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中学 朱 震
在一次复习解析几何的单元测试中有一道题目,学生的答题情况不尽人意。在讲评课上,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探讨了其解答方法。
思路一:C随A动,D随B动,所以CD的斜率必与AB有关。因此可以考虑用A、B两点坐标表示C、D两点坐标,进而用k来表示CD的斜率k1。
解:直线AM方程为: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y整理得该方程的两个根为
这是大多数解出此题的学生使用的方法。想法自然,处理得当。
笔者在批阅时还发现了如下思路,在课上与同学们探究。
思路二:类比抛物线问题,用弦的端点坐标来表示弦所在直线方程。
∴直线AB方程为:
∵AB过F(1,0)
学生做到这里卡住了,放弃了用这一思路进行下去。笔者鼓励全体学生一起思考,看看能不能帮她一起走出来。
学生集思广益,很快得到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消元!
整理得:
由①②得 ,由①③得 。
笔者:H同学尝试将研究抛物线的常用方法迁移到椭圆中,做法很好。虽然这样的迁移不一定简单,甚至不一定有效,但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常用策略。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使用这一思路得到的结果,我们能发现什么?
学生:点A与点D,点B和点C都关于x轴对称,所以CD应该也经过F点,题目所给的图画错了。
笔者:对的!如果图画对了(如图),大家就容易猜到答案了。除了看到图画错了,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
学生:①②③式的形式一样,都是对称式。但是①式是通过AB经过F点得到的,②③式是通过直线经过M点得到的,居然会有相同的结果。
笔者:然后呢?是不是只要通过x轴上一定点,就会有这样的结果?还是这两点必须满足某种关系,才会有相同的结果?
学生:必须满足某种关系!根据我的经验,我猜是:横坐标之积为2。
笔者:那好,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的这个猜想。
为了得到对称式,学生很快给出了如下解答:
设存在常数λ,使得对任意满足条件的k,恒为常数,
∴点E的横坐标为方程的根。
笔者:猜想正确!如果在解题之前我们就知道这一结论,就可以直接联立椭圆和直线方程,用韦达定理凑得两交点横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简化运算。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结论。
这样,原题中两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就明确了!
笔者:那么两交点的纵坐标之间有何关系呢?
记E点对应的m为,则:
接着,笔者找出如下习题,供学生练习。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我们得到一个一般性规律,即:若经过x轴上一定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则有:
①A、B两点的横坐标之间满足:
②A、B两点的横坐标之间满足:其中,
而得到上述规律的常用方法,就是韦达定理结合待定系数法。今后我们在遇到类似条件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笔者感到上述结论是优美的,似乎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课后,笔者继续深挖,在圆中挖掘本题的背景。
如图,点E是半径为R的圆O内一点,点T在射线OE上,满足过E的直线交圆O于A、B两点,TA、TB分别交圆O于点C、D。求证AD⊥OE,BC⊥OE。
同理,∠OBE=∠OTB。
另外,由BC⊥OE且AD⊥OE可得AD∥BC,
如图,取ET中点I,由调和点列相关性质得
椭圆可以由圆经过伸压变换得到,而伸压变换保持同一直线上各线段比例关系不变,将上述圆进行纵向伸压得到椭圆之后,水平直径所在直线上各线段比例关系不变。
波利亚指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的学生。这个任务并不容易,它需要时间、实践、奉献和正确的原则。学生应当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经验。但是,如果把问题留给他一人而不给他任何帮助,或者帮助不足,那么他可能根本得不到提高。而如果教师的帮助太多,就没有什么工作留给学生了。”数学教师几乎每天都要批改作业,常常会在学生的作业中看到不同的解法,有些学生能够顺利解出答案,有些学生会卡在某一步。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判断学生作业的对错,更应花时间帮助卡住的同学走出来,这个任务也不容易,也需要时间、实践、奉献和正确的原则。对于使用特殊方法而不成功的学生,应给予个别辅导,指出学生错误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规避弯路。对于有价值的方法,可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探究,进行推广,做到举一反三,多题一解。
教师常比学生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比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钻研,当我们发现某一规律时,常可寻其背景,这是下一步命题的源泉。笔者根据上述背景进一步研究,命制了一系列新的习题,在苏州市高中数学命题研究会议上,作了题为《推陈出新之心路历程》的报告,获得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