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敏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有益于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转换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培养学生的数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不等式问题、函数问题以及几何问题当中的应用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对高中数学日常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数形结合;高中数学;应用
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生重点需要解决的学科.同时,数学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项工具,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每个领域发展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非常枯燥的过程,加之高中数学的难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形式提升学习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数形思想
在高中数学的授课中,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能够帮助学生将解题的难度降低,将其中的数学难点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将解题的效果提升,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1].所以,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对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进行锻炼,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数形思想,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贯彻在数学授课的整个过程当中,利用长期的培养,使学生提升解题的效率.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可结合数学当中的实际例题,促进学生解题思维方式的提升,同时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灵活地解题.例如,已知实数x,y满足x2+y2=3(y≥0),求m=y+1x+3,b=2x+y的取值范围.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将m看作过两点的斜率,而b是直线的截距进行思考,逐步解答.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问题上的应用
函数问题一直都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经常会在解答函数问题的过程中没有解答的思路[2].所以,对于函数问题的解答技巧,教师要将其视为重点培养对象,提升学生的解题效果.其中,利用数形结合的形式对函数问题进行解答,可应用对代数式的分析,理解其含义和其中的几何意义,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升解题的正确性.
例如,设f(x)是定义在R上以2为周期的函数,对于k∈Z用Ik表示区间(2k-1,2k+1),已知x∈I0时,有f(x)=x2.
(1)求f(x)在Ik上的解析式.
(2)对于自然数k,求集合Mk={a|使方程f(x)=ax在Ik上有兩个不相等的实根}.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1),如图1所示,从图形可以看出f(x)=(x-2k)2.(2)如图2所示,由f(x)=ax,x∈Ik,得(x-2k)2=ax,即x2-(4k+a)x+4k2=0,考察函数f(x)=x2-(4k+a)x+4k2,x∈(2k-1,2k+1)的图像位置,依题意该函数图像在(2k-1,2k+1)内必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则有Δ>0,f(2k-1)>0,f(2k+1)≥0,2k-1<4k+a2<2k+1.最后解答出结果0 图1 图2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不等式问题当中的应用 在数学问题当中,很多图形与不等式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如果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能理清其中的关键点,解题会受到很大的阻碍[3].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等式问题的解答,可引导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图3 例如,使log2(-x) 解在同一坐标系作出y=log2(-x)及y=x+1,由图像(图3)知-1 四、数形结合思想在几何问题当中的应用 几何问题为非常普遍的问题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内容.现在,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提升,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不会厌倦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提升解题的能力,提升正确率. 例如,已知有相同焦点F1,F2的椭圆x2m+y2=1(m>1)和双曲线x2n-y2=0,点P是它们的一个交点,则S△F1PF2=. 图4 解如图4所示,根据题意可以算出c2=m-1=n-1,则PF1+PF2=2m,PF2-PF1=2n,两式平方相减得PF1·PF2=m-n=2,所以,PF21+PF22=(PF1+PF2)2-PF1·PF2=4m-4=4c2=F1F22,即PF1⊥PF2,最终解得S△F1PF2=1. 五、结束语 总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可帮助学生提升解题的能力和效率,虽然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将问题的难度进行简化,但在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制订相应的培养策略,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转换思维方式,提升解题的技巧. 【参考文献】 [1]李贞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与解题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27):105-106. [2]谢超英.数形结合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6):236+261. [3]徐婕.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