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昌
研究显示, 近年来, 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疾病的病理性特征较为复杂, 其临床表现十分多样化, 而不同的手术方式具有不同的效果, 传统切除术为临床中常规手术, 但是由于该项手术方式创伤大, 易导致患者发生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等情况, 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 改良型腮腺肿瘤切除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切口小等特点, 利于患者术后较快康复[1]。因此, 本院对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 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疾病以及严重肾、肝、肺、心疾病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确诊为腮腺良性肿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2~60岁, 平均年龄(45.01±5.02)岁, 女9例, 男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1~60岁, 平均年龄(45.12±5.21)岁, 女10例, 男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患者实施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后, 取S型切口, 切开皮纹, 切除患者肿瘤以及腮腺浅叶、一般不保留患者腮腺导管, 对腮腺深叶残端进行结扎, 负压引流管横放, 24 h内拔除引流管, 加压并包扎7~15 d。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改良型腮腺肿瘤切除术治疗。患者实施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后, 切口自颌后绕过患者耳垂, 钝性分离患者咬肌筋膜, 面神经采用逆行法充分显露肿瘤, 切除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和肿瘤, 缝扎腮腺组织残端, 术中采用橡皮片或者负压引流管进行引流, 从患者耳后切口处引出,24 h内拔出橡皮片或者负压引流管, 加压并包扎7~15 d[2]。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随访12个月后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随访12个月后, 观察组面部畸形患者1例、面瘫患者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对照组面部畸形患者5例、面瘫患者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4.4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3.21±0.15)cm、术中出血量(85.23±10.11)ml、手术时间(70.15±2.45)min;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6.27±1.05)cm、术中出血量(95.23±11.45)ml、手术时间(78.45±1.01)min;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腮腺良性肿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若未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 易导致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病情恶化, 而临床中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为改良型腮腺肿瘤切除术以及传统切除术[3],为了探讨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势, 本院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
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常实施传统切除术, 虽然该项常规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患者术后易发生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等多种并发症, 同时手术中将患者腮腺导管切断,导致患者的患侧腮腺失去功能, 使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传统切除术效果不佳, 因此, 对于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实施一项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4-6]。改良型腮腺肿瘤切除术近年来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多数患者均取得显著效果, 该项手术方式能保留患者残余腺体分泌功能,还能将患者切除范围缩小, 减少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 其与常规手术相比, 具有术后瘢痕小、手术切口隐蔽、手术损伤小等优势, 能促进患者较快康复, 同时该项手术方式利于患者面部美观, 能在心理、生理两方面促进生活质量提升[7-9]。现如今, 改良型腮腺肿瘤切除术已经成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10]。
经研究表明,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改良型腮腺肿瘤切除术优势较多。
综上所述, 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实施改良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效果显著, 能减少患者术后面部畸形、面瘫等并发症,可缩短手术时间, 促使患者术后较快康复, 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