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燕
摘要: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消除农村中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让学生真正把习作当作一种乐事,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巧用日记评语、及时给予鼓励、开发素材资源、选准情感触点、突破思维定势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初中写作;畏惧心理;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现实情况是,写作成了初中生语文学习中最惧怕的一件事,尤其对于缺乏阅读量和积累量的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写作没有素材、下笔又感词穷,导致许多农村中学的孩子谈“文”色变。如果说“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那么“写作”显然就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如何消除农村中学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让学生真正把习作当作一种乐事.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巧用日记评语,唤醒学生主动写作的意识
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对待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学生们往往视作一件苦差事。要么东拼西凑、三言两语;要么生搬硬套、瞎写一通,消极被动地敷衍了事。而在同学的留言册上,往往满纸真情流露、洋洋洒洒、动辄千言。可见,当写作变为一种交流的需要时,学生主动写作的意识就会无形中被唤醒。对于农村中学的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父母工作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交流欠缺的问题,尤其那些留守、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于是,笔者巧借日记搭建起一座师生交流的桥梁。
对于历届学生,笔者都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每一篇日记笔者都会认真书写评语。这些评语,短则只言片语,长则一封两三页的书信。评语内容有时候是赞誉、有时候是鼓励、有时候是开导、有时候是理解与建议……在日记中,我们是师生、是朋友、是知己、更是亲人。我们通过日记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学生感觉不到写作的痛苦,教师感觉不到批阅的疲惫。
去年送走的毕业生中,有一篇考场作文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您在日记后面用红笔写的评语,是我最珍惜的宝贝,那里有您对我成功之处的肯定,有您对我叛逆思想的开导,还有您在我失败时对我的鼓舞和安慰……每次翻阅,我总会看上好几遍,甚至都背了下来……我很想成为班里的日记大王,得到您更多的评语……在日记里,您是我的好朋友、好知己……初三后半年,您已经不再要求我們写日记了,可您知道吗?我一直在坚持着,因为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写日记……”
日记评语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就是写生活、就是与人交流、就是沟通。师生间交流的生活气息多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就拉近了。学生在日记中消除了对教师的戒备心理,随笔、感想、谏言…一日记也便可以无话不写了。坚持日记评语,和学生在交流中培养感情,于“润物细无声”中克服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唤醒了学生主动写作的意识。
二、及时给予鼓励,坚定学生大胆写作的信心
要想让学生爱上写作,还要善于及时发现他们写作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以及时的鼓励促进其主动写作的信心,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其主动写作的欲望。尤其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怕写作文的学生,更应如此。
刚接手初一时,班上有个单亲家庭的男生,父母离异,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特殊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极度自卑、木讷的性格。无论是平日里的日记与小练笔,还是考场作文,凡涉及写作的题目,他从来都是只字不写,也不去请教任何人。但从笔者对他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的语文功底不错,也喜欢看书。不会写作,只是源于缺乏写作的自信心,总认为自己写不好、写不出,久而久之,就下不了笔了。如果想改变他,只能从培养他对写作的信心人手。
一次偶然,笔者在批改班级日记时意外地发现了他的名字,虽然只有三则,但记叙语言流畅自然,所叙之事真实感人。下午班会上,笔者当众朗读了这三则日记,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座位上的他显然害羞了,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周四下午的作文课上,他破天荒写下了第一篇作文。以后的日子里,笔者经常会从他的作文与日记中发现写得好的句子、段落,在全班朗读,有几次他的作文还被评选为了班级优秀作文。现在,写作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学生在主动写作中,体会到自身能力提高的喜悦,感受到他人对自己努力及其结果的认可与赞许,才能坚定大胆写作的信心。
三、开发素材资源,引发学生快乐写作的兴趣
农村有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孩子们将不再苦于无物可写,定能够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写作终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今年初春,笔者带着学生参观了一片小杏园。在园子里,同学们自由结组,进行观察。回来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写作文。有一男生仿照刚讲完的《桃花源记》写了一则《杏花园记》,笔者记得开头是这样写的:
“丁酉年春,吾班全体,徒步春游。缘路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杏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雪花缤纷……”
雪白的杏花,白得没有一点杂质,远望,可不就像一片白雪覆盖下的果园吗?
还有一同学化用朱自清的《春》中的句子写道:
“我们手执纸笔,置身青青的麦田中间,一阵风吹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杏花的香味,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前晚刚下过雨)。杏花树下满是油菜花,花间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美丽的大自然,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源泉”,学生的积累被自然调动出来得以迁移运用,写作变成了学生情感抒发的需求,变成了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更变成了心灵的快乐。
四、选准情感触点,发掘学生真情写作的源头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血液、作文的灵魂。有感情的文章才血肉丰满、富有灵魂。《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班上有一女生,爸爸三个月前去世了,在一次考场作文《温暖的记忆》中,她这样写道:
“每当在失去一些人或物时,你才会懂得珍惜。而当你想要挽留时,却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那么多的遗憾,埋在心底的记忆里。
爸爸经常跟我抢电视遥控器,抢不过就‘打我。所谓的‘打,就是用手指在我的脑门上轻轻地戳一下……
我骑着自行车载着刚刚下班的爸爸,虽然骑不好,但能悠悠地前行,当时的我好开心,还向妈妈炫耀。……一家三口的笑,那么温暖。却永远不会再上演,只能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爸爸走得很安静,他走了,但他留给我的这十几年的爱我会永远保存。”
这篇文章在笔者指导修改之前,个别处用词不当,段落排序稍有错乱,但字里行间的那份真感情却能够深深打动读者。对于一个写作水平一般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怎能写出第一段的深刻感悟?怎会回想起这些平日看来最平常不过的琐事,让它们都在失去后变成了最温暖的回忆?《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意思是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我手写我心”,选准情感触点,才能开掘学生真情写作的源头“活水”。
五、突破思维定势,激活学生创新写作的热情
《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观察”“发现”“捕捉特征”的过程,是观察、认识、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有主观介入的过程,渗透了自己的感受、认识与思考,联想与想象。因此,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写作中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举个例子,有一次笔者让学生以“课桌”为话题写作文。这种话题作文是以具体的事物为话题,粗看话题单一、写作面狭窄,没有什么好写的。但只要突破思维定势、多向思维,即先选择不同文体,再确定主题,就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如果选择写散文,可借用《白杨礼赞》的写法。借“课桌”的默默无闻、忍辱负重的特点来赞扬具有坚忍不拔精神的人。
选择一般记叙文,可以通过自己(或他人)以“课桌”为线索,选择有关的人或事,也可以围绕“课桌”叙述一个故事,表现大公无私、兄弟情深等主题。
选择寓言,可以通过“课桌”和“凳子”对话,说明自己成绩的取得是同大家的共同努力、支持分不开的这一主题。
選择夹叙夹议的作文,可以叙、议“课桌”的渊源、历史和发展等等。
还可以以丰富的想象,写“课桌”的发展。如:科幻小说。
也可以选择说明文,介绍“课桌”的特征、功用、构造、种类等。
扩展了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也就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设了良好的作文环境,学生创新写作的热情自然就被激活了。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写作底子薄弱的农村初中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畏惧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当学生真正把习作当作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的时候.就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写作能力持续提升。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