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雷 蕾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港口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当今时代,口译活动在全球化进程和中外交流越发频繁的背景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世界范围语言服务需求的大大增加,使得学界对口译的相关研究日趋活跃。联络口译作为一种常见的口译形式,其重要性亦日益凸显,广泛用于商务、法庭、医疗等多种场合。事实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尤其是自贸区建设对联络口译人才的需求远超对会议口译的需求,然而迄今联络口译工作及其人才培养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译员在实践中也经常遇到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困难。本选题通过问卷调研,了解浙江自贸区联络口译实践现状及存在的棘手问题,探讨提升联络口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与策略,旨在推动联络口译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心得到合理修正,为提升联络口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联络口译是相对于会议口译的一种基本的双向交替口译形式,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包括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具有双方话轮短小、交流形式面对面、监督薄弱等特点;译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度可依据用户态度、场合氛围与话题内容等适时进行调控。[1]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1)参与者身份迥异,人数较为灵活。参与者由用户双方和译员构成,人数灵活;用户可能处于相似社会地位或共享同一专业领域,也可能处于不同专业领域;(2)交际双方与译员面对面交流,受限制的程度较低。用户话语内容的随机性和表达形式的非正式性较强,信息的公开程度较低;译者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场合的不同作出适时调整;(3)联络口译的交流范围主题广泛,场合多样。联络口译涉及多维话题,主要包括迎来送往、日程安排、休闲购物、校园生活、人物访谈、会展活动、商贸展销、商务谈判、旅游观光、医疗服务、饮食文化、体育健身、风俗节日、文化风情、艺术风潮、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按社会场景分为旅游导览、宴请饮食、展会开幕、商务洽谈、商务参观、出国考察、教育交流、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体育活动、政治访问、社区服务、医疗口译和司法纠纷等。[2]
基于上述特点,我们认为联络口译凸显了“联络”的功能,译员不仅是单纯的“翻译”,而且是对话交际的参与者,对交际结果起着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主要面向浙江省的专职口译人员及大学外语教师、涉外企事业外事工作人员,共计33人,其中高校教师和涉外企业翻译分别占总人数的69.7%和18.18%;男女比例约为3:7;20-50岁者占84.85%,成为该地区涉外接待联络人员的主体力量,其中核心群体为30-40岁者,占39.39%。受调查者学历层次集中在大专、本科、硕士等,分别占总人数的12.12%、24.24%、66.67%,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要力量。这些数据局部反映了浙江自贸区联络口译人才的性别比、年龄比、职业领域和整体受教育水平。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星软件制作问卷,通过微信群、朋友圈、QQ群、电邮等平台开展调研。
本次问卷选择了与联络口译相关的信息传递精准度、额外信息传递、跨文化交际策略、口译实践资历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设计与调研。
问题1:您认为在任何场合译员都应该不删不减完整翻译吗?[单选]
问题2:若第(1)题您若选择了A,请告知哪些场合译员必须完整翻译?[多选]
问题3:若第(2)题您若选择了B,您认为哪些场合可进行概括性翻译?[多选]
在翻译内容的完整性方面,90.91%的译员主张根据不同口译场合和应用领域,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正式场合应该完全翻译,不删不减;非正式场合只需翻译重点内容,达到顺利沟通即可。最应完全翻译的是经贸洽谈、外事活动等正式场合,占75.76%,其次是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如学校、法院、警察局、医院等,占54.55%。另一方面,译员们认为最应进行概括性翻译的场合是旅游及其它娱乐活动,占被调查者的72.73%;其次是参观陪同和各类宴请,分别占被调查者的69.7%和60.61%;再次是展会与其他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口译,分别占被调查者的39.39%和15.15%。
由于口译中因用户的文化礼仪、社会地位、情绪状态、表达失误或者译员的个人观点等因素可能引发译员对额外信息传递的困惑,为此本节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旨在了解不同译员对此类问题的处理倾向。
1.用户的文化礼仪引发的额外信息传递问题
问题4:当涉及中外国家文化差异时应如何处理?[单选]
问题5:您认为译员应如何处理说话者的身势语言?如手势、表情等。[单选]
当涉及中外国家文化差异时,分别有48.48%和75.76%的译员认为如果文化差异和身势语言影响沟通效果,且用户要求解释,那么应做出解释,否则不必;45.45%的译员认为应主动解释文化差异。从上述结果看来,是否传递文化差异和身势语言引发的额外信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的额外信息是否影响沟通效果;二是用户是否要求传递这种额外信息。多数译员认为,满足这两个条件时,有必要对文化礼仪引发的额外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2.用户双方的社会地位引发的额外信息传递问题
问题6:在口译过程中,由于对话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双方沟通所用的词汇经常大相径庭,当双方出现沟通障碍时,是否应保持用户的语域?[单选]
调查表明,在上述情境下,分别有42.42%、39.39%、18.18%的译员分别持相应调整口译语域、在用户要求下调整语域、无论如何都不应擅自修改用户语域等三种观点,这表明译员的专业素质存在一定差异。在口译过程中,沟通双方出现沟通障碍时,如果译员不能适时地调整沟通双方的语域,可能直接造成双方无法理解对方表达的意义。其次,如果用户一方是儿童或者老人,他们很可能不会意识到沟通障碍是语域问题引起的,自然不会提出调整语域的要求。因此,较为专业的做法应是选择相应地调整语域,以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3.用户的情绪状态引发的额外信息传递问题
问题7:口译中用户的一些非语言情绪和意图该如何处理?[单选]
问题8:用户因愤怒说了过激的言论甚至是粗话、漫骂,该如何处理?[单选]
上述两个问题都涉及对用户不友好的态度和语言的处理方式。51.52%者认为应保持平和的说话语气,不传达语气、语速和音量信息。24.24%者认为应使用第三人称向听话用户转告说话用户的情绪和语气,而21.21%者主张使用第一人称完全传递用户想要传递的信息,包括话语、语气、语速和音量等。假如对话一方因发怒而说了过激的言论甚至是粗话、漫骂,分别有45.45%、36.36%、18.18%的译员分别主张用委婉的方式处理、首先询问用户需要、忠实翻译以向对方表明说话用户的立场。由此不难发现:是否转述语气和情绪的分歧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口译问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4.用户的表达失误引发的额外信息传递问题
问题9:用户希望不要翻译已说出的一些话。这时该如何处理?[单选]
问题10:若用户发言时出现口误,译员应如何处理?[单选]
问题11:若用户说的话缺少逻辑、观点分散、语言生硬,应如何翻译?[单选]
以上三个问题都涉及对用户表达不当或失误的处理方式。对于用户说过却不希望翻译的内容,93.94%者认为应按用户的吩咐不译给对方。对于用户口误,57.58%的译员认为,应提示用户纠正后再译;36.36%者认为不必提醒用户,直接在翻译中予以更正,事后再告诉用户。若用户发言缺少逻辑,观点分散,且语言生硬,90.91%者认为应自己整理逻辑后选择恰当的译语词汇翻译。处理此类问题的分歧揭示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在保持公平公正的立场前提下,译员对用户表达不当或失误是否具有更正义务?这又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实践的问题。
5.译员的个人观点引发的额外信息传递问题
问题12:在口译过程中,您认为译员有权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评论吗?[单选]
在口译过程中,48.48%者认为无权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评论;45.45%者认为若用户征求译员的意见,译员可向用户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种主要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译员对不同交流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当谈话主题较为正式、专业性较强、且并非译员所熟悉的领域,译员更倾向于认为无权做出额外评判;若谈话主题属日常生活经验,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建议,译员则更希望根据用户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发表观点或评论。
问题13:您认为译员在口译工作中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多选]
问题14:您认为译员扮演什么角色?[多选]
问题15:您认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保持什么立场?[单选]
问题16:您认为口译交际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由谁决定的?[单选]
50%以上的译员认为,公正客观、准确完整是口译工作最应遵循的原则。分别有45.45%和36.36%者认为尊重客户隐私和良好的职业态度也是重要的口译原则。认为译员是交流桥梁、工具者占受调查者的78.79%;认为其主要角色为语言翻译和文化协调员者占36.36%;20%以上者认为译员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协调者;仅9.09%以下者认为译员还是对话交际的参与者,另有15.15%者认为,译员理应站在雇佣用户一边;而63.64%者认为译员和用户双方都承担责任,决定交际结果。
问题17:口译中,您一般使用第几人称转述用户的原话?[单选]
主张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转述原话者几乎平分秋色。究其原因,译员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着选择差异。采用第一人称者在心理上更重视对说话用户意图的表达,采用第三人称者更倾向表示对听话用户身份的尊重。另一方面,在越正式的场合越需要节省时间,使用直接引语的可能性越大。可见在口译交流中,用户的身份、交流场合的正式程度和译员的语言喜好等因素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问题18:当译员遇到没听懂或不明白的术语时应如何处理?[单选]
问题19: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在什么情况下可打断发言人的话?[多选]
问题20:如果双方谈话陷入僵局,或气氛紧张,您认为该如何处理?[单选]
遇到没听懂或不明白的术语时,96.97%的译者认为应主动询问用户,确保交流准确。48.48%者认为不明白发言人说的话时,可打断发言人;约30%者认为,交流双方出现激烈争吵的局面、双方同时说话、发言人不停地说了2分钟等情况下,可以打断发言人的话。如果双方谈话陷入僵局,或气氛紧张,78.79%的译员认为自身应调解气氛。这表明多数译员认为口译作为沟通的桥梁,不仅要传递意义,还应承担维持正常沟通的职责和义务。
3.跨文化口译实践资历调研
问题21:您做过哪些领域的联络口译?[多选]
问题22:作为译员你还缺乏以下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多选]
问题23:您曾接受过的专业译员培训类型和时长______。
调查显示,66.67%以上的受调查者从事过涉及商贸洽谈、旅游导览、商务参观、饮食宴请等口译活动,20%至35%的译员从事过展会、文化交流、求医问诊、等领域的口译活动,其他诸如政治外交、学术研究、司法纠纷、警察局等场合的口译活动只是偶尔为之,出现频率在13%以下。
在素质自评方面,63.64%的译员认为自己熟悉双方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但缺乏广博的知识,应强化与口译主题相关的专业词汇;57.58%者认为自身口语交际能力有待提高,应努力适应并听懂各种口音;42.42%者认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理解力强、临场应变能力强、表达能力强、学习效率高等是译员的重要素质;另有约20%的译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外事礼仪、记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个人修养、职业道德等是尚需提高的职业素养;12.12%的译员认为爱国精神也是理应崇尚的重要个人素质表现。在口译培训方面,目前译员主要接受过新东方高级口译培训等,时间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接受过专业口译培训者仅占被调查者的15.15%。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浙江自贸区联络口译实践的现状,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棘手问题。相比于其他口译形式,联络口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比如适用范围更广、服务对象更多、工作环境更复杂、被赋予的期望也更为多元等。现将此次调研反映出的多重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
调查表明,联络口译信息传递的精准度要求依场合的正式程度不同而变化。最应完全翻译用户说话内容的场合是经贸洽谈、外事活动等正式场合,其次是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再次是展会,参观陪同、旅游、宴请及其他娱乐活动等场合一般不需完整翻译。同时,还应依据场合的实际交际需要灵活调整口译策略,以实现最佳的口译沟通效果。
在多数非正式场合的联络陪同业务中,译员实际上并非仅履行翻译的职责,有时用户与译员之间仅凭有限的交流无法准确地理解彼此欲传递的意义和需表达的意图,于是可能会向对方提出额外的问题,由此引发用户与译员之间用于增进理解的自发口语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联络口译活动往往可能同时夹杂着额外口语活动,于是自然形成了联络口译活动的非精准翻译特征。
有时口译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并非单纯的语用问题,即口译语言与方式礼貌得体与否,而是涉及复杂而深厚的中外道德伦理与文化习俗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如果译员缺乏伦理学与中外历史文化习俗的相关知识,遇到伦理难题或习俗礼仪等问题处理不当,便很难达到口译的最佳效果,从而无法使服务的客户各方都能满意。
由于联络口译服务可能涉及国际商务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需要译员具备丰富的百科知识与较强的双语解析能力。然而,目前浙江自贸区的联络口译人才普遍认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语言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口译服务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根据此调查,针对浙江自贸区联络口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联络口译人才的培养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伦理学有七大原则:功利主义原则、个人权利原则、公平公正原则、互利原则、美德原则、职业道德、公开适宜度原则。[3]在遇到伦理难题时,应当引导译员或口译专业学生首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运用这些原则衡量每种方案能够遵守的原则数量,从中选出能够满足最大数量伦理原则要求的方案,然后考察该方案是否还有改进余地,即能否进一步满足这七个原则的伦理要求。最后,确定为确保该方案的顺利执行而应使用的翻译策略。在不同的方案执行环节,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者交叉运用多种翻译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礼仪服务的得体程度可能对国际沟通与谈判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因文化礼仪不当产生的不满甚至冲突可能毁掉一次重要的合作。因此,高校在培养口译专业学生时,因定期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相互分享总结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的文化诉求,使口译专业学生深入了解主要贸易、航运合作客户所在国家的重要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沟通禁忌等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跨文化口译技巧应成为口译人才实践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往我国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沟通技巧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得许多外语工作者在在入职初期屡屡碰壁,最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逐步汲取到英语沟通方面的宝贵经验。此次问卷亦表明,目前的联络口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尚缺乏沟通与谈判技巧意识。因此,在今后的口译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更加重视和加强对学习者跨文化口译技巧应用能力的考核力度,努力提升外语从业人员的实际口译能力。
采用专门培养、宏观宣传、自学相结合的分层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口译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政府可出资加强高校口译实训室建设,一方面满足口译人才整体培养的教学需要,同时可用于定期开展涉外员工培训,便于校企共同进步。企事业单位可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员工学习和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的路径,如开辟微信公众号、单位网页、宣传栏、宣传册等,这些渠道都是帮助员工快速获取知识与经验的可行方式。此外,要求译员个人及时更新口译理念与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客户要求。
“学而不思则罔。”无论是译员还是学生,经常反思既往的口译实践,有助于吸取教训,拓展经验,用于未来的口译服务,使今后的口译实践少走弯路。故而应重视口译活动的计划与反思环节,将口译服务计划与总结报告设计纳入口译工作流程规范,通过模拟口译过程,预测和填补潜在漏洞,梳理跨文化口译实践经验与教训,并将反思活动带来的实际成果记入下一次的总结报告,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口译素质。
由于口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认知活动,涉及信息输入、加工处理、信息输出等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与口译的总体质量相关,而联络口译又具有双向互动的交际性特征,因而影响联络口译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断更新口译理念,探讨口译方略,才能将强化口译人员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提升口译质量,优化口译服务满意度的愿望逐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