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运河文化成为淮台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8-01-17 10:41王新叶
锋绘 2018年7期
关键词:台湾文化交流淮安

王新叶

摘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文化不是一城一地的文化,而是全人类的文化。而大运河文化也是连接淮安和台湾的重要纽带。淮安市大运河大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厚的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淮安责无旁贷。淮安也致力打造成为台商高地,所以讲大运河文化作为淮台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是肯能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淮安;台湾;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的动力,在促进国家统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陆和台湾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割不断的。共同的种族、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把大陆和台湾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的文化就是中间必不可少的纽带。

1 中华文化自古是台湾主体文化

台湾岛是中国大陆架向东自然延伸的部分,古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台湾原本就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台湾山脉就是大陆东南的界缘山脉,只是由于大约在18000年前,地球气候变暖,冰川大量溶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福建与台湾之间的低平谷底,这才使台湾形成了一个与大陆分离的大海岛。”但是一道浅浅的台湾海峡仅仅是从空间上把台湾和大陆离开了,却从不曾隔断两岸的联系,不曾隔断两岸同胞相连的血脉,不曾隔断两岸文化根深蒂固的渊源,这份割不断的联系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更紧密地将两岸同胞凝聚在一起。

从考古学家近百年来在台湾岛上发现的数以百计的古人类遗址以及发掘出的大量古代文物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远古时代,一群生长在中国大陆的“左镇人”和“古越族人”,或者是跟随者兽群迁徙的足迹来到台湾,或者是迫于生计和战乱、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寻找一块栖息之地,他们是台湾岛上最早的开拓者,也是最早将大陆史前文明传播到台湾的文化传播者,他们将原始形态的中华文化带到台湾岛,在这里植根、传承、发展至今。

可见台湾与大陆不仅地脉相连而且人文同种同源。台湾的文化与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自原始社会起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文化内涵上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台湾基础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台中明道中学建校之初,即以“复兴中华文化,弘扬中庸道统”为宗旨,“明道”之命名。该校弘道馆内有四库全书、历代圣哲像及历代书法源流、传统科技图书及图片展示,使全校师生能有所启示与省思。台湾整个基础教育,从教材到教学设施,都十分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体系中,高中的国文课本65%以上都是文言文,这还不包括诗词,老师在讲授把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综合起来。高中生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不少是《四书》的内容,以《论语》、《孟子》为主,《大学》、《中庸》为辅。在大学的中文系,传统的东西也学得多。

2 运河文化成为淮台文化交流之桥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调研室《调研要报》第48期“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一关于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一文作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作為大运河的起源地之一,推动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淮安责无旁贷。大运河文化不是一城一地的文化,而是全人类的文化。而大运河文化也是连接淮安和台湾的重要纽带。

2017年以来,淮安依托金湖荷花荡景区和古淮河文化风光带这两个江苏省对台交流基地,充分挖掘千年运河的文化内涵,让运河文化成为淮台两地青少年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主办了“心手相连乐在淮”“莲结两岸骑遇金湖”“踏浪最美运河邂逅最美青春”等一系列主题交流活动,累计吸引两岸大中小学生600多人次参与。2018年的暑假作为京杭大运河中段代表城市的江苏淮安,迎来近十批160余名台湾青少年。他们体验这里的运河文化,留下了美好记忆。

大运河文化何以能成为联系淮安和台湾的纽带,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运河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

运河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吸收外域文化精华上,还体现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大运河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线路,淮安是南船北马转换、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中枢,从唐代到清代前期,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南亚诸国甚至欧洲的客商、文化使者,大都沿运河经由淮安到达内地,淮安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唐朝,淮安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和通海孔道,这一时期民间文化、经贸交往更加频繁,房仲甫先生在《中国水运史》中写道:“波斯商人从东非、东南亚运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品及动植物,用来交换中国的丝、纸、大黄等物品。长安、扬州、广州、楚州(今淮安,编者注)等地开有‘波斯店。对于中国产品的名字,都冠以‘中国二字,如白铜叫‘中国铜等。山东半岛的登州、牟平、文登,直至江淮的扬州、楚州(今淮安),都有新罗商人侨居的场所。”今涟水县和淮安区还有唐代的新罗坊遗址。元朝以后,马可·波罗、利马窦等杰出文化使者也在淮安留下了足迹。外国使团和商队来到中国,不仅丰富了淮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淮安文化的发展。如唐初西域高僧僧伽则先后在运河沿线的泗州普照王寺、楚州龙兴寺弘扬佛法,成为国师。

(2)淮安有着丰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

大运河是淮安的母亲河。大运河与淮河、洪泽湖等境内诸多河湖一起,为淮安人民的繁衍生息,无私地、源源不断地提供甘甜醇美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淮安儿女。他为淮安的经济法治、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条生命之河、经济之河、生态之河。如今在淮安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大运河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慷慨的大运河不仅给淮安带来了曾经的繁荣,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为文化资源。如漕运文化、河工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淮安加强与台湾同胞文化交流的重要抓手。

3 加强大运河文化挖掘,为淮台两地文化交流提供更多资源

3.1 编制保护规划

2005年,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性规划》,对贯穿市区36公里的里运河本体及沿河区域提出主导性保护意见,初步建立了遗产评估系统,对各遗产点进行价值分析、制定保护措施并将该系统纳入运河辅助规划系统中;同时编制完成《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驸马巷——上坂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码头古镇总体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10多个,对与运河有关的历史街区、古镇古村、治水遗迹等均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2007年底,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淮安市文物保护紫线规划》,此规划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为大运河淮安段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规定在大运河保护范围内,不准私搭乱建,不得割断居民与运河的时代联系;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要事先征得文物部门的同意,尽量保留运河的原有肌理,使运河保护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008年10月,成立淮安市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并于2009年11月底完成,该保护规划符合淮安运河及其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对于淮安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2 修缮运河文物

为进一步做好运河保护工作,淮安市制定了运河文物保护修缮计划,逐步对大运河及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200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古末口遗址、古清口遗址、清江大闸、漕运总督署遗址、码头“三闸”遗址、淮安钞关遗址、淮安丰济仓遗址、乾隆阅河御诗碑、竹络坝、河下古镇等16处运河本体及沿线相关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保护节点。目前,淮安市已为每一节点刻制并树立了黑色花岗岩文物标志牌,以切实加强保护。2003年以来,淮安市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安排150万元文物保护经费,用于重点文物古迹特别是运河文化遗产的维修和保护。一些较大的项目还另外安排专项经费。运河沿线各区县也积极投入资金,和市里上下联动,共同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仅最近两年,淮安市用于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维修的资金就达上亿元。市政府先后组织维修了淮安钞关遗址、清江大闸、吴公祠、大王庙、陈潘二公祠、圣谕祭祀碑、润州会馆等十多处有关大运河的文物古迹,还拨出专款支持楚州区维修和保护运河名镇——河下古镇。淮阴区也投入巨资维修码头古镇漂母墓、韩信故里、枚乘故里等文物古迹。

3.3 实施环境整治

水体污染是整个运河最难以解决、也是对水环境影响最大的问题。历届淮安市政府都重视运河水体保护及环境整治,但由于诸多因素及历史局限,古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始终不尽人意,随着陆运兴旺、工业发展,城区古运河水运功能消失,工业污染、农业污染、航运污染、生活污染、码头污染、旅游污染等都集中反映在运河的水体上。有些沿岸百姓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于堤岸,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人河中,都使水质受到污染。淤泥累积,河床抬高,沿岸乱搭建,以至运河文化景观衰败,带来许多遗憾和缺失。2002年起,京杭大运河肩负起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任,开创了运河综合整治的新纪元。淮安市逐步加大对运河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整治、恢复运河历史河道和周边环境。

3.4 加强非遗保护

淮安市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文化部门就组织专班,对全市的民间文学、歌谣、谚语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出版,并收入中国民间文学、歌谣、谚语集成。近年来,淮安市坚持非物质与物质并重,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通过举办各种和运河文化有关的文化节、艺术节、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使运河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自2006年国家实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淮安市逐级申报,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十番锣鼓、淮海戏、淮剧、京剧等4项,并有金湖秧歌、南闸民歌等22个项目人选省级保护名录,宋长荣、荣光辉等11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至2009年,又开展了一次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到的项目涉及门类17个,立项1772项。经过认真论证、筛选,淮安市人民政府先后于2008年1月,2009年6月、2010年6月公布了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33项。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淮安市文物局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處”,负责市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台湾学者畅谈“向古人借智慧”.中国青年报,2005-03-27.

[2]孙小贞.浅析传统文化在台湾地区的发展.船山学刊,2007,(2).

[3]张小燕.打造淮安的台湾生活.淮安日报,2018-8-24.

[4]台湾学者畅谈“向古人借智慧”.中国青年报,2005-03-27.

猜你喜欢
台湾文化交流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比较研究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