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萍
公众急救技能化培训成为现今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公民公平享有政府所提供医疗保障资源的衡量条件。欧美发达国家公民享有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达到人口的4%~8%,而我国不足1%。为此,政府加大力度开展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有研究指出[1],公众院前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现状堪忧,主要是公众参与意识不强、急救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形式单一及缺乏系统规范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等原因。笔者是一名从事院前急救教育培训者,始终在探讨针对不同培训群体开展适宜培训模式的问题,解决当前公众救护培训问题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每场培训的学员年龄、身份、文化水平、工作岗位都不相同,培训的意愿就会不同,接受培训的方式和方法也会不同。还有培训的师资条件不同,采取的培训模式不同,这些因素最终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也不可能有一种培训方式适宜所有人群。所以多年的培训经验总结出,培训前的评估计划、培训中的观察落实以及培训后的测评和反馈是保证每场培训取得期许效果的最有效方式。情境教育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育顺应儿童天性,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以“儿童一知识一社会”三个维度作为内核,构筑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范式。笔者报道的是急救技能进校园开展“情境教育”培训的思路和方式,透过培训后测试成绩和满意度调查结果说明其方法针对教育群体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是适宜的,培训效果是满意的。
2017年10月昆山市急救中心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了“急救技能进学校”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由急救中心培训科承办并制定培训计划和执行培训相关方案上报教育局,教育局针对培训方案制定文件下发所属学校,征求培训意愿并及时反馈急救中心培训科。培训科针对上报信息分析安排培训活动。评估中存在问题:(1)学员一部分为施教的教师,本身对讲课有着很深的研究和自己的风格;一部分为学生,每天听不同老师的讲课,且学生年龄段不同,如何达到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愿意接受急救培训,能认真听课和主动动手操作,甚至要满足培训后其学员今后在急救中成为急救反应第一人的培训效果,制定适宜的培训方式是培训最重要的问题。(2)培训是否安排考核,是传统观看PPT后操作演示模式培训,还是选择理论与操作相结合重点考核纠偏的培训模式。(3)培训师资如何针对不同身份的学员给与恰当安排,培训老师应具备怎样的授课技巧?带着问题和期许的培训效果,为取得教师和学生对培训的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笔者查阅教育研究文章、请教校内资深教师,希望能寻找一种针对从事教育和接受教育的群体都能接受的培训方法。现今教育正兴的“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多年的教学研究的成果[2],被称为“中国特色”教育。此次培训中坚持将“情境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思维”要素运用其中,萃取精华,汲取营养,注重情境教育内涵和方法。
(1)培训内容:采用2015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要求有理论知识讲解和急救技能演示。(2)培训师资:组织培训单位为急救中心培训科,授课老师11名,男性2名,女性9名;平均(39.00±5.29)岁。其中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2名,培训前科室组织教师统一讨论学习“情境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特点和课堂讲课技巧等内容,每名培训老师完成培训前试讲、教学大纲制作和操作指导演示,由科室集中点评,通过后开始执行个人教学培训工作。(3)培训要求:培训分为学生场和教师场两种,学生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年级学生参加,每场学员30~40人,每场指导老师5名,培训时间为45 min,其中15 min讲解基础理论,2 min演示,学员分组后在安妮上体验操作流程20 min,指导老师1对1纠偏指导后分组考核。(4)培训考核:教师场培训前、后完成同一内容CPR基础理论测试卷,试卷内容由培训中心设定,题型为填空题5道,满分100分,及格分60分;技能操作考核为2015版操作流程为依据,满分100分,及格分90分,培训后理论和操作成绩全部合格发放急救培训证书;学生场只完成操作考核。(5)培训效果:培训场次共49场,其中教师场18场,学生场31场,共培训学员1 897名,其中学生1 322名,教师577名,全部未曾接受过CPR培训,教师培训前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为(16.01±19.56)分,培训后成绩为(89.22±14.51)分,培训后操作成绩为(95.41±2.19)分,学生操作成绩为(95.43±2.11)分,教师和学生操作成绩为100%合格。(6)培训满意度调查:培训科针对此次培训活动制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涉及组织管理、活动安排2项,其内容涵盖培训前期计划、沟通协调、意愿调查、培训师资、授课形式、培训环境、培训教具管理等10项内容。下发学校14份,回收14份,满意率100%。
1.人格示范作用:中国教育论者大都同意中国教育对人格培养的重视。而人格的培养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播或是伦理的说教上,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人格示范和引领作用。情境教育首先注重教师的人格表现。此次培训是学生和教师不同群体,培训中心注重培训指导老师的安排,针对学生场安排年轻老师授课和指导,刚毕业的大学生思维中自行设计出一种曾经学校读书时希望接受的授课模式或是将优秀老师授课模式引用到培训中,有了讲课的兴趣和目标,教案制作就非常的生动和新颖;针对教师场安排高级职称的老师进行授课,将专业的急救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出来。老师要全身带有“爱”来授课,比如要求着穿为急救装(工作服),反映出急救培训的严肃性和对岗位的尊重以及对培训学员的尊重。面带微笑增加了培训课程的活泼情趣,适时提出问题投向学员并给与恰当评价,对支持学员的参与欲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初步了解到学员掌握基础急救知识的水平。教师的知识、修养、品行体现在仪表的端庄、行为的亲和力和语言的严谨、温暖和气中,让学员接受培训从接受培训老师的音容笑貌开始,慢慢进入培训情境中。
2.乐学善思的原则:情景教育非常重视“思”,以“思”为核心,引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以学生的乐学为起点,落脚是学生的善思[3]。急救技能的培训目的是让有基本能力的人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开展学生的培训目的就是从青少年开始关注急救并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且从学校传播到家庭和社会,课程的设计吸引青少年了解、关注现今急救。举例说明:国内急救车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0 min以上,白金时间不可能到达现场,突发意外伤害后及时开展自救互救与盲目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其后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为什么要接受急救技能的培训?单纯依靠急救车就是延误抢救的最佳时间,从而领悟公民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学习急救技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命,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接受培训,再培养参与急救、公众施救的善举,急救理念从学习急救——思考急救——参与急救的提升。这种培训理念改变以往老师流程式讲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学员常规性听听培训内容的培训模式,所谓“教师教的苦、学员学得苦”的两苦局面。
3.美育优先的原则:李吉林[4]的情景教育谈到美育是全方位的,渗透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中。这种美是由教育者为其受教育者提供美好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此次培训中牢牢抓住学员的学习兴趣,就是培养学员美育品行的树立,美不是外边的华丽,而是心灵的美,是发自内心的善良付诸行动后的义举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和担当,坚决抵制面对他人有难“置若罔闻、袖手旁观”的冷漠社会丑态,引领社会都来为帮助他人伸出温暖之手,共同面对突发意外伤害和灾难,从容应对开展自救互救,敢于同灾难、同死神抗争,去维护生命、尊重生命。有了这种敢于担当的急救心理,学员就会认真学习、积极体验,注重急救知识和技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培训重点,用心思考用心记忆,达到掌握急救培训内容的学习目的。
4.直觉思维和意象思维:申小龙[5]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着眼于整体而非个体,着眼于事物的功能、属性,而非其具体结构,而要把握运动形态中的有机整体,不能靠逻辑分析,只能靠直觉顿悟。直觉思维不是不思考,而是先悬置思考,避免先入为主的概念干扰了自己的体悟。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虽然是一项操作技能,但是操作中需要一定的急救基础知识作为基石,还要有正确的操作流程,而非错误认知心肺复苏技术只要做按压和通气就可以,如何改变学员错误认知,如何将情境-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的多向折射心理场,促进学员用“心眼”去学习,让培训活动进入沸腾状态,加速学员顿悟改变无知结构是本次培训的重点。首先围绕心肺复苏技术概念展开急救知识的宣传,如人体心脏骤停、呼吸骤停后有怎样表现?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是什么?现场及时开展复苏的成功率是多少?急救车上专业急救人员能够在白金时间内到达现场吗?这些问题作为基础知识向学员解答,让学员明白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心肺复苏技术的问题,进而懂得全民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其次,如何让学员牢固记忆操作流程是反映培训质量的金指标,培训科11名指导老师研究后决定用“数字密码记忆法”[6]进行操作流程的授课。通过牢记一组数字并按数字顺序进行就可以正确完成操作,唤起学员动手的兴趣,打消了学员担心操作错误不敢施救的顾虑,这种授课方法得到所有学员的认可和好评。有学员反映培训前的基础知识讲解在操作结束后有种顿悟的感觉,才明白为什么强调“现场环境安全”、“启动急救系统呼救”、患者枕仰卧硬的平面、通气前一定要打开气道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就是保证及时、正确、有效、高质量完成心肺复苏技术,每一环节都是影响复苏成功的短板,只有重视操作的每一环节才能确保理念清醒、动作标准的高质量复苏。也所谓[3]“观而生体验、经由体验达到体认、经由体认达到体悟”。
5.情是情境教育的命脉[2]:培训中如何将严肃、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学员、让学员爱听、想听并唤起学员兴趣从而积极参与急救是对授课老师的考验。以往培训中注重课件的内容科学、严谨、语言规范、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语言、分解操作步骤细化流程等等内容。此次培训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提问——评价——解释”环节,将学员接受培训开始就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答,而非常规老师授课——学员听课的模式,推新老师授课学员接受——再授课——再学员接受的新模式,整场培训中互动频频、问题频频、解释频频。情境培训入情的门槛就是牢牢抓住学员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将学员带入急救情境中,观察学员的反应和应急能力,从认识急救——感受急救——体验急救的过程带领学员将培训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3]”情绪中。感受到此时受伤害的“我”有怎样的“求救心理”,再转换角色看到伤害的“他”,“我”该如何施救。此过程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通过推荡方式[3],使学员进入急救的氛围中,此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充分认识急救并全面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指导老师1对1的指导和纠偏让学员有了更全面的体验,为今后遇到突发事件现场施救增强了信心和勇气。这是个渐进和层递的过程[7]。所谓老师“动情”授课,学员“入情”听课。
情境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其思想、理论和方法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笔者将此教育之精华通过个人的学习和理解运用到校园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中,得到培训学员的好评。情境教育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传统文艺中的大家教育,具有中国传统的精髓也涵盖当今教育新兴的亮点,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如何改变民众传统的急救认知和理念?如何将专业急救知识传播给没有专业急救知识的民众?如何调动培训老师的培训兴趣和能力改变现今传统培训模式?笔者在做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中一直在思考寻找一种急救培训理念,就是一种让授课老师和学员都能接受并且达到提升教师授课技巧,学员想学、会学、会用、永久不忘的学习目的且共同受益的培训模式。情境教育在此次培训中的应用,对培训老师的能力有很大提升,大家认为给从事教育的老师上课是一个挑战,各学科老师有自己的讲课风格,满足老师们听课需求需要下功夫提升培训授课能力、在语言规范、语速表达、逻辑思维性、缜密性等方面都要注重提升。此次培训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笔者将其运用方法和受益心得总结出来,为急救技能公众化培训的开展提供资料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