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2018-01-17 10:03于黔勋钱和生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于黔勋 钱和生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之策。40年来,江苏省职业教育观照整体思路,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多层次、多途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成效明显。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8-0049-04

【作者简介】1.于黔勋,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8)原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2.钱和生,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泰兴,225400)教科室主任,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40年来,江苏省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培养目标,通过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努力构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有力推动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以教学计划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职业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更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中等职业教育恢复伊始,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为加强和改进全省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职业教育自身规律,不断调整全省各类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努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979年,在全省中等专业(职业)学校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针对当时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安排畸轻畸重的问题,提高理论课比例,减小生产实践教学比重。1987年,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组织全省11个大市分工协作编写了21个专业(或工种)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225门专业课教学大纲,并于1988年11月印发全省各地试行。1992年9月,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对1987年制订的21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同时新编了29个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一并下发。50个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为全省职业学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规范教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建设、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各地区、各行业教育管理部门指导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省教育厅分别于2013年9月、2017年7月分两批共印发了62个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92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及省教育厅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督导,推动了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分层教学制、走班制、导师制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有了明晰的要求,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二、以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

在课程改革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江苏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000年4月,省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全面部署江苏省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规划,全面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与产学研结合工作。

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模式、评价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的改革,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江苏特色的课程新体系,按照“理论先导、点上实验、总结经验、面上推广”的课程改革实施步骤,2004年11月,省教育厅确定省职教课程改革实验研究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共18个。18个课题的共同点是,在总结基层学校课程改革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各个实验点、实验学校改革经验的交流、推广,为全省职业教育課程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有效推动了全省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专业技能竞赛和教学大赛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载体

加强技术技能教学是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达成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举办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推动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和提升技能教学质量,全省开始举行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以专业技能竞赛为提升教学质量的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2011—2015年,全省职业学校实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五课”(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教研和“两课”(示范课、研究课)评比制度。该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国家和省关于职业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精神在课堂教学层面的贯彻落实,推动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的有效转化,引领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使江苏职业学校教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借助各类竞赛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以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点

201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2016年9月,省教育厅《关于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把“建立内外结合、多元并举、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以教育行政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相关部门指导、第三方有效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坚持学校内部与外部(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家长、社会等)评价并重,坚持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机构多元化,营造开放透明的评价氛围,全面客观展现职业学校办学成果”作为建立全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大总体目标之一。为此,2017年颁发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地标明了质量评估的观察要素和标准依据。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2014年12月,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办法,确定的测试范围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制度实施几年来,调控了全省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促使全省职业学校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活动,对加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提升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整体管理水平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职业精神,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为此,40年来,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时期全省职业教育师资的实际情况和全省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多途径、多形式,高起点、高层次地以多项举措加强全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恢复初期,为确保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省教育委员会拓宽渠道,广开门路,以“转、调、请、派、培、招”多种途径解决全省职业学校专业课师资短缺的问题:在普通高校内开设职教专业师资班;筹建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培养职业中学专业课师资;从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定向培养;从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普通高校大专班挑选适合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优秀毕业生转入有关高校学习一年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和专业实践,毕业后分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省对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出“双师型”(即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实施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全省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多年来,省教育厅将“双师”培养与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课程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舞台和载体。“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理念和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到21世纪初,为有效促进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省实施多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计划:2001年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02年实施职业学校教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项目,2003年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项目,并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出国(境)进修……此后,文化公共基础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各类专业教师技能大赛竞赛培训实现常态化,其培训项目逐步趋向成熟并覆盖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接受培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各类培训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全省职业学校教师的业务、专业水平,而且强化了全省职业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

六、关于江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展望

江苏职业教育历经40年的艰辛探索,事业形成规模,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积累了诸多经验,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已形成一定机制,进入良性循环;但提高质量是一个永远生长的命题,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质量”被赋予更新的内涵。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江苏职业教育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工作应从加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上着力。

(一)职业学校要确立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有相同的规律和要求,更有自身的特点与目标。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总体框架下,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现阶段,应以涵养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要求,并据此形成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可细化为职业人品和职业能力,职业人品除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外,还包括必需的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等;职业能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就业能力之外,还应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此细化,可避免将工匠精神窄化为单一的职业技能训练,而使职业学校的两大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有了共同的核心要求,并依据课程自身的性质及特点相互支撑、共同增进,按照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共同目标发挥各自功能。例如,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其实质要求是为学生提供孕育工匠精神必需的人文土壤。语文、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课程,不仅传授了工匠精神所蕴涵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具有德文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如果说,专业技能课更多关注的是“硬技能”,公共基础课程提供的就是“软养分”。“硬技能”没有“软养分”,谈何“双馨”?

以涵养工匠精神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是顺应形势的必然,也是江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学校要强化教学管理诊断的意识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至今,教学管理如何发挥规范教学、激励教改、促进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的功用,江苏的职业学校始终坚持探索。目前,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已经建构,涵盖了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方面,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奠定了基础。其中,教学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教学实习仪器装配规范,以及即将颁行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标准体系形成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是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发展的保障。可以说,职业教育已从过去的参照普通高中办,进入依据自己的专门制度和标准办的新阶段。齐备的顶层设计使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有了引领性、指导性、规范性的标准,但标准体系真正落地,还要通过学校的具体管理才能实现。因此,强化教学管理诊断,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所谓教学管理诊断,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教学管理对本校教学质量、成果与问题进行诊断,二是对教学管理本身效率、效果进行诊断,力使学校的教学管理一直保持反思与反求状态。省教育厅于2016年3月印发《江苏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苏教职〔2016年〕4号),教育部于2016年4月制訂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2016〕37号),这些都是推动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运行机制,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为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确立了标杆,提供了抓手。以执行这些文件为契机,切切实实进行两个方面的诊断,应能使学校教学管理在已有基础上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再进一步。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