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宝利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当下中国职业教育可谓繁荣。但问题是,繁荣与困境并存。而根本性困境莫过于现代学徒制、学习领域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制度、课程、教学诸层面的“舶来”范式渐次主导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变革,遂致该领域“纵向传承过少,横向借鉴过多”,中国职业教育“原创力”弱化,背离乡土的职业教育似乎愈走愈远。
美国职业教育之路颇具借鉴价值。20世纪初,当美国业已成为世界工业首强之时,全美职业学校数量之和尚少于德国一个巴伐利亚州的数量。伴随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成立,为确保美国在世界的工业地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正值此时,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访美,为美国勾画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置的“双轨制”,但美国并未照搬欧洲母国职业教育之路,中经“普杜之辩”,即以普洛瑟为代表的职业主义阵营与以杜威为代表的民主主义阵营的“博弈”,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颁布,以综合中学为标志的“单轨制”诞生,职业教育的“美国模式”最终铸成。之后百年中,美国生计教育、STW、STC等运动无不引领世界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向。
同理,中国职业教育困境破解与未来发展终需本土理论、框架与模式支撑,此即回归乡土之故。在一定意义上,回归乡土即回归传统。比如,从墨子至傅玄、颜之推、胡瑗、颜元等实学根脉中是否有“现代性”元素?在治事之学、修业学馆、畴人世学、艺徒制、社学等传统模式中哪些可供“现代性”改造?回归乡土即回归文化。比如,在“非器”文化背景下,如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弱职业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回归乡土即回归问题。比如,基于“问题学生”现实如何对职业教育进行精准设计?基于“区域差距”如何发展地方特色职业教育?回归乡土尤需注重现有职业教育的“地方创制”,邢台模式、宝安模式、天津模式等在提升、推广的同时,应注意其“乡土性”的提炼及规律性的揭示。但回归不是复古,更非将西方职业教育“营养”排除在外,实施“乡土性”重构是最好的“吸收”。在国际化进程中,基于“乡土”的国际化当属最具有意义的国际化。
中华民族素具创新精神,故应始终视原创为根本。就职业教育而言,尽管借鉴实属必要,但不能在美国采掘一节“职业教育之根”,在德国采集一段“职业教育之枝”,在英国采摘一朵“职业教育之花”,即成屬于自己的一棵“职业教育之树”。事实上,最适合的职业教育势必由乡土中生发而来。而在另一维度,职业教育的世界不应是由某一国家主导的世界,由众多国家以各自的职业教育的“乡土话语”共同参与,方可共建职业教育的“百花园”。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