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
DVA又称为脑静脉畸形, 以往认为其是少见疾病, 但近年随着磁共振检查的普及和影像检查新技术的发展, 其发现率明显增高。本研究旨在探讨DVA在SWI和3D-T1WI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特点, 分析这两种扫描序列对DVA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月本院就诊确诊为DVA患者共128例, 其中男72例, 女56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42±10)岁。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头晕80例, 肢体无力4例, 喷射性呕吐伴意识不清4例, 无明显临床症状40例。
1.2 仪器与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使用检查设备为GE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所有患者均行头部MR平扫、SWI、3D-T1WI增强扫描。扫描后的原始图像传送至GE ADW4.6工作站, 运用Functool软件进行平面重组图像(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
1.3 图像分析 所有病例图像均由2名副主任医师分析诊断, 观察DVA的数目、位置、形态、髓静脉和引流静脉的信号、伴发病变, 意见不一致时协商统一。
128例DVA中, 80例为单发DVA, 28例为单发DVA合并单发海绵状血管瘤, 8例为单发DVA合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4例为单发DVA合并脑内出血, 8例为多发DVA。128例共156个DVA病灶, 病灶位于额叶56个, 位于顶叶24个, 位于枕叶20个, 位于基底节区8个, 位于小脑48个。T1WI示84个DVA髓静脉呈线状长T1信号影, 72个未见显示;100个DVA引流静脉呈条状短T1信号影, 56个未见显示。T2WI示76个DVA髓静脉呈线状长T2信号影, 32个为线状短T2信号影, 48个未见显示;92个DVA引流静脉呈条状短T2信号影, 64个未见显示。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显示76个DVA髓静脉呈线状高信号影, 32个为线状低信号影, 48个未见显示;92个DVA引流静脉呈条状低信号影, 64个未见显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示124个DVA髓静脉和引流静脉均为低信号影, 32个未见显示。SWI显示156个DVA髓静脉及引流静脉均为低信号影。3DT1WI增强扫描显示156个DVA髓静脉及引流静脉均有造影剂充填, 强化呈高信号影。经过GE ADW4.6工作站后处理得到MPR和MIP图像后, SWI可显示148个DVA海蛇头征汇入引流静脉, 3D-T1WI增强扫描可显示156个DVA海蛇头征汇入引流静脉。28例DVA合并单发海绵状血管瘤者,头部MR平扫及3D-T1WI增强扫描显示16个海绵状血管瘤,SWI显示28个海绵状血管瘤。8例DVA合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者, 头部MR平扫及3D-T1WI增强扫描不能或者仅能显示1个海绵状血管瘤病灶, SWI能显示全部海绵状血管瘤病灶。4例以头CT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复查头部MRI时发现同侧基底节区DVA, SWI及3D-T1WI增强扫描均可显示髓静脉和引流静脉, 但SWI的MPR、MIP图像不能显示“海蛇头征”。
DVA最初在1928年由Cushing和Bailey发现, 并命名为脑静脉性血管瘤, 在1984年Huang等认为其只有血管组织, 没有瘤细胞, 将其命名为脑静脉性血管畸形, Lasjaunias等认为其是一种正常引流静脉的非病理性变异, 于1986年将其命名为DVA, 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1,2]。DVA是一种脑血管畸形, 只含有静脉成分而没有动脉成分, 由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细小的髓静脉和一条或多条粗大的引流静脉组成,常合并海绵状血管瘤, 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可因其生长部位及合并的疾病而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3,4]。有研究表明,DVA好发于额顶叶、小脑半球, 其他部分相对较少。本组病例共156个病灶, 病灶位于额叶56个, 位于顶叶24个, 位于枕叶20个, 位于基底节区8个, 位于小脑48个, 大致与文献相符[5,6]。156个病灶, T1WI示84个DVA髓静脉呈线状长T1信号影, 72个未见显示;100个DVA引流静脉呈条状短T1信号影, 56个未见显示。T2WI示76个DVA髓静脉呈线状长T2信号影, 32个为线状短T2信号影, 48个未见显示;92个DVA引流静脉呈条状短T2信号影, 64个未见显示。FLAIR显示76个DVA髓静脉呈线状高信号影, 32个为线状低信号影, 48个未见显示;92个DVA引流静脉呈条状低信号影, 64个未见显示。DWI示124个DVA髓静脉和引流静脉均为低信号影, 32个未见显示。SWI显示156个DVA髓静脉及引流静脉均为低信号影。3D-T1WI增强扫描显示156个DVA髓静脉及引流静脉均有造影剂充填, 强化呈高信号影。SWI和3D-T1WI增强扫描对DVA髓静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均达到了100%, 显著高于磁共振其他平扫序列。另有一些文献表明个别DVA病例在SWI上显示为阴性, 并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这些DVA病灶内的血液流速比较快使血液内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减少[7-10]。本研究中并未见此类病例, 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本研究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头部MR平扫序列显示了异常的信号, 但不具有特征性, 只能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的异常, 而不能明确诊断, 同时头部MR平扫仅能显示断面图像而不能完整的显示DVA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海蛇头征”, SWI和3D-T1WI增强扫描都可以获得容积数据, 从而可以通过后处理获得MPR和MIP图像, 进而完整的显示DVA的影像学特征, 使临床医师直观的观察到“海蛇头征”对病变做出确定性诊断。本研究中SWI可显示148个DVA“海蛇头征”汇入引流静脉;3D-T1WI增强扫描可显示156个DVA“海蛇头征”汇入引流静脉。虽然由于伴发海绵状血管瘤及并发脑出血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影响,SWI对DVA的“海蛇头征”的显示略低于3D-T1WI增强扫描, 但SWI还具有无需注射造影剂、不存在过敏、费用相对较低的优点, 并且对于DVA经常伴发的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率明显高于3D-T1WI增强扫描序列。
总之, 3D-T1WI增强扫描序列是诊断DVA最准确的检查方法, SWI序列略逊于3D-T1WI增强扫描序列, 但对于不能应用造影剂的患者SWI序列是更好的选择, 这两种检查方法各有特色,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