实际状况, 设计抢救配合方案和基本流程。抢救时, 可由1~3名护理人员协助。a.基本流程:由护士将急救车推到抢救现场, 备用;取血压监护仪、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复苏垫板等, 并按照实际状况, 上心电监护或准备除颤。若抢救时只有1名医生, 护士则需配合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若抢救时有2名医生, 护士则继续完成以下工作。若需用药, 需建立静脉通路, 按照医嘱给药;并为其清理呼吸道, 必要时用吸痰机进行清理。备好呼吸机,尽量保持抢救环境整洁。b.配合方案。方案1(抢救过程中仅1名护士)。接到抢救信息后, 通知医生到现场。若护士已在抢救现场, 向医院发出抢救信息后, 给予初步处理, 开放气道、确保患者体位舒适、判断神志状况等, 医生达到抢救现场后实施抢救基本流程。方案2(抢救过程中2名护士)。接到抢救信息后, 主导护士将急救车推到抢救现场, 建立静脉通路, 并按照医嘱给药, 配合医生实施气管插管等。护士2则可辅助主导护士, 准备除颤仪, 备好复苏垫板、血压和心电监护仪等, 及时补充相应器械和药物。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呼吸、恢复自主循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各环节时间,包含接诊-分诊时间、接诊-胸外心脏按压时间、接诊-实施心电图检查时间、接诊-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35.00%(14/40)、恢复自主呼吸率27.50%(11/40)、恢复自主循环率22.50%(9/40), 均高于对照组的25.00%(10/40)、20.00%(8/40)、12.50%(5/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 研究组接诊-分诊时间(0.7±0.2)min、接诊-胸外心脏按压时间(1.1±0.5)min、接诊-实施心电图检查时间(1.2±0.4)min、接诊-建立静脉通道时间(3.2±1.1)min 均短于对照组 (2.2±0.8)、(2.4±0.6)、(3.3±0.9)、(4.6±1.6)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 时间是救治成功的重要保证。首先需准确诊断心搏骤停, 各急救人员需进行持续、高效的胸外心脏按压, 成功救治的关键则为心脏复苏[5,6]。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所采用的常规护理流程, 因护理方式不够规范, 各急救人员缺乏认识, 且分工不明确, 工作不主动等因素存在, 急救时发生混乱, 无法确保救治效果。所以,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则具有较大意义[7-9]。
优化常规护理则需各护士明确熟练掌握急救操作和知识, 培养各护士反应能力和病情预见性, 及时评估病情, 配合抢救[10]。确保急救护理流程中分工明确, 各护理人员根据分工实施操作, 同时进行多项抢救工作, 可缩短抢救时间, 确保抢救效果, 降低成本,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本研究中,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35.00%、恢复自主呼吸率27.50%、恢复自主循环率22.50%均高于对照组25.00%、20.00%、1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接诊-分诊时间(0.7±0.2)min、接诊-胸外心脏按压时间(1.1±0.5)min、接诊-实施心电图检查时间(1.2±0.4)min、接诊-建立静脉通道时间(3.2±1.1)min均短于对照组(2.2±0.8)、(2.4±0.6)、(3.3±0.9)、(4.6±1.6)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医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涌现出各类新观念和新技术等, 医院整体应急能力有所提升, 争取提升抢救效果。这要求急救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加强质量监控, 确保抢救各环节程序化和标准化。
综上所述, 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到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中, 可进一步提升抢救效果, 改善预后, 存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