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春
摘 要: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知识较多,长期面对课本学习就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科特征,通过实验、动手实践等途径来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现他们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生物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笔者就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策略进行论述,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兴趣激发
一、巧设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一大特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另外与物理、化学等实验学科相比,生物学科研究的是活着的生物,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更大的激发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创设实验环境,借助相关教学器材进行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學习环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比如在“探究种子的成分”这个实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的种子进行分析、探究,教师就可以准备常见的麦粒,并准备相关的器材进行实验。比如针对种子内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测定时,为探究这两类物质的存在,可以利用有机物可燃并可以呈焦炭状(焦化)和无机盐是燃烧后的灰(灰化)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用较细的铁丝(或废旧的解剖针)扎住一粒麦粒,直接放在火焰的外焰上燃烧,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经过一段时间,可见麦粒燃烧起来,待麦粒变成黑色焦炭时暂停燃烧,并熄灭酒精灯。此时,让学生根据麦粒燃烧并成黑色焦炭的现象回答这种现象可以证明种子内有什么成分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出有机物含有碳无素,所以可以燃烧并变成焦炭。然后提出问题:此时在火焰上继续燃烧,最后可能是什么结果呢?之后,点燃酒精灯继续燃烧,让大家带着问题继续观察,待麦粒燃烧出现灰白色的灰分时便可停止燃烧。最后,教师向学生解释灰分就是无机物,从而得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盐的结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行再次验证,就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会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丰富多彩。
二、注重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注重学生的引导教学,而非灌输式教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问题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就会提升他们学习的目的性,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另外实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所以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比如在进行“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之前,教师就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你认为光对蚯蚓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听听学生的一些看法,有些学生说蚯蚓喜欢黑暗,因为它们往往是在地下生活,也有的同学说蚯蚓喜欢明亮,因为他经常看到蚯蚓爬出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假设来进行实验,看他们谁的假设正确。实验准备要有:蚯蚓(每组3条,2人一组)、解剖盘、培养皿、玻璃板、纸板或书、湿布、棉签。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剖盘的底部铺上湿毛巾,把一条蚯蚓放在横轴中线的位置,然后盖上玻璃板和书,形成明亮与阴暗两种环境,静置2分钟,观察蚯蚓的选择。观察完一条蚯蚓后,将其取出,再取另外两条蚯蚓重复上述实验三次,然后统计全班平均值,以避免偶然性,从而得出结论。根据大家的实验证明:同样的实验装置,健康的蚯蚓不到1分钟,几乎百分之百地全部爬到阴暗处。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在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实验中哪些操作时需要注意的,哪些步骤是不能颠倒的等等。通过学生的实现、探讨来让他们亲身进行课堂学习,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他们的课堂主人公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心理”激发兴趣
中学生者具有探求知识的好奇心理,对那些司空见惯的事并滑有多大的兴趣,而是对那些在他(她)们想来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却是那样的事情感兴趣。这一好奇心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兴趣源。我们可以创设一些与此同时学生常规认识相反的情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去激发兴趣。另外还有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把一些已有解的难题拿来问教师,其心理是想考一考教师,看看你有多大的本事,实际上是想和教师比高低,叫教师看得起他。特别是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不太清楚时,学生更是摇摇欲试,这种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可以利用,把握得好就能成为 兴趣源。例如在研究枕型布电器的带电情况时,我送给了学生一个糊涂,我说现在我对留在场中的一半布电器的带电情况及带电种类不清楚,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一听,个个思考开了,并互相研究,提出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在课堂上当场实验,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节课之后,我发现没哪个学生没思考,就连从来不提问题材学生也提出了有较高水平的问题,这例子说明又找到了一新的兴趣源。
四、“梯度适中”激发兴趣
近年来有不少学校将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用于教学中,在这里我要提出一点建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方向,做到层次梯度适中,高层次的目标,应注意循环递进,起到既适当又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中“一步到位”和“低标记忆”的做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是不可取的。学习效果随教学法目标水平变化的曲线,它为我们制定目标提供了参考。过高的目标,学生望而生畏,无兴趣可言,学习交果就下降;过低的目标,兴趣自然不浓,效益太低。若我们能把目标制定在意志努力适中而学习效果较大的C点,这当然是我们所需的兴趣源了。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锦焕.农村学校初高中物理学法转变的引导.新疆教育,2013.07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