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
摘要:班主任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班级活动要关注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学生内在价值的自我提升,努力构建一个“美乐爱觉”的文化环境,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友善优秀的集体。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集体建设;精神引领;心理需求;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C-0061-03
班集体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班集体是结合了课程目标、教学结构以及管理规范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学习活动和交往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个性、潜能的培养,提倡体验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班集体建设实践要求,初步总结了相关策略与经验。
一、精神引领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力量
(一)给予学生正面的心理指导
人活着有三种状态——生存、生活和生命狀态。生存状态就是活下去,吃饱穿暖;生活状态就是活得好,吃出健康穿出美丽;生命状态是人要活得有价值,让世界因我而美丽。不同的活着状态会激发不同的生命力量,会带来不同的行为表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青春关键期因为不明白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会丧失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当然也无法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班集体生活中来。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生命内在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是需要精神引领的。只有高频率的积极能量给予引领,例如真善美的能量和人内在的精神胚胎产生共鸣,引导人去模仿、追随和践行,才能有效激发内在生命力、引导真善美行为养成。因为相比知识学习,学生积极心理形成更需要智慧和境界,以实现积极的生命状态。
班主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不能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 而需要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师生共同创建班级信念,譬如:我每天做些事,让世界因我而美丽;我每天做些事,让班级更加美丽;我每天做些事,让他人活得更好。这些班级信念给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面补偿,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二)通过班级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美德
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当中极少数人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崇高的爱去做平凡的事。”教师应当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思考,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些事情去充实世界的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即便这些事情很平凡。学生会开始接受一点平凡小事就会让世界有所不同。譬如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地面会因此洁净;排好歪斜的座位,座位会因此整齐;擦去墙壁上的污渍,墙壁因此美丽。
同时,一些正能量的班级活动会逐渐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学生也会逐渐树立起优秀品质,主要作用有:一是促进班级关系和谐。当每个学生每天都在思考“我做些什么让班级更好时”,被动转化为主动,减少指责推诿事件,促进班级关系和谐。二是增强集体荣誉感。当班级越来越干净、整洁、舒适,外在的肯定会越来越多,这些外部激励会增强学生内在的自豪感,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三是激发自我管理能力。当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言行关乎集体荣誉的时候,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激发,自主将外在行为要求内化成自我要求。
二、有效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三种需要包括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主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 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具有乐观的前景, 个体在满足三种需要的条件下就会受到内在激励, 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并寻求更大的挑战。基于上述原理,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有效地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一)教师主动发掘学生的心理需求
班级中会经常出现一些破坏班级纪律的行为,比如:将苹果砸烂在教室的地上、上课拉女生的辫子、将班级纯净水水桶作为鼓敲等等,且对这些行为多次制止无效,整个班集体混乱无序。其实在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学生渴望关注的心理需要。通过走访这些“调皮”学生家庭,大部分家长或是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学生的成长;或是家中孩子多于两个不能给予个别关注。这些孩子在家中关注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在班级中通过“不正确”的行为引起师生关注。
因此,教师要去主动关注并且去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并有效设计针对性的关注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养成。渴望被关注是学生深层的心理需求,学生只有在被关注的时候,才有存在感,当学生得到足够的关注,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成长中;反之,当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他就会通过各种有意无意的动作引起关注,包括破坏纪律;当学生屡次尝试得不到关注,他就会放弃,甚至游离在集体之外。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前面的现象就称作正强化,后面的现象就称作负强化。同样的,教师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学生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以教师关注的方向常常决定着学生的行为取向,给予学生正向的关注就能引导学生产生正向的行为。
(二)班级活动设计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
班级活动的开展要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应用积极心理学基本原理,教师在开展班级活动时要关注“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自主的需要”。同时, 教师应努力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处在一个无压抑的课堂,并且能够让学生敢于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并使其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课堂环境中, 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感受到安全, 体验到被尊重,与同伴们共享着快乐。
立足学生心理需求开展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氛围的和谐与安定。当学生的内在需求得到关注和认同时,班级中不和谐的行为和现象就会减少,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和优秀品质就会相应被激发,同时也会向外传输,从而会让满足的状态他就会变得安静;立足学生心理需求开展班级活动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幸福感。付出是快乐的,得到关注和认可是快乐的。当学生们不断为集体付出,同时又能从集体中得到肯定的时候,他和集体的链接就越来越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立足学生心理需求开展班级活动有利于自我价值感提升。在班级生活中,学生每做一件事都能感受到付出和奉献的快乐与喜悦,每次的付出和奉献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对自己有越来越多的认可,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越多,自我价值感就越高,也越自信。endprint
三、潜能开发提升学生内在价值
面对班级公共事务,有些学生不愿意去做事,也有些学生会相互推诿,把问题和责任归咎于其他人,以致于班级中很多事情没人做,班级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当一些学生不愿意多做事情,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我们常常会给这些学生贴上“不负责任”或者“懒惰”的标签。事实也许不是这样,有些学生想做但是做不了,他们或许是内心缺乏力量,内在的自我价值比较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与自信联系起来,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评价高低与学生行为密切相关。
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不会主动做事,无法积极承担责任。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不是停留在指责学生上,而是要推动学生去尝试,去锻炼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被培养出来的: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自信→自我价值感。
学校和班级丰富的生活,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平台,但是当教师把这些事情全部揽下来或者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只能变成执行者,虽然解决问题的效率会提高,但是弱化了学生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把这些事情交还给学生,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虽然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停留在发现问题,而不主动解决问题的时候,班级中容易出现推卸责任、相互指责不和谐的因素,所以教师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且与学生互动,给予他们正常的思维引导之余,要注重活动价值的体现。另外也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潜能开发,体验成功、合作以及付出后自我实现的快乐与满足,从而达到内在精神品质的飞越。
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发学生的內在潜能三个方面对班集体的建设活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一是班集体建设要倡导精神引领。开展班级活动要给予学生积极阳光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得到开心与快乐的同时也接受到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的灌输。二是班集体建设要立足于学生心理需求。学生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不正确”行为往往是源于内心需求未得到满足,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关注。因此,班集体建设要求教师关心学生内心的需求,关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获得满足感和收获感的同时,实现班集体的良好建设。三是班集体建设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外在行为。教师应当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亲身参与到班级活动中,从班级活动得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这样,不仅让学生基本素质在班集体建设中得到提高,其自身的优良行为也会推进班集体的建设。
责任编辑:夏英
Abstract: To undertake class activitie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head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ents' spiritual guidance,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e self-improvement of intrinsic value, in order to strive to build a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a civilized, friendly and harmonious class.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lass construction; spiritual guidance; psychological needs; self valu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