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第一小学 潘 霞
《分与合》是我执教的一节学校公开课。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这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5以内的数,并已积累了一定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后续学习和理解加减法的基础。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教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专注力难以持续集中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更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特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
【课堂再现】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富有收获气息的“农家小院”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获取相关信息,并从中抽取出例题情境,提出要研讨的问题。
课件出示4个向日葵和2个筐,问:“把4个向日葵放到2个筐里,有几种情况?”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拿出4个圆片在课桌上摆一摆,分成2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说给同桌听听!
同学们动手操作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
生1:一个筐里放1个,另一个筐里放3个。
教师随即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同时用符号在黑板上表示出这种分法。
师:大家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还可以每个筐放2个。
就在我准备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第二种分法时,班班通突然出现了故障,显示屏不停跳动,导致课件无法正常操作,本已进入学习状态的同学们注意力开始分散,有人好奇地问我:“老师,电脑怎么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我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尽快查找原因,排除故障。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孩子们,电脑可能是生病了,老师来帮它治一治,你们把刚才的问题再好好想一想,动手分一分,看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
可是,经过几次努力,班班通故障还是没能成功排除。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过去,面对这种局面,下面听课的老师也为我捏了一把冷汗,这节课还能继续下去吗?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吗?是呀,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我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也让我为辅助教学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瞬间了无用处,本想通过课件直观展示“数的分与合”的一些感性素材无法呈现,同时,为增大课程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而特意准备的趣味感强、有层次的巩固练习题也无法发挥作用,心里着实有些惋惜和着急。但是,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的,课堂“意外”的出现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我的课堂我做主,不能让“意外”困住了我的课堂,我决定引领学生继续前行,将事先设计的部分流程随即进行调整,利用学生手中现有的圆片、小棒等学具,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索、有效体验的学习过程,进而真正理解数的“分”与“合”的意义,体会分与合的思想。于是,我与同学们开始了随后探究新知的历程。
师:同学们,看来电脑病得不轻呀,但老师相信,没了电脑的帮助,通过大家自己动手、动脑,一定会把这节课上得更精彩,你们有信心吗?(同学们情绪高涨,齐声回答:有)
师:刚才第二种分法同学们想到了吗?在桌面上摆出来!
师:指名说一说:把谁分?分成了几和几?(师根据回答符号板书)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还可以一个筐里放3个,另一个筐里放1个。
师:这种分法你们也想到了吗?在桌面上摆出来,同桌检查一下,摆得对不对。
结合这种分法再找生说一说:把4分成了几和几?(根据学生汇报符号板书)
生:分成的两个数交换了位置。
师:再拿出圆片摆一摆,怎样很快由4分成1和3得到4分成3和1?
小结:由此可见,当我们得到一种分法后,可以把分成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到另一种不同的分法。
师:再想一想,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短暂的沉默)
生:没有了,4分成1和3,4分成2和2,4分成3和1,再分下去,就分不了。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观察得可真仔细!
师:如果让大家很快记住4的这几种分法,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按照4分成1和几,4分成2和几,4分成3和几的顺序去记。
师:你真厉害!懂得有顺序地去记4的几种分法。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按照这种方法去记一记。(学生按要求记4的分法,师检查效果)
师指黑板上4的第一种分法,说:从上往下看,4分成1和3,从下往上看,1和3合成4。同时借助双手手指演示“合”的过程,并要求学生跟着手势比划。
师:你能根据4的其他分法反过来思考,说说还有几和几可以合成4吗?
学生汇报,要求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比划出“合”的过程。再指名分别说出几和几可以合成4。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学习了4的分与合,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新知识——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
师示范用完整的话表述4的分与合,然后找学生说。
师: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好)
师:我出1。生:我出3。合:1和3合成4。
……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4的分与合,接下来,大家会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去学习5的分与合吗?(会)
师:请大家拿出5根小棒,在桌面上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
想一想:5可以分成几和几,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很快得到5的所有分法呢?小组合作分一分。
学生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们把5分成了1和4。
师追问:由5分成1和4,你能想到5的另一种分法吗?
生2:5可以分成4和1。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5可以分成2和3,把2和3换过来,5还可以分成3和2。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师:真棒,知道从一种分法想到另一种不同的分法了。
师: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没有了)
师:你能很快记住5的这几种分法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按5分成1和几,5分成2和几,5分成3和几……这样的顺序去记,就能很快记住了。
师:请按这种方法快速记一记,同桌再相互检查记的效果。(同桌检查后全班汇报)
师:你能根据5的不同分法反过来思考,说说几和几合成了5吗?(生积极反馈)
师: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敢)我说一个数,你们快速说出另一个数,正好合成5。(师生互动,巩固5的合成)
由于多媒体课件无法呈现课前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我决定就地取材,将课前准备用于课堂激励的圆形小奖章改作教具,设计猜一猜游戏环节,通过有坡度的练习来有效巩固,拓展提升,强化学生对刚刚学习的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师先出示3枚奖章,然后把这3枚奖章拿在两只手里(握起拳头),说:老师要变魔术了(伸开左手),有几枚?(1枚)猜猜老师右手有几枚?为什么?
生:有2枚,3可以分成1和2。
师再出示4枚奖章,拿在手中握起拳头,伸开右手,问:瞧,有几枚?(3枚)猜猜老师左手有几枚?为什么?
生:有1枚,3和1合成4。
师追问:如果我告诉你,我两只手上拿得同样多,你知道每只手上拿几枚吗?为什么?
生:是2枚,4可以分成2和2。
师出示5枚奖章:拿在两只手中,握起拳头,猜猜我左手和右手上可能各拿几枚?为什么?
生1:我猜左手拿1枚,右手拿4枚,因为1和4合成5。
生2:我猜左手拿2枚,右手拿3枚,因为2和3合成5。
……
师追问:我两只手中拿的奖章会同样多吗?为什么?
生:不会,5不能分成相同的两个数。
【课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突发的班班通“意外”给和谐顺畅的课堂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面临“意外”,不为其所困,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认知基础,及时调整思路,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组织教学,使课堂因“意外”而收获更多。
1.机智应对,在困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开放的课堂,教师应发挥好自身的调控技能和课堂驾驭能力,要善于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达成预期的目标。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当班班通故障导致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使用时,为弥补感性素材缺乏和练习容量不足的遗憾,我随堂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生动趣味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巩固拓展,强化应用。在教学“4的合成时”,借助手势,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几和几合成了4”,并通过师生对口令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掌握了4的合成。在课尾练习环节,将课上准备用来激励学生的“小奖章”变成了“教具”,安排“猜一猜”游戏练习,通过有层次的设计逐渐加深难度,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挑战,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知,发展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2.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感性认知
没有了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辅助,如何让一年级学生饶有趣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过程呢?有一句话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很显然,创造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其中,经历有效体验,才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于是,我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现有的教具资源——圆片和小棒,让他们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合一合,直观感知数的分与合的过程。在教学“4的分解”时,给学生创设了比较开放的操作氛围:请同学们拿出4个圆片在桌面上分成两堆,摆一摆,有几种情况都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发现,积极地汇报了“4分成1和3”与“4分成2和2”两种分法。当部分学生没能发现第三种分法时,我适时激励追问:再想一想,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学生们探究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很快又得出了第三种分法:4还可以分成3和1。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大家成就感满满。在教学“5的分解”时,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我决定由“扶”到“放”,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发现5的不同种分法。学习的挑战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很快,通过小组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就发现了5的所有分法,并在随后的展示交流环节,通过完整的语言描述:“把谁分,分成了几和几”,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述中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不断内化的过程。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得出4的几种分法后,我及时启发引思:比较“4分成1和3”与“4分成3和1”这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分成的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并且很自然地联想到:由数的一种分法,交换分成的两个数的位置,可以得到另一种不同的分法。为了让学生的认知更深入,在得出4的几种分法后,我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去发现有条理地记忆“4的分成”的方法,即:按顺序记,先记4分成1和几,再记4分成2和几、3和几,这样就可以很快记住4的几种分法了。在互动交流中,学生的认知不再停留在直观的表象,而是在抽象概括中不断深入,形成了理性的经验。在教学“5的分成”时,我有效启发:5可以分成几和几,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很快得到5的所有分法呢?这一次许多学生懂得了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来自主探究新知,很快就发现了5的所有分法,并且还知道按顺序去记忆5的所有分法,学生懂得了迁移类推,学以致用的能力显而易见。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真切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的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只有积极应对,机智处理,才能突破困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契机,引领学生经历一段别开生面的智慧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