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散文文体特征的学习活动设置

2018-01-15 20:12郑萍
关键词:散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学策略

郑萍

摘 要:课堂教学从重“教”转向重“学”,学习活动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尺。然而作为阅读教学主导文类的散文,课堂学习活动尚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零敲碎打散文语言、抽象概括作者情感、学生体验脱离文本等。基于文体特征,散文教学可这样设置学习活动:把握文章话语体系,鉴赏个性化语言;着眼于文章主体,体会作者主观情感;激發情感体验,指向读者独特感悟。

关键词:散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学策略

一、散文教学中的学习活动存在问题亟须破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从重“教”转向重“学”,广大一线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尺。散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历来受到重视。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课堂的学习活动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语言品读,零敲碎打,肢解式分析

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品析语言。语言是承载作者情感的载体,不同作家写作不同散文,所抒之情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言语形式。教师在组织语言品读环节时应指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语言特色,抓住言语表达的精妙处、关键点深入品悟。然在实际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却陷入困境。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任务: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在旁边做好批注,小组交流后汇报。汇报时的情况往往是,学生东找一句,西找一句,零敲碎打,且只能谈点粗浅的感悟。一篇优美的、独特的散文常常被肢解式分析,教师对语言品读缺乏整合意识,也少有引导追问,无法挖掘出言语形式下的深层意蕴。

(二)对作者情感的体认,脱离语境,抽象化概括

散文教学的难点,在于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教师要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准的言语表达,从而体悟出作者独特的情感。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作者传达的情感,往往跳过对具体的语段、语句、语词的赏析,导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抽象而空洞。如有教师在上《那树》时,问学生:“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什么?”学生面面相觑,因为之前老师只是让他们找了人们处置那树的句子,而这些句子中独特的言语表达及意思学生是不理解的。无奈之下,教师灌输给学生,这里面有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现代文明对过往和谐生活野蛮冲击的忧虑。这种情感理解是外加的,不是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出来的,可以说是一种贴标签式阅读。

(三)学生体验,脱离文本,缺乏情感共鸣

散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悟文本,就要架通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对文本的某个点有触发,从而走进文本,有深层次的阅读体验。然而,很多教师在唤起学生体验时,没有关注连接点,导致学生对文本缺乏情感共鸣。朱自清的《背影》是经典散文,教学时一定会聚焦父亲的“背影”。有教师这样安排活动:请一胖胖的男生扮演父亲,到讲台边攀爬,做出“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努力的样子,结果引得下面学生哈哈大笑。“背影”是属于朱自清的,是特定情境下作者眼中独具审美的文学意象。学生攀爬讲台和父亲攀爬月台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不会引起学生任何的情感体验。

二、散文阅读教学学习活动设置的策略

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须破解。基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设置如下学习活动:

(一)把握文章话语体系,鉴赏个性化语言的活动

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品味散文语言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正是通过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因此,读散文,要读作者的“语文经验”,即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如梁实秋的散文名篇《鸟》极具语言特色,品味语言是该篇的教学重点。对此,我们可以相应地设置如下学习活动:

找一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一个句子。

[我爱鸟。(整体把握作者对鸟的情感态度,奠定本课的感情基调。)]

读一读:课文三、四两段,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地秾纤合度。]

议一议:从修辞、句式、关键词等角度品味鸟声之悠扬,鸟形之俊俏,体会梁实秋语言的艺术特色。

[独奏、合奏、交响乐等比喻,细腻描摹了鸟叫悦耳的效果。句子错落有致,对比与铺陈方式突出了鸟儿声音清脆嘹亮的特点。同时巧妙化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洛神赋》中的诗句,含蓄雅致,作者无限的欣赏与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

梁实秋说:“写鸟,是因为爱鸟,爱鸟自由跳跃的姿态,更爱鸟婉转清脆的声音,我是心里虔诚地深爱着。”作者用语言精准地捕捉了这种精微的感觉和知觉,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了鸟之声、鸟之形,读来舒缓自如,韵味无穷,凸显了梁实秋散文语言的典雅之美。这正如他认为,现代文学缺乏的是对传统文学的吸收、消化,若适时选用文言词汇与句法,吸取它们的精义,再融入现实环境的体验和超越时空的想象力,可使文章雅炼且富情致。

散文学习就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循环往复中涵养。教师基于散文言语特质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在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的学习支架搭建下,对语言的鉴赏逐步深入,从而能品味与发现作家散文语言内在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铺设台阶指引学生往散文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从而领会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及审美情趣。

(二)着眼于文章主体,体会作者主观情感的活动endprint

散文本质上“是一种包孕情感的自述”[1]。散文中的所思所感,是作者独特的境遇中所获得的独特的情感认知。故读散文,要读作者的“人生经验”,即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散文最难读的地方,或者说,好散文之所以好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感受和经验超越了我们常人。我们进行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站在他的位置上理解他。

杨绛先生的《老王》内涵极为丰富深刻,作者看似无阴无晴、隐忍朴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我的反思。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要抓住核心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围绕这一目标,可相应地设置如下学习活动:

步骤1: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对老王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之情?

步骤2:在“愧怍”前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 的愧怍”。

步骤3:“愧怍”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谈谈你对作者“愧怍”之意的领悟。

这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核心目标不断推进。杨绛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因为在苦难的岁月中她获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因为她幸运地活了下来。事实上,杨绛经历那段岁月,也是异常的艰辛、不幸。那她又愧怍什么呢?学生认为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去世前一天硬撑着送来香油鸡蛋,“我不是要钱”。老王感念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照顾,给了他这世上难得的温暖和慰藉,他把他们当作唯一。当然,杨绛也力所能及地帮助老王,但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心”的付出相比,是那样微不足道。杨绛对老王的帮助更多的是同情。他们两者情感上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感情不对等。当杨绛意识到这点,无疑是揪心地痛。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 的愧怍”“每想起……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学生品读文句体会到杨绛在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这是逐渐明白、不断加深的愧怍。老王和杨绛的不一样、不对等是社会的必然,“幸运”和“不幸”却是命运的偶然。说自己是“幸运的人”的杨绛,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老王与她不平等的必然,对必然怀有不安和愧怍。时过境迁,这种愧怍其实是无用的,但杨绛“无用”的不安、“无用”的愧怍也正是《老王》的动人之处。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她在《老王》中解剖自己、反省自己,就是在愧天、愧人、愧己上不斷拷问自我的灵魂。

可见,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文章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散文中呈现的人、事、物、景,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往往隐藏在深层的意蕴中。设计阶梯式学习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地进入作品的情感内层,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三)激发情感体验,指向读者感悟的活动

散文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体验情感的过程,散文教学是一个教学生体验作者独特情感的过程,它使学生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王尚文教授说过:“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2]因此,体验与感悟应是散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文本的连接点或连接通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导并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感人至深,母爱的深沉、作者的忏悔浸透在字里行间。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这样设置情境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作者的内心:

【导入】出示史铁生的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8岁下乡插队。21岁生了一场大病,剥夺了他走路的权利、奔跑的权利、跳跃的权利。他瘫痪了,躺在床上,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同学们,你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猜想一下。

教师在散文教学的初始阶段,要设法让学生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找到与“这一篇”文章的对接点。“你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真切地去设想一个瘫痪了躺在床上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唤醒学生所积累的相关的生活元素,从而与文本形成对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者的胡乱生气,他的敏感,他的无缘由的暴躁。有了这份原初体验,就能更好地理解母亲深沉的爱和十多年后作者的愧疚。

【结尾】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妹妹去母亲的坟上……母亲走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在母亲坟前,“我”深情地对母亲诉说……

散文教学是一种动态的体验过程。在课堂的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中,每一步都在潜移默化中渲染丰富的情感。课堂结尾,“在母亲坟前,‘我深情地对母亲诉说……”这一情境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达到共情,秋天的故事里,在对母亲深切的追忆与怀念中,共同获得生命的启迪。

散文是一种情感浓郁的文体,散文教学要依据文本创设开放性、个性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与文本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真切感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彬.散文的本质与文体异化[J].创作评谭,2010(1):4-7.

[2]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语文学习,2007(1):27-29.

(责任编辑:方龙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