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汕尾渔歌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2020-12-05 13:02文|
岭南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汕尾渔歌渔民

文|

汕尾渔歌是优秀的岭南民间音乐资源。汕尾渔歌内容广泛,充分反映了汕尾地区疍家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汕尾渔歌淳朴优美,浸透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和新时代的心声。本文在对汕尾渔歌研究现状和深入实践中,进一步梳理汕尾渔歌的文化脉络从而对渔歌进校园做了实践性研究,从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与创新,焕发渔歌生命力;拓宽传承空间,让渔歌进校园;汕尾渔歌在中小学遍地开花,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汕尾渔歌进校园提出实践性对策。

一、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

汕尾渔歌,源自我国古代的瓯越族,瓯越是百越族之一,居今浙江省永嘉县瓯江一带。“瓯船”之名由此而来。汕尾渔歌为汕尾瓯船渔民用闽南方言(福佬话)所编唱的歌。汕尾瓯船渔民旧称疍民或疍户、疍家。疍民长期濒水而居,赖水而生,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最先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可见疍民水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之前。明嘉靖《海丰县志》也有记载:海丰沿海的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穗港、长沙港、五里沙等,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地方。瓯船渔民,是惯用歌声抒发和表达内心情感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常年漂泊无定的水居生活中,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和冲动。因此,常借用身边的景物,随编随唱;日常劳作中伴随着劳动的节奏轻轻地哼唱着。其所唱的歌,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歌曲的曲式结构简短单纯,讲究呼应对称,多由一、二、三、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曲式”,且每句都有衬词和明显的有音无义拖音及“复沓”。歌词结构工整,多为七言一行,四句(起、承、转、合)一段;主干音、落尾音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它旋律优美,节奏和缓,音韵和谐。与高亢激越的渤海渔歌和东海渔歌形成鲜明的对比,被誉为南海渔歌的代表,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传承与创新,焕发渔歌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导致渔歌活动逐渐减少,甚至疏远。故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千年的汕尾渔歌还能保存多久?这是个严峻的问题,确实需要国家,社会尤其是当地的广泛关注、重视和整理。如何把传统的渔歌表演得有艺术感,更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传承和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传承如何创新?传承是基础,创新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推动渔歌不断弘扬与发展,让生命永继。

鲁迅先生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主张引进民间文艺为革命文艺的创作服务,称之为“旧瓶装新酒”。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利用渔歌艺术“通俗易懂、悦耳动听、悠扬柔情”的特点,赋予新的内容,改变与时代不合拍的表演程式和内容,无疑将使这一艺术瑰宝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汕尾渔歌的确需要创新,但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无根据的空穴来风,更不是“打烂重来”的另起炉灶。创新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历史为鉴,在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在传承中保持传统特色不能变,即始终坚定“形式可以变,传统不能变;内容可以变,特色不能变”的原则。只有这样一代一代地接力传承,汕尾渔歌才能不断焕发青春并发展壮大。

在新的历史时代、新的形势下,汕尾渔歌的传承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要求,就是加快步伐,加深力度改革、创新、弘扬和发展渔歌艺术,这种改革、创新、弘扬和发展,不被西化,也不完全的土化,而是中国化和现代化。这是当前民间文艺传承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当下汕尾渔歌传承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拓宽传承空间,让渔歌进校园

汕尾渔歌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瓯船渔民依靠口传心授的“家族性传承,”主要是代代相传、绳绳相继。这种家庭范畴的自然传承方式,不具备文字而且缺乏有意识传承的思想观念,导致长期处于极其松散、碎片化的传承状态。因此,只有让渔歌走进校园,拓宽传承空间,变家族性传承为社会性传承,才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传承,才能让渔歌在不断普及的同时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让渔歌活动保持传承性,发展性和持续性。

渔歌如何走进校园?笔者认为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工作班子,加强师资培训。由文化部门抽调文化干部和熟悉内行的学者、渔民歌手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配合学校,加强对渔歌艺术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并负责培训各校的音乐教师。二是编写校本教材,融渔歌文化于音乐教学中。参考渔歌专著《善美渔韵——渔歌王黄琛作品集》、文化丛书《南海渔唱——汕尾渔歌》等出版作品,编写渔歌校本教材,向学生传授渔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价值等,让学生理解学好渔歌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地方特色的渔歌文化。三是开展渔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当地文化和学生的喜爱,把汕尾渔歌有机融合,让渔歌潜移默化渗入在校园生活中。例如,课间校园广播音乐切入汕尾渔歌;成立校园渔歌社,鼓励学生学习或编排渔歌音乐;开展校园艺术节---渔歌展演比赛,激发学生对渔歌学习的兴趣;定期邀请渔歌传承的艺术家一同学习交流,不断扩大渔歌传承的覆盖面。四是汕尾渔歌要“唱得起、传得开、留的住”。首先,汕尾渔歌引入校园音乐教程之一,在本校能被学生所广泛喜爱、兴唱。其次,渔歌应融入生活,有生活的样子,就像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校园文化里的“琴棋书画”,尚于师生的日常生活。2018年龙山中学渔歌队编导的渔歌节目《浣溪沙》应邀参加央视组织的文艺展演,受到一致好评。事实证明渔歌能走上国家舞台,是与我们平时的积累分不开的,这里强调的“留得住”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四、汕尾渔歌在中小学遍地开花

(一)传承队伍进校园

汕尾市新港渔歌队和汕尾传承基地渔歌队是汕尾传承渔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汕尾渔歌队成立之前,他们就进校园和艺术类学生一起交流排练。近年来市文化主管部门对渔歌也十分重视,邀请本市“明星”,如国家级渔歌继承人苏少琴、省级传承人徐圆目等人进校园为孩子们传授汕尾渔歌,受到热烈欢迎。但在教授过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是“走老路”仅依靠言传身教,缺乏科学的音乐教学。为了让汕尾渔歌能在中小学遍地开花,发展当地音乐教师成渔歌队的一员势在必行。音乐教师或执教者除了钻研渔歌理论知识和渔歌表演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如以本人所教的音乐班为例,制定学习目的与任务,把渔歌当成一个声乐艺术作品来学习;选择学生喜欢的渔歌,通过课堂PPT形式展示赏析和介绍渔歌的由来,到歌曲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的分析,再到理解歌词和流畅唱谱,最后是演绎歌曲。这样的教学流程目的清楚,学生在渔歌学习中循序渐进顺利完成渔歌作品。

(二)《渔歌特色班》在校园第二课堂尽显风采

汕尾渔歌进校园屡见不鲜都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但在渔歌素材、内容上还缺乏创意与创新,渔歌的宣传力度还要扩大。渔歌在校园第二课堂开展需要特色。中小学生的渔歌表演多数以模仿为主,渔歌成为校园第二课堂,校园渔歌负责人在教学态度上应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创编的技巧,有主题有组织有创意有时代感进行排练,鼓励中小学生渔歌表演模仿创编相结合。由汕尾陆丰市两纵文化艺术馆出品的渔歌创作《渔家代代颂党恩》就是陆丰市渔民的真实写照:在习总书记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渔民过上小康生活,他们热爱生活世代感谢共产党的恩情,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同时该渔歌作品获得2020年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的铜奖。第二课堂的渔歌特色班发展就应该有这样的创作精神,弘扬本市特色文化。校渔歌负责人申请带队到本市港口(如碣石湾、金厢银滩里)或渔民劳作点去采风体验,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周恩来渡水处去感受渔家人们参加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等,为本土渔歌剧收集更多的创作素材,并教会学生会唱能演的本领。以地方“特色”文化作为奠基,让校园文化与渔歌文化特色紧紧相扣,让《渔歌特色班》在校园第二课堂尽显风采。

(三)老渔歌新歌唱

音乐课程中应把渔歌列为教学任务之一,音乐教育者在音乐课堂除了教授汕尾渔歌还要大胆创新,音乐教师要根据曲子的需要填词套词让老渔歌获得新生命,同时要鼓励学生也参与其中,开掘学生潜在的音乐天赋。中小学学生在音乐创作中,可以从套词开始;例如在[4]渔歌专著《善美渔韵——渔歌王黄琛作品集》中的《啊兄踏岭妹踏舟》一歌,该情歌我们在教学中就用上了渔歌调新歌词,歌词以《军港之夜》为套词,两首歌曲曲风相似都是2/4拍、节奏中速抒情的歌曲,学生一下就能记住。把歌词处理、对应相应的歌谱,主要在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单声部一段式的歌曲在教学中比较多用,学生学起来没有压力,同时一歌多唱的唱法满足学生“调皮”的心里,在内容形式从渔民情歌化成渔民红歌;职业中学的学生则在同一首歌曲加入自己的专业特色,而陆丰幼师以创编儿歌歌词或儿童文学诗歌作为新唱。如:儿童诗《春天是什么颜色》以斗歌或对歌的形式展开歌曲新唱,这样的老歌新唱必将成为校园的流行歌曲。

(四)职业教育有“渔”点

本人在中职学校担任声乐课程,对汕尾渔歌也了解一二;凭借个人经验,让汕尾渔歌在本校有“渔”点。在声乐课堂中把汕尾渔歌引入艺术作品也作为考试演唱项目之一,演唱形式可以独唱完成也可以以渔歌音乐剧多人演唱的形式完成。同时也引发学生自主组织学习的队伍,在本人的指导下成立了年级渔歌社。这个“渔”点学生们愿意来,不枯燥。我为学生选用部分优秀的渔歌剧,人物丰富、剧情起伏、表演形式为说唱演,学生爱不释手:例如连获中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广东省第三届民间歌会(水上民歌专场)金奖的渔歌剧《锦海渔歌》,该渔歌剧为出海、捕鱼、归海情景,曲调优美,旋律婉转动听,由于音域较小,没有高亢的音调,易于一般人演唱,不论男女老少均能哼唱。渔歌的歌词简朴通俗,生动活泼,充满江海生活韵味。其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轮唱、重唱和合唱等。该歌曲最为特点就是渔民的斗歌,男女斗歌也是学生较为喜爱的表演形式。“渔”点在本校成为大家音乐交流和放松的好去处。

结语

回首汕尾渔歌历程,我们应当爱护它,崇敬它,保护它,发扬它。它是先民们众口传承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薪薪之火代代相传。展望汕尾渔歌未来,它正在以全新在姿态诠释它的经典,汕尾渔歌用渔韵留住了原始的渔味,用习俗传承了当地的特色,用乡音埋土扎下了深根。渔歌在汕尾全体师生的学习流行起来,承载着我们对渔歌的执着与热情,我们有信心让渔歌成为汕尾人民生活精神文化的一份子。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到汕尾市提出:努力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其中讲到在要牢牢把握区域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打牢发展基础,强化产业支撑,做好交通基础设施文章,规划发展好海岸经济,努力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我们积极营造好汕尾文化精神面貌和校园特色的文化的传承,让经典之声永不落幕。

猜你喜欢
汕尾渔歌渔民
汕尾开放大学
常海燕作品
洞庭渔歌: 在八百里洞庭湖上 放声高歌
吕铮铮美术作品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天籁之音海边来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歌从海边来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汕尾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