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摘要:板书是课堂的点睛之笔,基于语文教学注重整体感知的特点,在实践中提炼出文眼贯穿式、变形过程式、造型卒显式等方法,力求用“一字”板书的方式来统领课堂,旨在促进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板书;教学艺术;整体感知
古人云:“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贵在“少而精”,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重整体把握,反对支离破碎的过度解读,而“一字”板书有助于统领课堂。
一、文眼贯穿式
文眼贯穿式,顾名思义,选择一字加以板书,自始至终围绕其展开文本解读,这特别适用于诗歌教学,往往有诗眼,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以“老木沧波无限悲”中的“悲”为中心,串起景悲、国悲、己悲这三方面,条理清晰;又如《武陵春》的“愁”字贯穿始终。
诗歌有诗眼,文章也有文眼,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可聚焦“春”,让学生寻找相关景物和情感的语句。再如鲁迅的《孔乙己》,可紧扣“笑”字,对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行诠释,挖掘背后的深刻思想。又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可抓住“变”字,分析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时的多变态度。这般例子数不胜数,且简便易行。
二、变形过程式
除了始终如一的文眼贯穿式,还可让其华丽变身,先选定一字,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再稍作变通,力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教《斑羚飞渡》时,先点出“咩”字,再逐一梳理斑羚的三次咩叫,进而分析形象,最终将“咩”字的口字旁和最下面的“竖”擦掉,添加“大”,变成“美”字。同时,配上解读:“尽管最终,镰刀头羊再也发不出‘咩的声音(擦掉口字旁),再也没有斑羚需要它的指挥,孤零零的它成了最后一个消失(擦掉最下面的‘竖)在伤心崖,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的斑羚,但是,它留给我們的,是一个大大的‘美(加上‘大字)——这个‘美,包含了镰刀头羊的智慧、勇气、自我牺牲等优秀品质;这个‘美”,也体现了其他斑羚的井然有序、从容不迫、视死如归;这个‘美,更诠释了‘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所热烈讴歌的斑羚精神。”学生见此,不由鼓起了掌,将课堂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除了类似“咩”变“美”的一变一,还可一变多。比如,执教《枣儿》时,导入环节出示“木”字,让学生加一笔变新字,他们很快就说出了“未、末、禾、术、本”等字,一一板书后,过渡到课题:“木字真神奇,加一笔就有这么多字,如果多加几笔呢?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和“木”有关的文章一《枣儿》。”结束时,又回到最初的“木”,边指着它边说:“青春年少的你们,正如一棵棵禾苗(指‘禾),茁壮成长,无论未来(指‘未)选择怎样的方式(指‘术),不忘初心(指‘本),方得始终(指‘末)。”看似随意的导入与呼应开头且紧扣主旨的结尾,让学生恍然大悟,发出连连惊叹。
三、造型卒显式
当文本较复杂,涉及的关键词较多时,还需要更加灵活的方法——汉字造型、卒章显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奇迹,通过排版,往往能组合出千变万化的字来。最终造型而成的字,往往紧扣主旨,引人深思,且最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
笔者初次尝试是执教《泥人张》时。梳理了情节、人物陛格和作家等关键词后,将板书连线而成一个大大的“民”字,并深情解读:“冯骥才先生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神,始终扎根于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民间里,用自己的行动繁荣着民间文化的宝库!”其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探索了一系列造型。上《云南的歌会》时,依次板书了“活”“乡土”和“文化”,再将其连成“文”字,配以结束语:“的确,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沈从文的人文情怀——已经、正在,也终将润泽——更多的灵魂。”如:《月夜》的“人”、《杨修之死》的“才”、《蒲柳人家》的“乡”、《大雁归来》的“家”、《那树》的“吞”、《孤独之旅》时的“无”、《我的叔叔于勒》的“金”等。
一名学生在随笔中写道:“我最关心的是,陈老师下节课又要写一个什么字。”让学生心存期待,让悬念串起课堂,往往能收到奇效。
当然,板书的形式还有许多,如:线型、箭头型、表格型、几何造型、人物造型、标点符号型等,具体还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内容加以选择。总之,板书创新无止境,课堂高效有妙招。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