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五脏”藏“五神”

2018-01-19 21:03:43李永志李沐泽徐捷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36期
关键词:灵枢谓之五脏

李永志 李沐泽 徐捷

祖国医学根据“五行学说”将精神活动分为五种不同的状态——神、魂、魄、意、志,即“五神”,各藏于所属之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经文中“神”“魂”“魄”“意”“志”即是中医学所称的“五神”。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疾病状态下的病理机转与五脏的气血盛衰及情志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3]。在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体五脏与五神的内在关系,对丰富和完善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藏神 《荀子·天论篇》曰:“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意即耳目鼻口感受形体而反映外界事物,即所谓“天官”;心为“天君”,能调节“天官”的功能活动。作为一身之君主,心禀虚灵而涵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心为君主之官,心神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是通过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实现的。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其情志是喜。心神的活动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人体面色的晦明荣枯是心主血脉功能的外在体现[4-5]。面色洪活荣润,人体精神充沛,思路清晰是气血充盛,血脉畅达,心神得养的具体标志。相反,如果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则会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6]。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首先体现在调控人的意识、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比如心脾两虚治以养血安神,补心益脾的归脾汤,心阴不足心火偏盛治以养阴清热交济水火的交泰丸等。《孟子·尽心》谓“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的儒家思想又将修心与养性融入到中医养生文化之中,在一定意义上是心理养生的重要方法。

肝藏魂 《灵枢·本神》所谓“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汪昂注解“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焉”,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魂”与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魂”不同,它是依附形体而存,由肝脏所藏,与神并出,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指谋虑,即所谓“肝主谋虑”。《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言之为肝的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以阴血位为中介保障魂有所舍。《素问·六节藏象论》又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魂受制于心神,肝以“藏血、藏魂、主筋”为生理功能,藏血充盈疏泄有度则目光神泽,毛发光亮,爪甲荣华,心静气平;如果血藏疏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魂罢、筋疲等病理机制,而见精神萎靡、烦躁郁怒、失眠多梦等气结气逆魂不守舍临床表现,治则治法多从心肝同治,养血柔肝角度入手,予以滋阴养血,清火潜阳,安神定魂[7]。

脾藏意 《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是“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理论源薮。《灵枢·平人绝谷篇》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明确指出血是维持思维意识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要功能载体[8]。《类经·脏象类》强调:“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而意宅于脾,是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于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产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脾胃运化,根于脾胃,气血之源与五脏之本皆在脾胃。脾藏意主思,全赖于脾气健旺,营血充盛。脾主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则意念充沛,思路明晰;脾虚则易引起精力涣散、健忘失忆、思维迟钝等症。陈士铎《石室秘录》谓:“呆病……虽有祟凭之,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痰气最盛,呆气最深。”从侧面印证脾虚失运而内生痰湿,痰湿内停,蒙蔽心窍而见相关情志症状,而有学者研究认为脾胃与脑密切相关,脾“意”异常是AD发病机制之一[9]。

肺藏魄 祖国医学对肺藏魄的理论始见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本神》又云:“肺藏气,气舍魄”,《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言即肺为魄之舍,魄舍于气,气是魄的物质基础,肺主气以养魄。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曰:“魄,阴神也”。明·张景岳《类经·脏象类》云:“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清张志聪注《灵枢·本神》:“魄乃阴精所生,肺为阴脏,故主藏魄”,段玉裁注:“阳言气,阴言神者,阴中有阳也。肺气充盛,则魄神有所藏,精足魄旺而安;如肺气亏需,则如《灵枢·天年》中“八十岁,肺气虚,魄离,故言善误”。肺藏魄从夜不安寐多证之于临床,如《灵枢·淫邪发梦》曰:“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而《高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亦有:“肺主阳气,气中阴精为魄,气血两充,则魂魄各安其宅。反此,则魂魄不安……而日夜不寐”的阐述。临床上多从燥湿化痰、涤痰祛瘀、滋阴养肺、补益肺气、理气止咳等治法入手以安魄宁神,治疗肺不藏魄夜不安寐诸症[10]。

肾藏志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在《素问·六节藏象论》进一步阐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祖国医学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长期观察基础上,结合临证实践,总结肾主藏精,是对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主骨,生髓通于脑,主纳气,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与惊,在液为唾,通过经络与膀胱形成表里关系的功能系统的整体概括与总结[1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意即肾精来源于先天,又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与补充。而肾精又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区别,作为生命的本原,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而先身而生,形成胚胎繁衍后代,后天之精摄取于脏腑气化所成之水谷精微,濡养脏腑经络。肾之藏精一方面主生殖,主生长发育,贯穿于人体生、长、壮、老的生理过程;另一方面,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灵枢·经脉》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为元神之府,人的生命活动,思维、感觉、意识与脑、肾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于肾精生髓充脑,髓海充盈,则精力旺盛,肾之在志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正常,相反若髓海亏虚,则见志无所藏而晕眩健忘倦怠疲惫。在临床中通过补肾的方法治疗脑之疾患,尤其是慢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法则。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形藏四,神藏五”。王冰注:“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就是说神藏于五脏之中,其“神”即指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五神内寓五脏,依赖五脏精气的滋养,而各种精神活动在心神的主宰主导下又能够维持五藏的正常生理功能,充分反映了《内经》对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情志病变以五脏为纲的学术统领,同时又蕴涵着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对于辨证论治及养生防病均有重要意义[12]。

猜你喜欢
灵枢谓之五脏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逻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2-12 10:51:04
失眠与五脏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24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钱本草
海燕(2016年2期)2016-12-13 01:10:33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