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对比语言学基本理论为视点,在梳理以往研究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对比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意义。
关键词:蒙古语;日语;格助词比较;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0B-0049-02
对比语言学萌芽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原称为“对比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CA”。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B.沃尔夫率先提出“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之后,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逐步兴起,六十年代广为流行,至今方兴未艾。
对比语言学的任务是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同一语系的语言,也可以是不同语系的语言;重要的是,其对比不是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在研究方法上,对比语言学注重分析描述语言结构,对两种(或多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特点进行比较。具体而言,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修辞、语用层次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角度进行对比。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而“应用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将理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词典编纂等一些与所对比语言相关的语言活动中去”。
本文以对比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视点,在梳理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对比研究既往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对比分析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意义。
一、先行研究概略
蒙古语和日语的对比研究历史轨迹可追溯到上世纪初至中叶,即日本蒙古学研究的逐步兴起时期。当时,日本蒙古学研究的奠基者们将蒙日双语知识运用于词典编纂及文献翻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那珂通世、服部四郎、村上正二、小泽重男等诸多学者前后译注了《蒙古秘史》等蒙古文献,为日后从词法、语法、句法层面对比研究蒙古语和日语奠定了实践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随之出现的国内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热潮以及其后兴起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研究,为语言对比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国内外蒙古语和日语对比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比较研究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成果主要有:《关于日语教学中的日语和蒙古语助词的用法》《试论蒙古语名词变格附加成分和日本语格助词的异同点》《关于日本语—蒙古语机器翻译中的格助词对应关系》《蒙古语及日语的属格比较研究》《基于日语语法理论视角的蒙古语助词记述特征研究》《日本语和蒙古语主题标志的对比研究》《日语格助词に与蒙古语的对应关系》等等。
总体而言,以往研究主要面向蒙古语授课外语教学和蒙古语—日语信息处理实践,所分析讨论的个别问题为相关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二、对比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可行性
从语言的内部结构而言,任何语言均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并且每一种语言内部的任何一个分支系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对比时,必须充分认识要对比的对象语言的个性特点;同时,还要熟知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此为前提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简言之,对比内容必须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且它们之间有可比性,否则对比分析就无从谈起。
蒙古语和日语在语言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均以SOV结构为语序;名词格的附加方式相似;动词均有词干、词尾的形态变化等等。
格是用来表示名词和别的词的关系以及它在词组和句子中的功能的语法成分。蒙古语和日语的“格”均要通过在名词后边接加某种语法成分来表示。蒙古语语法研究中称其为名词格的“附加成分”,而日语则称之为“格助词”。
蒙古语有主格、定格(领格)、向位格、宾格、凭借格、从比格、和同格等七种格,格附加成分有11个。具体如表1所示:
日语有主格、宾格、补格、连体格(定格)等四种格,格助词共9个。具体为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蒙古语和日语在格的种类和附加成分的数量上存在差异。日语名词格的种类和格助词的数量少于蒙古语格的种类和格附加成分的数量,说明日语一个格助词对应蒙古语多个格附加成分。根据笔者的观察,它们之间常见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表3可知,蒙古语和日语格附加成分的对比分析不仅可行,同时研究描写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则对各类学校外语教学乃至翻译等语言实践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对比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教学意义
对比语言学理论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语言转移”说。语言转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母語知识学习第二语言的现象。当母语的模式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一致或相似时,就会发生语言的正向转移,而当母语的模式与目标语言的模式不尽相同时,借助母语模式学习目标语就会发生语言学习中的负向转移现象,负向转移又称之为“干扰”。人们可以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预测这种“干扰”,可以通过分析对比进行“正向转移”,来排除“干扰”,从而学习好第二语言。
据笔者调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有近10所高等院校设有以蒙古语为教学语言的日语专业(或日语班),蒙古语授课外语教学正在成为特色教学模式之一。除此之外,在内蒙古各高等院校公共外语课程中,日语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学习语种,每年有数千名学生以日语作为必修科目,且其绝大多数学员的母语为蒙古语。在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中,根据民族地区教育实践的特点,利用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对比研究成果指导学生,排除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负向转移”,充分发挥“正向转移”的作用,不仅符合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特点,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少数民族语言外语教材建设是外语教学领域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作者认为对比研究蒙古语和日语,准确描述二语之间的异同点,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乃至对蒙古文外语教材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对比语言学视角的蒙古语和日语语法范畴比较研究》(批号:16BYY182)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赛音乌其拉图。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李晶.关于日语教学中的日语和蒙古语助词的用法[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2001,(6).
[3]吴桂荣.试论蒙古语名词变格附加成分和日语格助词的异同点[J].中国蒙古学,2009,(6).
[4]高娃.蒙古语及日语的属格比较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2).
[5]苏乐吉玛.基于日语语法理论视角的蒙古语助词记述特征研究[D].日本兵库教育大学,2013.
[6]赛希雅拉图.日本语和蒙古语主题标志的对比研究[D].日本大阪府立大学,2014.
[7]孟根格日勒.日语格助词に与蒙古语的对应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5).
[8]清格尔泰.蒙古语语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