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诊疗心悟*

2018-01-13 07:16忻耀杰滕磊魏慈芸杨易柴宇琪
关键词:阳气人体

忻耀杰 滕磊 魏慈芸 杨易 柴宇琪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变应原作用于特应性个体而激发的,由IgE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中医学对AR的认识及诊治有其独特之处,与西医亦有不少相通之处。本文粗析中西医对AR的认识,以及中医、西医在AR的临床症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的异同点;浅谈对于鼻鼽的中医药诊疗、预防、调摄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推崇“欲求常生,必扶阳气”的学术思想,对临床治疗鼻鼽具有指导意义。

1 AR与鼻鼽之雷同

1.1 主要症状相同

西医学认为AR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三大经典症状。中医学又称鼻鼽为“鼽嚏”,金代名医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解释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明确地告诉我们鼻鼽的特征性症状是鼻出清涕、鼻痒、打喷嚏。两者不谋而合。

1.2 发病机理相通

西医学认为AR的发病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而中医学亦有如下相似的观念[1]:

1.2.1 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禀受于先天“祖气”

《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认为个体在父母的精血相交之际,其体质强弱完缺,心智的聪敏愚钝,寿命的长短寿夭等都已判定。与西医学“传统遗传学”理论相一致。

1.2.2 强调人体与外部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和病理变化都受到外界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禀赋和易感性观念与西医学“表观遗传学”所强调的外界环境影响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的思想是一致的。

1.2.3 强调人体自身内环境的平衡,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平衡

西医免疫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平衡概念”,免疫机制失衡就会发生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理论与此观念相似。“免疫”一词首见于明代李氏著的《免疫类方》,类似免疫平衡状况或平衡机制的概念无不反映在中医学的阴阳盛衰、脏腑经络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等基本理论中。中医认为鼻鼽病发作与否和人体自身内环境的平衡,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平衡状况有关。前者主要体现在正气的强弱与阴阳的平衡方面。《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正气”就是人体免疫系统所决定的抗病能力和脏腑的平衡状况,亦就是“内环境自稳机制”。人体免疫功能好,抵抗力强,阴阳平衡,就不容易生病。反之,则易生疾患。后者主要体现在邪气的盛衰和邪正斗争形势方面。《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谓“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花粉等外邪因素,以及七情波动和脏腑功能失衡等内伤因素。邪气侵犯人体的结果总是损伤人体的正气,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致生疾患。若邪盛正衰,则病久不去,若邪弱正强,则病消在即。

2 诊疗AR的体会

西医治疗AR通常是“治病”,注重改善鼻局部的症状,在发病时用药能够阻断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症状,但大多是短期有效,停药易反复,且有副反应和依赖性,同一种药物用久后常因耐药而效用降低。中医治疗AR则是“治病人”,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强调整体疗法,辨证施治,重视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调摄以恒,疗效相对持久。

2.1 已病防变,辨证论治

鼻鼽的根本原因是脏腑虚损,正气不足,主要反映在人体“阳气”和“水液”两方面的代谢失常,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人体的水液代谢有赖于阳气的温化转运,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温化水液。三脏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气的生成、运行以及水液的敷布转运功能。若三脏气虚,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每致痰湿生于脾而聚于肺,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水湿停聚,上凌鼻窍,鼻失其和而发为鼻鼽。鼻鼽不解,将加重肺的肃降功能失常,浊气久聚于清窍容易诱发哮喘、鼻息肉、耳胀等病。知其传变,当先拦之,临诊应当整体辨治。鼻鼽患者就诊时通常只诉说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症状,而不及其它,其实不同病证有其相应的全身症状。鼻鼽主要分为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和肺经伏热4种证型[2]。其中肺经伏热证为热证,多遇热而发,其鼻腔黏膜呈红色,或暗红色,舌质偏红,舌苔黄,脉数;多伴有口干、烦热等症状。其余三类属虚寒证,多遇风、遇寒而发,鼻黏膜呈白色或灰白色,舌质偏淡,舌苔薄白或白润,脉细弱,它们又各有特点:肺气虚寒证多伴有畏风自汗,咳嗽气短,痰稀等症;脾气虚弱证多伴有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等症;肾阳不足证多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症,据此可以“审证论治”,遵“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苍耳子散”散风通窍,同时再辨证给予复方治疗。如肺气虚寒证给予温肺止流丹或小青龙汤,以温肺散寒;脾气虚弱证给予补中益气汤或附子理中汤,以健脾益气;肾阳不足证给予金匮肾气丸,以温补肾阳;肺经伏热证给予清肺散[3],以清泻肺热。由于本病以阳气不足为本,治疗总以温阳益气为主[4],即便是肺经伏热证,也是暂时现象,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以免伤损阳气,可在清热方中适量加入黄芪、党参之类以固护阳气,一旦热象消退,应转入补气温阳法,以治其本。处方尚须随症加减:鼻痒、喷嚏多,辨证属热者可选用地龙、蝉蜕、豨莶草、紫草、柴胡、银柴胡等性凉苦咸药物;辨证属寒者可选用茜草、徐长卿、鹅不食草等性温甘辛药物;畏风怕冷者可选加防风、桂枝、干姜、大枣、黄芪、白术等;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值得一提的是,干姜、高良姜、附子、肉桂、桂枝、淫羊藿、鹿角霜等药性热,宜注意其用量及疗程,可配黄芩、败酱草等凉性药以监制,不致温热太过,务必“中病即止”。鼻窍以通为用,用药不忘通窍。一般选加苍耳子、荆芥、辛夷花、白芷、石菖蒲、川芎、细辛、薄荷、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等芳香通窍药,以疏通壅滞、化浊通窍;对于气虚下陷者,可选加升麻、柴胡、葛根、蔓荆子等升阳通窍药,以协助升举清阳,通利鼻窍。总之,宜辨证分清病证的寒热虚实属性,遵循“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调整机体失衡的阴阳。临诊还要与感冒相鉴别,清·《医法圆通》说:“按鼻流清涕一证,有从外感而致者,有从内伤而致者。从外感而致者……,其人定现发热恶风恶寒头痛身痛等情。法宜宣散……。从内伤而得者……,其人定无外感足征,多困倦无神,或喷嚏不休,或畏寒,或两脚冷。法宜扶阳……”。告诫我们不能一见鼻流清涕就不分内外,一味地发散,以免过汗伤正。

2.2 欲病早治,因人而异

《嵩崖尊生书》说:“鼻鼽,鼻流清涕,经年累月不止是也,亦分寒热。胃家郁火伤肺……或因脑冷所致。”《医方考》说:“人身之上,天之阳也,故六阳之气皆会于首。若阳气自虚,则阴气凑之,令人脑寒而流清涕”。鼻鼽病以虚证、寒证为多见,发病与个体体质、环境变化等有关。其病位虽在肺,但病源在脾,病根在肾。遵照“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可以在季节交替前2~3周,根据体质情况预防用药。肺气虚寒者,宜服益气固表止汗的玉屏风散,以发挥屏风遮蔽之能;脾气虚弱,偏于湿重者,宜服参苓白术散,以健脾利水渗湿,偏于气虚下陷者,宜服补中益气丸,以健脾升阳举陷;肾阳不足者,宜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金匮肾气丸,直补真阳真阴,以资化源。《类经》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人体的各种活动必然产生相应的情绪,不同的情绪对气血津液的运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患者有因鼻鼽不解而消极忧伤,以致肺经气血运行逆乱,加重肺系疾病者,所以有必要对鼻鼽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临床尚有仰视太阳即作喷嚏者,此亦属心病,且与风火之邪相关。《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或视日而嚏者,由目为五脏神华,太阳真火晃耀于目,则心神躁乱,而发热于上,则鼻中痒而嚏也。”心主火,素体伏热,又视日受其真火引动,以致心火动摇而生风,风动则痒而喷嚏发作,对此当给予清热祛风之治,清热可熄风,祛风可止痒,可酌情选用僵蚕、蝉蜕、紫草、茜草、地龙、全蝎、蜈蚣等祛风药和黄连、莲心、甘草梢等清心药。

2.3 未病先防,调摄以恒

上工治未病。《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主治病以应地。鼻鼽调摄当顺应天时,持之以恒,除了改善环境,避免接触过敏原外,还要尽可能做到“宜食疗少吃药,宜将息不过劳,宜温暖避寒凉”,以改善患者的体质。

2.3.1 宜食疗少吃药

医食同源,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任何食物都有其阴阳属性、性味归属和功效,饮食疗法就是通过应用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或补其不足,或泻其有余,达到保持或恢复机体阴阳的平衡,从而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其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就是阴阳五行学说。鼻鼽病者阳气虚损,遵“甘温有益寒无补”之旨,宜在平时的膳食中,除了避免服食易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油炸、海鲜等食物外,还应选用偏温性的食品,如肉苁蓉、当归、枸杞子、金樱子、菟丝子、附片等烹制药膳,平时宜常服人参、黄芪等补气,以提高免疫力,逐渐改变虚寒体质。

2.3.2 宜将息不过劳

张景岳有言:“阳衰之病无所不至,第其由来者渐,形见者微。”意为人身之阳气不断地起伏于生发与耗散之间,每个人都存在阳虚现象,只是逐渐消耗、不被重视而已。适度的运动能够逐步改善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患者的敏感性,从而减少AR的发作,而过度的劳作、运动则容易伤损元气,所谓“劳则耗气”,人体真气消耗,渐致气虚,“气虚即阳虚,阳虚则五内不暖而无寒生寒”。所以鼻鼽患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相适,避免因过劳而发生“虚虚”之症。

2.3.3 宜温暖避寒凉

张景岳说:“命门元阳有生发之功,阳盛则精血盛,生气盛,阳衰则精血衰,生气衰”。鼻鼽多属虚寒,而寒凉生冷食物最易损伤肺脾阳气,加重虚寒症状;冰冷的饮料、食品可能加强呼吸道的过敏反应而诱发变应性鼻炎,所以饮食宜温热,不宜寒凉,切记“不以胃暖食”。鼻鼽每因风寒异气侵袭所诱发,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可以预防感邪,中医有“寒从脚底生”之训,所以下肢的保暖尤为重要。低温能使血管收缩、血管通透性降低、减轻黏膜水肿,所以可尝试长期用冷水洗脸,既可降低局部温度,又可增加鼻部对寒冷刺激的适应性。

总之,鼻鼽多属虚寒,生活中的诸多失调更易损伤阳气。张介宾说:“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欲求常生,必扶阳气”。所以,临证宜常以甘温小补。

猜你喜欢
阳气人体
春季阳气萌动 宜夜卧早起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早中晚养生法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人体可笑堂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人体可笑堂
人体可笑堂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