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道明 杜迎新
摘要:教师依据文本特质及教学功能,设计框架式作业,涵盖“整体感知—局部细读—主题探究—反馈迁移”等系统化的情境问题,以“课前作业”或课堂即时“投影—讨论—反馈”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做体验—对话交流—反思整合”,能够实现个体经验的有效改造或重组整合。二次作业法在新闻体文章教学的有效运用,说明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关键词:二次作业;四步导读;教学模式;新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C-0016-04
二次作业法,是笔者在“四步导读”教学模式[1]基础上凝练出来的一种教学组织策略。主要程序为:教师依据文本特质及教学功能,设计框架式作业,涵盖“整体感知—局部细读—主题探究—反馈迁移”等系统化的情境问题,以“课前作业”或课堂即时“投影—讨论—反馈”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做体验—对话交流—反思整合”,实现个体经验的有效改造或重组整合。[2]
以江苏职教《语文》第五册第六课的事件通讯《落日》的教学为例,课文的文本特质和教学功能主要在于:一是在谋篇布局和语言运用方面,作者采用具有象征意味的主标题凝练主题意向,采用偏于写实的简洁的小标题联结正文的中心事件与新闻背景;采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跟进评论,生动再现新闻事件,表露情感立场,揭示新闻价值,形成虚实相生、轻灵厚重的写作风格,值得深入学习体味。二是在主题意向方面,作者通过重大事件的见证报道,刻画日本侵略者签订投降书时的丑态,表现出世界人民战胜敌寇、伸张正义的自豪感,揭示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同时警醒国人不忘惨痛的历史教训,激发民族责任感和危机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笔者依据文本特质和教学价值分析,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习本文大小标题虚实配合、叙议描写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在客观报道和评论中渗透的情感立场。二是體会文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发“历史之思”。进而,设计融合“四步导读”教学模式的框架式作业,帮助学生建构融合群体智慧的反思性经验。
一、设计“整体感知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呈现两个关联性问题,引导学生简要记录,先行探究思考,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和对话交流,最后形成反思性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提出问题:(1)本文传递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请概述)(2)你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讨论明确:(1)9月2日,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或)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签字投降;(或)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2)一是依据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特点(最重要的信息在开头),从“导语”中提取中心事件。二是利用“正文”详细报道的特点,在“仪式开始”(小标题4;新闻事件的高潮),找到相关语句加以概括;概括时,要突出“时间”和“内容”,舍弃其他细节。
2.提出问题:找到中心事件(事件的高潮)所在的语段,看看“仪式开始”(小标题4)的前后,写了哪些内容?它们对表现中心事件起了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在其前,写了“签字场所”(小标题1),将读者带入新闻现场;插入“白马故事”(小标题2),拓宽了新闻背景,烘托中心事件。写“代表到来”(小标题3),再次聚焦中心事件,同时融入作者立场。在其后,写“投降书脏了”(小标题5)和“尾声”,进一步显示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立场。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交流,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理解新闻体的文本结构的形式特征,初步感知五个小标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初步感受作者渗透其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立场。
二、设计“局部细读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
1. 研习“白马故事”相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立场。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插入“白马故事”呢?提示,将问题分解为前后承继的三个思考点:(1)为什么海尔赛将军想骑上日本天皇阅兵时骑的那匹白马?(2)“马厩没有盖,银驹未渡海,但日本代表却登舰签字投降来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3)作者插叙故事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1)海尔赛将军之所以想“在击败日本之后,骑上这匹名驹,参加美军在东京街头游行行列”,是因为骑上日本天皇阅兵时骑的白马,意味着战胜日本法西斯,是对战败国的最大羞辱,是战胜者最高荣誉的体现。(2)写日本军国主义者覆灭速度之快超出了预期,揭示出日本帝国主义的“貌似强悍,实在虚弱”的本质,反衬出正义力量摧枯拉朽、不可阻挡的威势。(3)新闻体文章虽然很强调事件报道的客观性,但是否插入相关背景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愿;作者插叙“白马故事”正是基于情感立场的精心选择。新闻中有意强化的细节,大多“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者新闻立场的“代言”或展示。
2.研读“代表到来”的相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立场。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介绍中方代表和日方代表外相重光葵呢?
讨论明确:因为作者是中国记者,所以详细描写了中国代表的着装和动作,而把其他国家代表作为群像放在一起描写,使其成为凸显中国代表的背景或氛围。详写日本外相重光葵走路的姿态——“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补叙其腿瘸的原因(淞沪战后,在上海虹桥阅兵时,被朝鲜志士投弹炸断的):描写重光葵走路时的狼狈相,补叙抗日志士的英勇行为,一方面是有意丑化侵略者的形象,另一方面揭露日寇当年的嚣张气焰,赞颂抗日志士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折射出作者的价值立场和情感态度。
3.研读“仪式开始”相关内容,体会中心事件的新闻价值。
分组研讨1:体会麦克阿瑟宣读讲稿的心理状态,结合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讨论明确:庄严、自豪。例如:在“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的长句中,“极清晰、极庄严”这两个短语结构相同,语言节奏简洁流畅,跳动着愉悦自豪之情。而“一个字一个字……宣读”,则拉长了节奏停顿,给人庄重肃穆的感觉。再如,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昂首”“命令”“指定的地方”等词语,借麦克阿瑟的神态和命令,表达世界人民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痛恨和战胜强敌的自豪之情。endprint
分组研讨2:体会日本代表签字时的心态,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讨论明确:狼狈,痛苦,无奈,难堪。如:“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签了字”“挣扎”“看了约一分钟”等语句,透视出日寇战败后内心的痛苦、无奈和挣扎。再如,梅津美治郎签字时,为什么有座不坐,要“立着欠身执笔签字”呢?因为对军人来说,签署投降书是锥心刻骨的“奇耻大辱”,但又不得不签,所以,他不坐下来,只想早点结束这“备受羞辱”的仪式立刻离开。
分组研讨3:为什么麦克阿瑟签字时,要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为什么三人签字竟然用了六支笔呢?讨论明确:这两位将军在日军处于攻势时,丢失了防守的土地,蒙受战败的耻辱。现在,以战胜者的姿态出现,在接受日本战败的投降书上签字,从而将失去的尊严最终找回来。麦克阿瑟这种慢条斯理、帶有夸张意味、有意拉长过程的签字方式,尽显胜利者的荣耀,是对当年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的刻意羞辱。朱启平作为记者,敏锐地捕捉到并记录下这个细节,用文字镜头传达出这种令人自豪快意的场面。
教学意图:“白马故事”“签字代表”和“仪式开始”这三个小标题领属的内容,分别涉及新闻事件中的背景、人物和中心事件。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讨论、组织课堂对话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即透过作者文字塑造的新闻镜头和典型细节体悟到作者的情感立场,进而深刻把握文本的语言技巧和主题意向。
三、设计“主题探究题”,引导发现新闻主题意向
1. 研习新闻标题,体会主标题与小标题的联系。
提出问题:(1)本文的主标题,如果概括为“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能够简洁明确地呈现新闻事件的内容。作者为何要用初看不知其意的“落日”作为主标题呢?(2)主标题与小标题有何联系,为什么要如此设计?
讨论明确:(1)主标题具有象征意味。日本的国名和国旗都有“日”字,“日本”寓意“太阳升起的地方”,日本军旗常与“武运长久”这类条幅联系起来,成为激励士气的精神图腾和向被侵略国家炫耀武力的标志。作者用“落日”作为主标题,暗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如同西山落日一样”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含有对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可一世、终遭失败”的讽刺嘲弄。(2)作者用虚化的“落日”作为主标题,启发读者想象;用四个写实性的小标题呈现新闻事件全貌,写出新闻发生的地点(签字场所)、背景(白马故事)、人物(代表到来)、高潮(仪式开始)和结局(投降书脏了),能够带给读者生动的现场感受。因此,大小标题虚实结合的结构方式,既能保障主题意向的明确传递,也增强新闻通讯的表现力及传播效果。
2. 体会作者运用评论和联想表达出的主题意向。
提出问题:新闻报道强调客观性,但也不排斥作者情感的直接表达。请从这篇通讯的“导语”和事件“高潮”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语段,简要分析其采用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1)“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这两句,采用评论的方式,揭示这个新闻事件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奇耻大辱”“永志不忘”等词语,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感,直接宣示作者的情感态度。(2)在“全体签字毕……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这段文字中,作者跨越时空,联想到两个“九·一八”,揭示出“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真理,即警告日本侵略者“虽然曾经猖獗一时,但终究会受到历史审判和惩罚”。同时,警醒国人牢记历史教训,发愤图强,显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合理的联想和议论,有效拓展了事件通讯的内涵,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意图:本文用虚化标题暗示主题,用写实的小标题、记叙中的细节描写以及议论和联想等方式来传递新闻的主题意向性。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大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探讨议论和联想在文中的运用效果,能够借助写作形式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主题意向的理解与把握。
四、布置“反馈迁移题”,促进学习经验巩固迁移
1. 品味下列两个句子,说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提示:“不是干干净净”,正面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有无其他含义?注意体会“倒霉”和“也”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字面意思是,日本的投降书因战胜国代表签名签错地方而修改,被“弄脏”了。其他含义是,日本侵略者犯下无数肮脏罪行,注定连投降书也是脏的。“倒霉”一词,貌似同情,实则是揶揄)。
(2)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这段场面描写,写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表达了反法西斯胜利者的自豪,对空军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进行歌颂,与日本代表灰溜溜地离开签字现场形成对比)。
2. 简要分析下列语句采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1)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参考答案:描写;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也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2)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参考答案:议论;语重心长,令人警醒,引人深思,促人奋进)。
教学意图:从“言语意向和言语形式”两个角度,设计问题,学以致用,体现语文课程性质与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综上所述, 在新闻文本中采用二次作业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投影即时呈现问题(第一次作业),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原始经验”和学习预期;通过“第二次作业”巩固课堂交流成果,能够形成高度整合的“教学回路”。因此,二次作业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应用。endprint
參考文献:
[1] 程道明.四步导读法:让诗歌教学落在实处——以《一棵开花的树》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5).
[2] 程道明,张毅,杨九俊.二次作业法:阅读教学的新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5).
责任编辑:夏英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xt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functions, the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frame-style assignment which covers systematic situational questions from overall perception, partial intensive reading and thematic exploration to feedback transfer. It takes the forms such as pre-course assignment or in-class instant projection, discussion and feedback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undertake self-study, discuss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get the first-hand experience to reflect and integrate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which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reorganization or re-integration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two assignments in Journalism teaching shows its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Key words: two assignments; four-step reading guidance; teaching mode; Journalism teachi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