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良
摘 要: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就是一种寻觅,就是帮助学生寻觅到发展的可能方向和发展的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完成一次人生的重要摆渡。”《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新时期,我国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深度综合改革的基石。德,应贯穿在人生“摆渡”中,内嵌于教育的每一个生发过程。国英小学创生的“德泽”文化很好地诠释和实践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和人“发展的可能方向和发展的最大可能”,“德泽”伴着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学校文化;实践;反馈
一、文化寻根:挖掘学校的历史沉淀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社会政治价值和狭义需求的简单移植和翻版,而是从学校“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沃土上生长、发展起来的。
1.追溯校史,找寻文化基因
国英小学始建于1910年,最初是一所私塾和村级小学。她坐落于原常州市城北的“德泽乡”,德,甲骨文=(行,四通大道)+(直,不曲折,不犹豫),表示大道直行,喻意为看清道路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金文+“心”,更加突出心胸坦荡,因此德泽中的“德”是指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在不违背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发展社会;“泽”原是水聚集的地方,也表示恩泽、仁慈、润泽等意,教育是“泽”的过程,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古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佳句诠释仁爱和恩泽,由此,“德泽”二字因其字源本义和善行境界而具有厚重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国英小学选择“德泽”作为学校的价值观念体系,有其深厚的地域和文化基因。
2.遵循传统,挖掘德泽故事
国英小学原名塘桥小学,已故台胞朱元琮先生的老家就在塘桥,童年在本校读书,后虽身居宝岛台湾,但一直心系故乡,凭着对家乡和母校的挚爱,1997年,他捐资100多万元,用于塘桥小学异地新建。这是朱老对家乡的眷恋,对根的情谊。朱元琮老先生的父亲朱国英,曾参与创办塘桥小学并在该校教书。学校为了感恩台胞朱老先生,因此更名为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更有培育国家英才之意,“德泽”传统由来已久。
朱老先生恩泽乡学的义举传为美谈,国英小学在职钱恂老师也是“德泽”典范。钱老师于2012年创建常州市新北区“益点心程”爱心协会,顾名思义是一点爱心的旅程,曾资助贵州、四川等偏远地区少年儿童款项达100多万元。同时,在校内开展“萌娃成长营”活动,圆外来民工子弟的求学梦。“益点心程”爱心志愿者已经发展到300多人,他们希望在旅途中播洒下一颗颗爱的金色种子,给需要的人们带去一份梦想和希望。
3.立德樹人,切合国家意志
培养什么样的人?“立德树人”作出了最诚恳的回答。立人先立德,早在先秦时期,鲁大夫叔孙豹在“三不朽”学说中就曾提出过“大上为立德”的著名论断,齐上卿管仲“礼义廉耻”、“百年树人”的经典言说则进一步拓展了“立德”的内涵,促使人们自觉地将之与“树人”思想相结合起来。自汉以来,以强调仁德著称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础,以德育人的价值观受到了广泛的推崇。新中国成立后,“德智体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一贯的继承和弘扬。我国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正是在追溯国英历史、研究“德泽”字源、寻找学校故事、践行国家意志、剖析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国英小学“德泽”文化孕育而生,即教育要遵循自然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回归本真,用“徳泽生命、绿色发展”的理念润泽身边的人和物,追求自然、自由、自在的教育新生态。
二、文化实践:构建显性的实施载体
国英小学“德泽”文化的孕育,不仅外在于形,更要内在于行。学校从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到环境资源建设,围绕“德泽”意蕴,开展精细的顶层设计,嵌入细化的实施策略。
1.特色引领,打造“德泽”课程
在南师大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本校教师系统学习《课程论》、《特色课程开发的七项核心技术》等专著,明确了“德泽”课程要有利于实现学校“德泽生命”培养目标的原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发展的原则,要有利于学校课程持续优化的原则,提出了以培养“会学习、有担当、爱生活”的国英学子为课程目标,建构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相互融合,“语文与人文、科学与技术、实践与公益、艺体与审美”的“四大板块三类课程”的课程结构。
国英小学的德泽课程体系以“公益课程”为引领,积极打造课程特色。公益课程最初由钱恂老师创立的“益点心程”爱心协会举办,是每天放学后或节假日针对无人看护的外来务工子女开展的关爱活动,以“萌娃快乐成长营”呈现,每天下午3:40-5:30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心理辅导、书画艺术、手工编织、民俗手工等一系列趣味课程,学校提供场所,师资由学校教师和社会志愿者担任。贯穿小学六年学习生活的《爱心益点行》公益课程教材即将面世。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逐步推出了《绿荫明境》、《我爱文明礼》、《墨香》(软笔书法)、《墨趣》(儿童国画)、《羽球飞扬》等精品课程。
2.多维互动,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德泽课程中所蕴含的德泽理念最终也要通过教学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国英小学在进行德泽课程建设的同时也进行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形成了从目标预设到目标达成的“导学、互动、生成、延伸、内化”的五个基本教学流程,初步制定了“多维互动”的常规细则。
同时,学校进行了作业样态的变革,从一开始的双休日学生作业变革的尝试,发展到主题课程实施下作业的变革、互联网思维下作业的变革和寒暑假学生作业变革的尝试。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单元作业的整理,可以用PPT呈现双休日、小长假的体验性作业成果,可以通过电子小报来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可以用配音软件完成英语口语练习……在变革作业形式的尝试下,学生对作业逐渐有了向往,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endprint
3.教研转向,优化职业状态
教师的职业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从关注“教”的研究到关注学生“如何学”的研究。集体备课时以单元单位设计学生系列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时,教师们把观课评课的视角聚焦于全体学生有没有深度融入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设计的活动学生是否接受是否适应,生生互动交往是否有效,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得到具体的提升,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与研究来反思和调整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这一转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直接优化了教师的职业状态。
在教师的职业状态中,渗透德泽治理文化,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治理即服务的理念,倡导以人文关怀唤醒情感和尊严。尊重每一位教师的需求,肯定每一位教师的成绩,实行权责统一,在分工上分,在目标上合,从而形成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师资队伍。
4. 资源重组,暖化德泽环境
国英小学围绕“德泽”文化主题,在原有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资源上进行积极重组,不搞“大拆大翻”,重点放在“软环境”重组上。对校内资源,通过充分挖掘教师的特长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和社团,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聘请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社团课程活动的指导,颁发小小指导教师聘书;为学校所有教室安装一体机,配备录播教室,开发和使用学科软件,从而为德泽课堂教学提供技术平台;通过改造阳台上的绿植、开放书吧、创设教师粉笔字展示栏等改造校园环境。对校外资源,依托家庭资源,了解学生家庭成员有哪些爱好和特长,将其聘为校外辅导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與家长的关系;通过聘请校外专家指导学校德泽理念的实践活动,提高德泽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公众号等各项平台,接纳社会各界对学校指导和监督,暖化了育人环境。
三、文化反馈:彰显德泽的万物光辉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国英小学“德泽”文化体系的构建,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国英小学“德泽”文化的光辉,正润泽着一方沃土。
1.春华秋实,浸润德泽光辉
国英小学3年多的文化历练,“德泽生命绿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爱生活、有担当、会学习”的办学目标在变成现实。学校先后开发了省级课题《德泽理念观照下的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和《小学低年级立体式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承办了江苏省“蓝天杯”小学语文课堂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和常州市机器人比赛活动,承担了全国首创的常州市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实验任务。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校园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健康学校等几十项荣誉。学校区、市级骨干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比例达38%。学生在书画、科技、体育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超过千人次。
2.价值追求,彰显德泽特质
国英小学“德泽”文化的价值追求,学校的“综合个性”或“文化特质”体现在学校“爱心益点行”这一独特课程上。学校所开发的以“感恩家人、关爱集体、服务社区、珍爱环境、国际理解”为主题的公益课程,从入学到毕业,系统学习,活动参与,知行合一。课程强调公益知识学习与公益实践活动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这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完全一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