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勤红
【摘 要】本文分析边远山区中职校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论述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思路,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订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加强教学队伍管理建设,以深化边远山区中职校课程改革。
【关键词】边远山区 中职校 课程体系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B-0050-02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要以职业为导向,在教学内容和结构上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适合各专业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岗位能力的“模块整合化”课程。“模块整合化”就是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将一门课程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知识、技术和技能知识优化整合在一个单元内,使学生学习的课程在相关领域范围内能触类旁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边远山区中职校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边远山区中职校教学虽经多次改革,但状况不甚理想,始终没有处理好统一性与灵活性、基础性与应用性、技能性与学术性的关系,致使边远山区中职校大部分毕业生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其原因在于边远山区中职校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目前边远山区中职校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协调,选修课不足,必修课偏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发挥学生的特长。
1.选修课量少,范围窄。目前边远山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选修课只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左右,选修的范围多局限在本专业范围内,没有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制度。
2.限选课多,任选课少。目前边远山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大部分学校的限选课占选修课的三分之一,而任选课只有 10%,甚至低于 10%。
3.必修课程比例过高。边远山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比例高达 70%-80%,且过分强调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种类少,只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外语、体育等五门公共必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陈旧。目前边远山区职业学校技能教学内容突显当今时代先进技术特色类的课程少、学时少,专业课教学内容不能充分体现“三性”,即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
1.职业技能扩展课程缺乏。目前边远山区中职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是由很多的学科课程构成,它只强调学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而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技能扩展课只在第三学年开设,并且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时间安排晚且短,职业技能扩展课教学时间仓促,导致职业技能扩展课程没能科学、合理地实施,不利于职校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顶岗实习环节薄弱。顶岗实习环节只安排在毕业学年一次性进行,使学生缺乏再学习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利于形成过硬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能和技巧,导致职校生技能不足。学校没有能真正实现学生在学校期间就磨炼成为理论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教学方法落后。目前边远山区中职校部分教师仍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还没能改变“以教为本”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试行“以学为本”的新型教法。教师没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以至于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进步,现代科技将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发展,为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教育也应针对教材内容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研究教法与学法,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边远山区中职校现行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做法,即设置专业的有关理论、知识、技能,组织相关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其特点是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轻操作训练;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这种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是造成职校生理论不高,专业技能不精,在职业生涯中缺乏职校生特色优势,不能发挥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中“工作母机”作用。面对时代要求,边远山区中职校必须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多数量、高质量的合格适用型人才。
二、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学改革有实质性进展的策略
(一)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服務职业教育定位为宗旨,实现边远山区职业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同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相比,有双重的优势:学生既具有高中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高级技艺或技能的应用操作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即能直接上岗,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需要。
(二) 工作原则。边远山区中职校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要在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的前提下,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的原则,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边远山区中职校自身特色的成果。重点应抓好专业的改革,在经费、人力、物力上给予重点投入。专业构建内容现代化、综合化及结构系列化、模块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三)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具体如下:
1.课程结构优化。学科课程是最广泛最基础的课程,也是实现中职教育特定目标的基本课程之一。它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掌握专业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传统的学科课程是以单一学科为系统进行设计的,虽然它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却表现为纯理论学术体系,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而这种实用性和实效性正是中职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要求。因此,边远山区中职教育学科课程的改革,应以实用和实效为原则,建立起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即文化基础课以“必需”为度、专业理论课以“够用”为度,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优化课程结构。endprint
2.教学内容优化。边远山区中职校传统的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教材越编越厚、越编越深奥;但是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又不能及时地充实到课程内容中,缺乏超前性。这显然难以实现中职教育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应用型、操作型技术人才的目标。所以中职教育课程内容应按照岗位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进行课程内容优化。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分析,确定所需要的能力或者能力要素體系,再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内容。
以机电工程专业为例,根据以上原则,以机电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改和设备管理,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机电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组织专家确定毕业生需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力,够用的机电专业基本能力,熟练的企业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能力、操作能力、调试检测维修能力、运行维护保养能力,一定的技术改造能力,常用机电设备管理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能力等九大能力。最后根据这些能力来优化整合各门课程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无疑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使他们在毕业时就能上岗,迅速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四)改进教学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改进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我们在保持教师系统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的同时,主要实践了以下三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讨论式”。这种方式运用得比较普遍,几乎每门课都可以安排讨论课,做法可以先由学生发言,师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法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去思考问题,不但从正面思考,还要从反面思考,以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就主动多了。
2.“组合式”。这一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一门课由一位教师讲到底的形式,由主讲教师根据需要邀请本教研组甚至其他教研组教师讲授部分内容,以促进教学方法和学术的最大优化。
3.“专题式”。即个别课程由若干专题组成,分别由学有专长的教师主讲,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
(五)制订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通过建立一个系统化、全员化、全程化的有效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认真执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过程的控制主要由学校的教务处、各专业教研组负责;教学效果除了考试、考核以外,主要以学校教务处和实习处为主,统计学生就业率和企业满意率,作为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1.执行教师教学质量、课程、教研室、班级教学管理水平等评估,并逐步试行专业评估,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建立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
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和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听课制度,校行政领导和教学管理领导、教研室组长必须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完善教学检查制度,搞好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检查;完善教学调研员制度,各教研室从教师中选出精通教学规律、教学质量高、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教学调研员,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热心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帮助的教学调研队伍,进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和信息反馈工作;教务处从年级各专业聘请一批学生教务信息员,反馈教学工作问题。
(六)进一步加强校、教研室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适应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具体如下:
1.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在工作实践中注意学习总结,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校、教研室两级教学管理采用先进管理手段,实行校、教研室管理计算机网,同时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建构起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机制。
总而言之,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导向,对边远山区中职校课程进行改革,能更有效地将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标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2]胡 铁,汪正利.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2(6)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 罗汝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