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2018-01-17 10:41樊爱豫
锋绘 2018年7期
关键词:特色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樊爱豫

摘要: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严重影响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选择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我省县域经济的腾飞有着重大意义。首先,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其次,深入分析河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河南省发展新型县域经济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色农业

0 引言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举措,专门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省上下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县域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河南作为中原区域农业大省,县域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寻求一套适合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河南的县域总数是108,其中包括88个县和21个县级市,50个市辖区,县及级市占全部行政区的比例是69.4%。河南总人口大约9970万,县域人口为8068.2万,占83.9%,河南占地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县域平均面积近1400平方公里,县域土地占全省的90.7%。2012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达到7982.85亿元,较上年增长13.5%,高出全省水平0.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连续6年跨台阶、增量连续3年超千亿。全省83个县(市)中,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达到28个,较上年增加10个,过200亿元的县(市)达到8个,增加4个。神木县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3.89亿元,全省首次出现过千亿元经济强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各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根据《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河南108个县中有12个县的人均GDP超过4000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是河南经济最发达的县区。有12个县的人均GDP低于15000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50%,是河南最贫困的县区,通过统计分析,竞争力强的县域有23个,仅占县域21.3%;竞争力弱的县域有85个,占到县域78.7%。说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落后,不平衡,而且结构不尽合理。

2.2 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我们从分析三大产业机构的比例来分析河南县域经济的结构比例。2012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10:44.9:44.2,而河南的三大产业的比例是10:89.5:16.8[43](来源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根据各个县域占全部的GDP的比例,可以把县域进行分类比较:一类是农业生产大县,其农业产值占全部GDP达到40%;另一类是以工矿企业为主导,工业产值占全县(市)生产总值的15%。当然,像巩义市、登封市,第一产业只占全部GDP的3%,这样的县域在河南真是寥寥无几。

2.3 县域企业缺乏技术支撑、创造附加值低

首先,河南县域经济层次的企业中,拥有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很少;其次,是上市公司甚少,目前河南上市的57年公司,很少有坐落在河南的县域,这说明河南县域的发展还很落后,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生产的主要是初级的、粗放的产品。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创新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4 河南县域人口多,受教育比例和程度低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县城工业经济的发展。河南总人口大约9970万,县域人口为8068.2万,占83.9%,县域劳动力剩余大于3000万,打工人数约1500万左右。人口众多带来了很多劣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和工资偏低,甚至还出现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情况。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逐渐萎缩,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县域的劳动力面临着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的情况。

3 河南发展新型县域经济模式的路径

3.1 工业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河南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不少县(市)把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和主动力,使工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因地制宜,培育比较优势,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有许多“产粮大县、收入穷县”,“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特别是工业有一定基础的县,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工业为突破口,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

2012年,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90%,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70%。对这些县域的发展战略:一是发挥这些县域的区位优势,县域拥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和人才的优势,要发展集体工业和高效益的鲜活农副产品生产,积累大量资本,为实现工业化的产业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经济起飞和初步工业化。二是对这些县域要实行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应该像顺德那样,走出自己的特色和主要产业,建立产业集群。在发展中要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要让这些县域继續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当领跑者,带动其他县域的发展。

3.2 农业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主导型县域在河南县域竞争力排行榜中都位于前五十。现在农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中,从经济总产值组成、财政收入再到工作人员的构成等方面,农业经济都居于重要地位。依据农业产业化理论,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最佳发展模式。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及肉蛋奶生产基地,农业是河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一批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通过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向特色化、规模化、板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了临颖食品产业等一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创出了“华英”、“双汇”、“金苑”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牌农产品。传统的农业大县多数在平原农区,平原农区如何走出经济和财政的困境一直是一个难题。许多平原农区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一方面强化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规模化和基地化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

3.3 第三产业推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指利用县域资源、区位和交通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像旅游、商贸、物流、文化等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这个模式适合矿产资源和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依据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及专业化分工理论,许多县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拉长资源开发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及品牌优势。第三产业拉动型的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是指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多在30%以上,通过计算分析,这些县域主要有登封、林州、夏邑、鲁山、柘城、篙县、栾川、西峡、宝丰、新县、固始、淮阳等。该类县域发展大多非常重视和很好的利用了境内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通过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类县域的发展可以采用以下模式: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开发县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县域内丰富的历史古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出特色的旅游景点。二是传统文化艺术开发模式,河南宝丰县被授予“魔术之乡”、“曲艺之乡”,宝丰县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业;马街书会、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赵庄魔术民间表演团体等都是宝丰境内的文化优势。

3.4 劳务输出型县域发展模式

劳务输出型的县域发展模式,特别适合边远的贫困县,其依据是城市化及劳动力转移理论。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快速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在异地打工挣钱,在本乡本土消费,有力地拉动本土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经济能人又返乡创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该类县域主要是传统的农业县,第一产业产值占县域总产值的比重大多在30%以上,工業资源稀缺,而且基础薄弱,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县域发展速度缓慢,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对这些县域的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强化技术培训,逐步形成特色劳务品牌;最后,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吸引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善管理的经济能人返乡创业。

参考文献

[1]张静萍.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浅析及对策[J].经济师,2008,(3).

[2]党文.浅议县域经济与农村工业化[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10).

[3]朱孔来,倪书俊.试论具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J].宏观经济瞥理,2006,(1).

[4]李清泉.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农村城市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特色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