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学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工作委员会
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心肺复苏全民普及公益基金专委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
灾难应急医疗救援涉及灾难预防、灾难现场急救、临床救治、救援的组织管理和灾后恢复等一系列的专业行动,需要规范有关灾难应急医疗救援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需要系统培养灾难应急医疗救援技能和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统一标准、统一装备、统一管理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
根据我国灾难应急医疗救援发展历程,它是从公立医院传统医疗急救模式,即多年延续的“医生轮换、多科会诊、专科收治”的诊疗习惯,每遇重大交通事故、人员踩踏、食品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或自然灾害发生时,这种传统的救治体系常导致抢救成功率低,伤残死亡率高的窘境。国内虽有各类救援机构、医疗单位参与灾难救援,但因组织行动不协调、学术观点无共识、建设标准不统一、专业培训无制度等,制约了灾难应急医疗救援水平的有效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规模化城市发展建设使得工伤、交通创伤等发生率骤升。为应对现代城市意外伤害的增长趋势,90年末期发达地区成立了急诊创伤中心,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救援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系统和创伤专科医师培养晋升制度,打造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救治于一体的急救医学模式。使急诊内、外科医师相互配合,采用多学科专业技术立体交叉方式,联合抢救多发伤、复合伤患者,使救治成功率有很大幅度提升,有效引领我国灾难应急医疗救援的发展方向。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国内先进的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在政府统一指挥下,带领来自国内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疗队员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采用各种救援的方式,特别是航空医疗救援,救治并转运大批伤员和灾民。现场急救中,由灾民伤情的大批量、复杂性、紧迫性,出现盲目截肢、盲目穿刺、盲目插管等违反诊疗适应证的现象多有发生。高致残、高感染给伤员的后期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也带来如何强化灾难应急医疗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的深刻反思。
上海市东方医院率先在同济大学创建了第一个急诊与灾难医学系,开展了急诊灾难医学特色专业课程培训。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积极贯彻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倡导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随着国家卫生应急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导向,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教学资源,编写国家本科规范化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培训师资力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灾难应急医学救援缺乏学术交流平台和国际合作渠道,制约了灾难医学救援学科的发展。2011年,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届常务理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协批准和国家民政部登记备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灾难医学学科的建立与灾难医学救援事业开启了新的起点,也丰富了我国灾难医学发展的内涵。随着我国灾难系谱的变化和救灾经验的提升,从政府到民众,对灾难的认知从更多注重“救”提升为 “防”的层面,逐步形成“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的系统性灾难医学救援观。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7学术年会暨国际城市安全与一带一路灾难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会上发表了《灾难医学救援联盟宣言》,倡议联盟国家内灾难医学工作者秉承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畅通区域内灾难医学互助联络机制,在灾难医学领域内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促进沿线各国各地区的救援合作、互利共赢。同时成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为联合医学界学术力量,集学术探讨、辅助决策、科技研发、队伍培训、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能力建设及社会资源融为一体,积极筹划并推进我国灾难预防应急救援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成立了由全国卫生系统十家一级学会组成“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
2015年9月,为落实《中俄灾难医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中俄在灾害医学领域进一步合作,经国家卫生计生委遴选,确定上海市东方医院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全建制代表中国与俄罗斯卫生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开展联合演练。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东方医院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向WHO申请注册首批国际应急医疗队。WHO对救援队的建设情况及应急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考核与验收。2016年5月在第69届WHO大会上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正式成为第一支通过WHO首批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面对我国目前灾难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发展的需要,和我国灾难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需要,以及国内各省市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理念、发展思路及实际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建立我国统一标准、统一装备、统一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灾难应急医疗救援队,必须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标准,实行协调有序的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推行快捷有效应急救援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文件,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根据前期大量应急救援工作经验及理论研究基础,通过与国内及国际应急医疗队的相互学习、合作演练及学术交流,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经多次学术组织反复研讨磋商。本共识就灾难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组织架构、专业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后勤支持、专业培训及航空救援标准等方面,初步拟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及管理制度,以提供我国自主的灾难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的标准方案及推广模式。为促进国内整体灾难应急医疗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及救援效果的提高,更好地应对国内可能面临的灾难应急救援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的挑战。由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牵头,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的专家们共同讨论,对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的基本要求形成初步共识。
1.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主要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医师、护士、担架员等相对固定其他人员组成,可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适当调整医疗队的人员结构。
2.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主要负责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规突发性意外事故,以及城市内重大以上其他自然灾害和重大、特大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现场的伤员急救与处置任务。统一听从上级部门和医院领导指挥,确保应急救治工作能够及时、高效地实施。
3.坚持“平战结合,应急优先”的原则,实行常态长效管理机制。要求做好随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常规突发性意外事故应急医疗救援的准备工作,加强有关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应急模拟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4.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要求定期组织召开各项救援工作会议,分析救援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落实具体工作,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5.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队员管理,在缺员时,要及时提出、调整和补充队员。负责协调、组织、实施相关人员参加国家或国际救援资格认证组织的考核和评定。
6.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要配备队员的防护、生活装备,施救、现场照明、通信、急救医疗器械、药品、运输等装备、设备及其他辅助器材等,并处于备用状态。加强装备、设备、器材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装备、设备、器材完好能用,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各种装备、设备、器材必须每月至少检查或运行一次,发现问题要及时修复,确保功能正常。
7.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组织队员救援训练,每年开训前由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制定年度专项训练计划,并根据年度训练计划,制订半年训练计划和阶段训练计划。对队员进行地震知识、抢险救援技术、方法、医疗急救技能、最新急救动态等业务培训,组织拉练和演习,对各急救预案进行反复演练,对装备(设备)性能熟悉掌握,做到操作准确、动作规范、快速高效,提高紧急救援能力。
8.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应建立队员考核档案,不定期对队员进行考核,并记录档案。年度训练结束时,根据考核结果,经国际应急医疗队会议审定,给予适当奖励。应按照训练计划、预案要求等有关规定执行;切实保障训练安全。
9.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接到政府、市救援指挥部、院领导的调用命令后,立即迅速启动、集结、赶赴现场。
本专家共识还将对中国灾难应急救援队的人员建设标准、规模标准、后勤支持及设备标准、培训标准及航空救援标准逐步形成共识。
本共识主要学术专家:王一镗、王正国、王陇德、刘中民、付小兵、孙颖浩、郑静晨、侯世科、李为民、林才经、时军、何智纯、姜成华、王云贵、姜保国、王立祥、岳茂兴、王声涌、李钦传、沈洪、王仲、田军章、赵中辛、吴凡、白祥军、曹广文、白岩松、李正赤、张劲松、邹圣强、张连阳、陈雁西、孙贵新、曹钰、赵欣、孙海晨。
执笔人:孙贵新(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灾难医学教研室)、高彩萍(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监护室)、邵钦(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外科)、陈鹤扬(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灾难医学教研室)、范璐敏(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设备科)、屈莉红(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感染科)、黄国鑫(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药房)、刘中民(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灾难医学教研室)、王立祥(100039 北京,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沈洪(100853 北京,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岳茂兴(100101 北京,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230002 常州,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急诊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