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芳芝
(浙江海洋大学 人文、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舟山316022)
舟山传统音乐是富有海洋特色的舟山群岛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舟山渔歌、舟山渔民号子更是冠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舟山群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延续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民间音乐教育也正是保护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为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探讨舟山传统音乐所面临的传承教育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其发扬和传承提出新的思路。
以舟山渔歌、号子为代表的舟山传统音乐主要脱胎于舟山渔农村的前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与之紧密结合。如今,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繁荣,科技与信息的发展,舟山传统音乐生存土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发展和传承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1.生产劳动方式的变革
前工业时代生产劳动大量使用人力劳作的方式,机械化、电气化生产方式缺乏或未得到普及。舟山渔歌、号子的产生就与旧时体力劳作密切相关(如撒网、收网、蟹笼等传统渔业作业,夯土、挑担、打锤等日常劳作都是传统渔歌、号子以及其他劳动音乐产生的绝佳土壤)。劳动者通过音乐,不仅起到了愉悦身心的作用,更为劳动工作的调整节奏、励志鼓劲、指挥协调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在当代社会,生产基础设备和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大量当代的机械化、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生产劳作方式取代了以往的体力劳作,近海捕捞大量被远洋捕捞取代。因此,舟山渔歌、号子等传统音乐所生存的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消减,而且是历史性的、难以逆转的。
2.文化环境的变化
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前,娱乐项目匮乏,由此激发了人们创作和传播民间艺术的动力,以排遣枯燥无聊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同时渔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传播不畅,也为传统音乐提供了一个缺乏外来元素渗透的独立发展空间。而在当今,信息传递极其发达,娱乐项目极为丰富,现代流行娱乐文化相对单调晦涩的传统音乐也更具有“侵彻力”。传统艺术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少人问津,且在失去其原生的生存和传播土壤后,本身的欣赏难度也逐渐加大。另外,以往渔业生产尤其是渔船劳作的劳动力组成往往基于家族、同村邻居或朋友等互相熟悉的群体,拥有一致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使得渔歌、渔民号子等成为互相沟通乃至娱乐的工具;而在当今社会,劳动力交流增多,近海远洋出海捕捞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外省务工人员,这些务工人员可能来自内陆省份,甚至从未真正接触过海洋。[1]再也不单纯的文化背景也大大削弱了传统民歌的产生和传播环境。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育体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中考、高考升学压力大,浙江作为高考大省,这方面表现尤其明显。
巨大的升学压力也使得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不得不将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对升学考试的准备,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学业以外的事情。即使是在学生得以支配控制的业余时间,也被更加容易被其接受的娱乐活动捷足先登。至于传统音乐等艺术形式,别说是激发其传承的兴趣,光是接触都非常之少。
如果仅仅采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入地方传统音乐的内容和比例的话,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效果,至少能让学生对其接触实现从无到有的变化,但实则难以起到本质性的提高,更不用说是通过学生来传承发扬。尤其在高中课堂,当前浙江省高中音乐教学大纲本安排给高中音乐课堂的时间本就少,可加入的地方传统音乐的比例更是捉襟见肘。
在课堂中传统音乐教学极少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学校会尝试追求教育工作“亮点”,组织少部分学生组建诸如“锣鼓队”、“管乐队”等,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教学排练以及演出,但对于从整体上改变传统艺术教育缺乏的现状来说是杯水车薪。
与国外横向比较,国内也缺乏一些明确的以保护传统艺术为目的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命令,在中小学课堂中加入传统音乐教育本就缺乏稍显强制的行政命令,在当今教育现状的冲击下就更难实现。相比起来,如日本政府就于2006年全面修订了《基本教育法》,以法令的形式充实了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2]在这点上,也亟待上层建筑的重视。
只有冷静理性面对当前舟山传统音乐在青少年教育中不容乐观的现状,认真分析形成这种现状的综合复杂的原因,并切实对当前的教育方式进行改良,才能为以舟山渔歌、渔民号子为代表的舟山传统音乐传承带来新的思路。对青少年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改造的工作实则也是舟山传统音乐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其中一环,不仅是民间音乐教育本身的任务,也涉及整个教学理念、教学制度、社会文化品位的提升及改革。[3]
1.丰富传统教育手段
广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可以适当引入本土文化元素的内容,将舟山传统音乐和地方文化作为课堂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中,可以在统一教学大纲基础上,在可支配的教学内容上增加传统音乐教学的元素。如在音乐课、活动课中加入舟山渔歌、渔民号子的知识普及和歌唱教学。同时设立各类比赛、奖项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4]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音乐教育,可以把握如下要点和方法:(1)重视小学、初中学生的基础培养。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小学、初中尚能保证全年级段每周一至二次的音乐课,到高中一般只能开设一个学年的音乐课。而且小学、初中的少年儿童具有较强的接受空间和好奇心,因此可以把传统音乐的课堂基础教育重点放在小学和初中,而鉴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压缩以及高中生巨大的升学压力,可将此适当穿插于音乐课程中。又如可在小学、初中的活动课时间定期增加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科目,并可由当地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共同牵头,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中小学之间的传统音乐展演,同时也给学生起到调节身心、劳逸结合的效果。(2)发掘高校学生兴趣。当前,高校学生并无十分紧迫的升学压力,且高校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丰富。健康向上、富有文化底蕴的文化娱乐项目能极大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今,舟山拥有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常年在读学生可达数万人,在高校开展传统民间音乐教育存在巨大的潜力。同时,高校的选课也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以及高校举办的定期或非定期专题活动、文艺汇演等方式进行教学及宣传。
2.强化舟山方言等辅助教学研究
舟山传统民间音乐有一个重要特色,便是其歌词主要是基于舟山地区的特色方言——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吴语,具有古朴典雅、温婉细腻、词汇丰富的特点,同时携带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词汇元素和文化基因。如果缺乏吴语语文的基础教学来谈舟山传统民间音乐可谓有空中楼阁之嫌。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语文教学与本土方言融会贯通,通过教学强化古代汉语与当代语言的传承影响,在学生心中树立舟山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衔接印象。对青少年开展吴语方言教学时,应突破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僵化,将词汇、音韵、语法融入到方言教学中,同时,规范方言体系,使舟山传统民歌真正回归文化本源,做到雅俗共赏。
除了课堂教学手段以外,文化产业实则对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偏重灌输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文化产业呈现的是体量巨大、点多面广、深入群众生活、影响潜移默化、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因此,把握好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变革,不仅从宏观上能提升整个社会文化素养,从微观上也是促进舟山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保证。
1.传统文化的巨大市场潜力
增加青少年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兴趣,最重要的方法是从根本出发,让青少年处于一个传统文化艺术随处可见,与当代社会文明并行不悖的环境,让传统文化元素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的观念、习惯中。
在当前商品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全社会的文化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过程。如今,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中,既受到了饱和的娱乐文化的包围,同时对充满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充满需求和渴望。这从当前兴起的“茶道热”、“汉服热”、“旗袍热”、“传统武术热”、“文玩热”等可见一斑。虽然这些热潮中大量存在一些附庸风雅、一知半解的情况,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群众日益扩大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体现出日益壮大的文化市场潜力。因此,增强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浸染影响,是值得探究的。
2.增强传统文化的日常浸染
增强传统文化元素的日常浸染,即在民众日常可以接触到的文化产品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使其能深入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及休闲娱乐。
首先是大力推出能让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具有舟山传统文化特色的影视听等文艺作品。在国内外,均有一些电影、电视、动漫、音乐作品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使受众在享受当代综合文化产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电影《新龙门客栈》、《功夫》等将《小刀会组曲》、《东海渔歌》、《十面埋伏》等已有的传统古曲或民族音乐运用于电影中,又如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剧《水浒传》、《大宅门》、《乔家大院》等由现代作曲家创作的富有汉民族风格的背景音乐为影视剧浓重的中国特色的营造起到很大作用。诸多日本影视动漫作品亦将日本或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元素穿插在故事情节中。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动漫作品中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整体携带文化传承的功能。
舟山的文艺工作者不妨解放思想,以中外丰富的成功例子作为借鉴,创作出一些融入舟山渔歌、渔民号子、舟山锣鼓、渔民号子、走书、跳蚤舞、木偶戏、舟山船拳等舟山特色文化元素、又易于被当代青少年所接受的电影、电视、动漫、舟山方言歌曲等文艺作品,将舟山文明记忆植根于青少年思想中,焕发新的活力。
其次是增加青少年的参与度。舟山本身有多样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以舟山渔歌、渔民号子等为例,绝大多数呈现在民众面前的形式是以舞台表演为主,一般以舞台灯光布景等舞美技术营造出现场意境,传承渔歌、渔民号子的演员歌唱,同时伴随模拟渔业劳作的表演。而这些传承表演者中有相当部分平均年龄较大,在如今十分丰富多样的舞台节目中,难免会显得单调沉闷,也容易让青少年内心产生代沟感,认为这种传统文化已与其越发遥远陌生。
因此,在青少年中培养传承苗子的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青少年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训练潜力大,从小加以培养可以使传统音乐在头脑中深深扎根。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观摩和参加以舟山传统音乐作为载体的课外活动,一些渔歌、渔民号子的排演活动可以多吸收青少年参与;一些基于传统民间音乐的节日活动、传统项目都可以鼓励青少年的参与,强化地方文化血脉的传承感和文化认同感。[5]
舟山传统音乐青少年传承工作既可以放到对一个地区、一批族群文化艺术的传承发扬工作上去看,也可以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血脉的大传承、大发展工作上去看。当前我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物质生活逐渐丰足的群众对传统文化艺术也有了巨大的需求。而做好传统音乐的保留和传承乃至日后的发扬光大实则是一代又一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