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要以实践为基础开展习作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中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实践生活中学会捕捉素材、阅读体验中丰富写作内容,使学生通过习作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 实践性素材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111-02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中关于“写作”的要求有: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学生的习作能力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小学阶段,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使学生提升习作能力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得到提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习作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感想,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组织语言或者文字进行表述,这就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目的。但是,小学生大多还没有养成自主自觉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还没有建立起随时随地用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渗透观察方法,如观察身边的事物时要多看、细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并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用文字表现出来。又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诸如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事物的空间顺序、由表及里的顺序等。最后,教师再对学生所反馈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更改后面的习作教学策略。
教學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识字加油站”时,根据课文实际,笔者在其中渗透了一些语言训练。在完成生字词学习的基础上,笔者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同学们家里都养了什么小动物呢?”“生活中哪种小动物最常见?”“大家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在纸上画画它们的样子,说说它们的外形。”孩子们通过绘画观察分析小动物的外形,再到细节,如毛的颜色、叫声、脚趾数量、食性、出伏规律、独特本领等,从而发散思维,展开想象:这些小动物各自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们在不同的季节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这些小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怎么样……在课堂上,笔者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孩子们思考。没想到,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句子,如“金鱼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啊游,多么可爱啊!”“小狗像一个尽责的哨兵,一有生人靠近我家,它就会发出警报。”“孔雀的尾巴又长又大,当它展开尾巴时,它的尾巴就像一把大扇子,非常美丽。”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为以后的习作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笔者又鼓励他们把刚刚说出的这些句子进行扩展,再添加一些相关语句,把句子变成段落,并抓住机会进行小结:“孩子们,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大家都会写文章了,真是太棒了。大家刚刚说的话,就是一篇好文章。对一句话进行扩展,再说一些跟这句话有关的话,把几句话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能变成一个段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好几个意思有关的段落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文章。写作文的时候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好了。”
经常这样训练,能为孩子们的习作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古话说得好:“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必须等到三年级才能正式开始作文教学,在此之前,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基础性写作知识。
二、实践生活中学会捕捉素材
虽然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习作,但一直到小学毕业,笔者发现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不情愿甚至害怕写作文。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我们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学会认识生活、分析生活。
比如,写日记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素材捕捉能力的有效手段。上下学途中的见闻,在学校里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教师表扬了谁、批评了谁,当天的天气情况……这些素材都可以写进日记里。还有学校里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仔细去听,就可以从中捕捉很多好的素材,甚至可以模仿讲话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的作文能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如朋友亲戚的来访、家人之间的日常交流、生活感悟等,也是好的作文素材。
生活素材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另一方面靠教师有意识地创造,从而为学生学会捕捉素材创造条件。例如,三月,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变身小小“园艺师”,一起研究学校种植基地里的各种树木,将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生长环境、习性等记录下来,为小树们制作“名片”;让学生找与春天相关的诗词,一起学诗、诵诗,创作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将春天带来的喜悦融入其中,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用心学习培育花种、种植花草的方法,用花草来装扮教室植物角、教师办公室,或精心打造家中的植物角,写下一篇篇心得体会,感悟人与植物的相处之道,传播绿色能量等。这样做,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阅读体验中丰富写作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日新月异。但同时有的学生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变得比较浮躁,学习习惯大不如前,课外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也越来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制约着作文教学的瓶颈,也是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基础。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下苦工夫,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外在条件引导事物变化,内在因素决定事物变化。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用外在条件促进学生的内在因素按需改变。
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值得教师在这方面多加琢磨。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名人崇拜的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又如,很多文学巨匠都在著作中记载了自己的生活细节,这些著作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我们所接触的现实生活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
在名著赏析课上笔者谈到《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后,因为说话粗俗朴实,逗得贾府的人开怀大笑。有一个宴会开始前的片段描写了这个场景,细节十分传神,教师可以借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比如,笔者让学生围绕写作手法展开讨论:“曹雪芹在生活中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对众人不同形态的笑描写得惟妙惟肖,非常有特点,场景如画面一般令人难以忘怀。”“《红楼梦》中的细节处理十分高明,将浓墨重彩集中于史湘云一个人身上,着力刻画,以一当十,匠心独运。”笔者告诉学生,我们可以从中去学习名家的观察本领,学习他们认识生活、分析生活的独到方式,也学习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如果经常提醒他们去发现一些写作规律、写作特色,学生的眼睛就会如侦探般发现很多规律。这种经由自己发现的规律,学生的印象会特别深刻,在写作时才能真正会用。
通过涉猎课外经典,学生的情操还能得到陶冶,进而提升生活品味。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可以通过趣味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展课外阅读。一旦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写作能力必将与日俱增。
生活中处处有精彩,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成为有心人,关注生活中的一切动态变化,记录其引起的思绪波动或精神感悟,随时随地捕捉作文素材。当然,捕捉素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贵在坚持,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当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能以量变引发质变,教师再辅以适当指导,学生写作时自然会水到渠成,写出的文章就不再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