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溢 傅瑞阳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傅瑞阳系浙江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在对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治上有其独到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傅师学习,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西医对于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存在多种观点及学说,大多认为与产伤肌肉出血、胎位不正、肌肉供血不足、胸锁乳突肌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遗症以及胚胎发育异常等先天因素所致。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筋伤”范畴。筋,肉之力也,《灵枢·经脉》有云“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五脏生成论》“诸筋者,皆属于节”。由此可见“筋”附属于关节,是关节活动的主要功能结构之一。本病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妊娠、分娩期间患儿患侧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停滞,脉络痹阻,阴血不足,颈项部肌肉筋脉失于温养,日久至肌筋拘结、挛缩,故而出现头部歪斜,颈部活动受限。
傅师认为本病的治疗原则为舒筋活血,宣通散结,纠正畸形。强调小儿皮肤娇嫩,推拿手法局部施治时,需使用推拿介质如滑石粉、按摩膏等,用以润滑皮肤,减少皮肤摩擦,保护患儿皮肤,避免损伤。治疗时,手法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为达到治疗目的,傅师门诊时小儿斜颈患儿同样手法分2次治疗,2次手法中间可使患儿充分休息缓解,以免时间过长反而对局部皮肤造成伤害。傅师在推拿治疗时手法多选用推揉法、拿捏法、捻法、弹拨法、牵拉旋转法等。推拿作用部位主要以患儿的患侧胸锁乳突肌与肿块为重点,结合对颈肩肌群的放松,同时要顾及颜面部的变化,注重局部与整体配合,体现中医整体观念。
傅师认为通过超微针刀对胸锁乳突肌进行机械性的针刺切割,既起到了松解挛缩之肌纤维的作用,又具有经络穴位针刺效应,宣通散结、松解粘连,疏通阻滞,调畅气血,从而使肿块消散,气血调和。对于一些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或肿块较大的小儿肌性斜颈患儿,单纯手法治疗疗效欠佳,采用超微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能够有效缩短病程,提高疗效。超微针刀治疗时患儿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一助手一手固定颊部,一手托健侧颈部使患侧过伸;另一助手固定双肩部。术者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起点到止点寻找紧张点:包括肌硬结、条索等病理阳性反应物或软组织异常改变。冠状位,刀口线与胸锁乳突肌纵轴垂直,以结节中央为进针点,朝食指方向快速进针后行贯穿切割2~3刀,之后退针入结节中旋转针刀90°以刺入点为中心上下沿胸锁乳突肌纵轴行钝性分离;再根据结节大小在结节中央穿刺点前、后选取穿刺点进行松解,一般松解2~3刀。同理进行矢状位松解。
除上述推拿手法、超微针刀等治疗手段之外,傅师常采用中药外敷法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常用方药组成: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当归、威灵仙、海桐皮各10g,赤芍、川芎各6g。上述中药全部浸泡,待饮片泡软,然后取出蒸30分钟左右,用纱布包裹待温度凉至适宜后外敷于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处5分钟,早晚各1次。
西医治疗小儿斜颈以手术治疗为主,年龄需2周岁以上。傅老师采用以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结合超微针刀、中药外敷治疗等中医综合治疗,对于1周岁以内的患儿疗效显著,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恢复越快。因此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另外在采取推拿、超微针刀、中药外敷等治疗措施对于本病的同时,傅师认为家庭护理也很有必要,指导家长正确的进行家庭护理,纠正患儿不正确的姿势,预防习惯性斜颈有利于纠正患儿斜颈,有助于患儿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