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新定位

2018-01-16 08:09吴伟华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吴伟华

摘要:基于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的“新基础教育”理念前提下,教师在数学课堂有了新的角色定位,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之外,也是学科教育价值的开发者;是整体把握教材的重组者;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护者;是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只有当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认识与转变角色时,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教师新角色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于1994年提出以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教育研究,历经23年的教育实践与探索。新基础教育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在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除了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之外,更有了新的角色定位。

一、学科教育价值的开发者

新基础教育除了关注数学学科知识本身之外,更借助数学为学生提供学科所独有的路径与视角、思维与策略,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概念课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什么是字母式

1.回忆、整理已学过的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中的字母表示法;用字母简洁表示情境中关系。

2.呈现资源,辨析分类,命名字母式。

(二)字母式与算式的联系与区别

1.字母式ax3中的字母a可以表示什么数?感悟字母a可以表示整数、小数和分数中的任意一个数,ax3可以代表多种不同的算式。

2.讨论ax3和5x3的联系和区别,感悟5x3是字母式ax3中的一个算式,ax3的结果是不唯一的。

(三)给定情境中字母式中字母取值范围

1.讨论:搭三角形时,ax3中的a可以表示什么数?

2.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2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b千米,剩下的路程是( )千米。用字母式表示并思考b可以表示哪些数?

(四)字母式的简写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学生初步经历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与简洁。通过对素材的分类,学生初步感受到字母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培养了观察、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整体认识概念的结构意识。通过字母式与算式的对比,体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丰富性。通过递进性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取值,从一般普遍的原则到具体情境的复杂限定,从而提升学生思维,渗透代数思想。通过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再次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和简洁。

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与数学教育价值关联起来,除了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目标的达成程度,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开发和利用他们的教育价值,实现学科育人,这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师的新的角色定位。

二、整体把握教材的重组者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整体思考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于数学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既考虑长远目标,又考虑近期目标的递进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按课时知识点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整体思考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科育人价值,整合、重组单位知识为”教结构”教学阶段和“用结构”教学阶段。在“教结构”阶段,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人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知识间内在关联和结构,形成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在“用结构”阶段,让学生运用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主动地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需要梳理出不同学段之间的关联知识进行结构教学。如在整数认识(包括整数意义、加减乘除运算以及运算规律)的教学采用的是“教结构”,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包括意义、加减乘除运算以及运算规律)的教学就是“用结构”。同一单元之间关联知识也可以进行结构教学。如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教结构”,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面积计算就是“用结构”。在同一课时内,关联的知识点也可以进行结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中,平行四边形认识就是“教结构”,梯形的认识就是“用结构”。除了体现知识框架的结构的教学,还可以是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结构教学,如各种规律的探究过程(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五大运算定律……),都应用了“发现——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应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在第一次接触探究规律类型课时,学习方法和过程可以是“教结构”,后面遇到类似探究规律类型课,学习方法和过程都可以是“用结构”。在时间安排上,“教结构”阶段可以适当放慢节奏,增加课时,而在“用结构”阶段可以适当加快节奏,减少课时。

结构化教学能整体、系统培养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但也要求教师能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和归类,突破知识的点状排列,而将知识纳入到结构体系中,教师成为整体把握教材的重组者。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护者

新基础教育提出为全体学生上课,意味着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真正属于全体学生,教师要自觉并有意识的去规避“替代现象”。那么,什么是“替代现象”呢?下面以《有余数的除法》中教学片断说明。

教师提出问题:有10颗糖,要平均分给小朋友,可以分给几个人?怎么分?可以怎么列式?

生1:可以平均分給5个人,列式10÷5=2;

生2:可以平均分给1个人,列式10÷1=10;

生3:可以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3个,还剩下1个;

师:10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3个,还剩下1个,我们这样列式:10÷3=3……1,这里“……1”表示还剩下1个,试着将你们平均分还有剩余的情况也模仿着列出这样算式。

生4:……

教师通过不断追问,还可以分几个人,列式呢?将10颗糖能平均分给1、2、3、4、5、6、7、8、9、10的情况列举完整。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从上到下有序板书。

平均分给1个人,列式10÷1=10;

平均分给2个人,列式10÷2=5

平均分给3个人,列式10÷3=3……1

平均分给10个人,列式10÷10=1

接下来让学生对这10个算式进行分类,让其感知生活中平均分完后,出现有余数和无余数的两种结果,并通过这10个算式的举例,让学生们在比较多的素材中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开放的导人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这个环节中存在两种替代思维的现象。一是替代“全面思维”,案例中全面完整的答案,是通过几个不同学生的点状思考的结果“凑”出来的,几个学生个体点状思维替代全体学生的“全面思维”。二是替代“有序思维”。教师将学生随机的,无序的结果经过处理,整理形成有序的板书结果,教师“有序思维”替代学生“无序思维”,实现了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整理的思维过程。

替代现象还包括:

1.个别替代全体。教学中,为了完成教案,教师不自觉的让“好学生”多次发言,顺利得到正确的答案,让课堂按预定的程序时间顺利完成,“好学生”配合了老师,配合了教案,这样的数学课堂成为教师与个别“好学生”的对话与互动,其他学生成了听众。

2.小组替代个人。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为了突显理念,常常不适宜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如上面例子《有余数除法》的下一个环节,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有些操作过程(如面积转化操作过程、低段计算学习的操作过程),必须让所有学生经历和体验,而不能由小组合作学习来替代,必须根据数学的教育价值需要,选用个人独立学习、两人组合作学习、四人组或多人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3.教师替代学生。表现在教师不相信孩子,在提供的学习单中,帮助孩子整理、归纳和概括好本应需要孩子整理、归纳和概括内容,或是提供过多的提示和暗示,使本该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由教师包办替代了。

课堂是全体孩子的,教师应有为全体学生上课的课堂观,自觉的维护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经历教学过程的权利,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护者。

四、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真正能实现师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是教学中“放”与“收”的过程。这里的“放”,首先要求进行大问题设计,通过把大问题放下去,实现课堂的重心下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解决大问题过程中来;这里的“收”,就是教师现场发现并回收学生解决大问题时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作为师生“交互反馈”的资源。一个大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一次“放”与“收”的过程,構成一个完整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一节数学课设计三个左右大问题比较适合,这就是新基础数学教育中“三放三收”的过程结构由来。

如在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学中,师出示:学校买来一批树苗要分给四、五年级的班级种植,已知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班数比是5:4,五年级种几棵?

一放(大问题一):你能尝试在横线上补上适当的条件,并解决问题吗?

一收:收集从总棵数角度补充条件的资源。呈现不同数据和不同解法。

教师要求观察给出的总棵数:36、90、180……,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9的倍数?归纳方法的共同特点,引导检验。

二放(大问题二):只能通过总棵数来求五年级棵数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把想法记录下来。

二收:1.四年级棵数。呈现两种不同解法。追问:同样求每份,这里为什么“÷5”?为什么要“×4/5”?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