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娇
摘 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怎么构建“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话题。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青年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途径探析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基本准入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是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关键。但是,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薄弱,诸如“企业实践的目标任务不明确,个性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企业与院校联动不够、管理和考核不力,教师企业实践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回馈教学”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企业方面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关键是企业。企业是否参与,企业参与的力度和深度直接左右着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而企业具有逐利性,经调查当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获得国家的财政补贴;二是获得廉价劳动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是传播企业文化,扩大企业知名度;四是加强与院校联系,推销企业相关产品和设备;五是利用学校理论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等。因此明确企业的利益诉求所在,如何满足企业的上述诉求成为吸引企业接纳教师实践关键。现实情况是企业的利益诉求难以有效从职业教育中得到回报。
(二)学校方面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是丰富企业经历、强化职业技能、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但是,专任教师教学工作繁重,难以在正常教学周期下企业实践,另外,虽然大部分教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到企业实践的,但对如何为企业服务认识不够,为企业服务能力较弱,因此无法达到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再者,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停留在表层,企业为教师安排的锻炼岗位无关紧要或与教师的专业不对口,不能为下企业锻炼的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有价值的实践岗位。总之,青年教师缺乏实践动力和条件,育人基础保障制度也有所缺失。
(三)政府方面
目前,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政策主体单一,政策效力有限。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二、推动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基本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实践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可以克服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学科化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促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双师化”,进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参与企业生产第一线学习和实践,既能体验企业文化,又能拓展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是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助推高職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一)强化政府统筹,构建职业院校教师进企业实践桥梁
职业院校教师进企业实践需要政府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实施方案,推动校企合作,划拨专项经费,通过政府的科学指导,积极鼓励学校、行业、企业、园区多方共建实训基地,科学决策,促进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构建桥梁。
(二)建立多元企业锻炼,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方式,在人员交流、技术合作、产品研发等利益双赢点上寻求对接,形成机制灵活、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青年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应提前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了解相应岗位的职责以及实际操作规范要求,主动融入企业一线生产,由企业导师“传帮带”,带领学习生产设备和流程,促使青年教师认识到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操作中的相异之处,并做出相应的改善,从而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
(三)建立教学团队激励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改变对教师教学加科研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加大对教师企业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逐步实现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核心的比重地位,促进青年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授业解惑,更能成为企业一线生产中的巧匠好手。同时,建立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奖励与约束机制,不断完善组织、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的企业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大力推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健全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改变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健全完善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体系,创新教师的培养模式,对提高实践活动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院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娴熟的企业专家来指导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对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考核,应设立专业技能过关考核。对于青年教师在企业中的实践效果,也应该建立导师、企业、学院、同行专家多个层次考核机制,设立专业技能过关考核,确保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基本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考核不合格的,适当延长培养期或实习期,确保青年教师能胜任教学工作,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endprint
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教师进企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能更好地实现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下企业锻炼评价工作的参照标准和评价对象的判别标准,其建立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评价结论的有效性。
(一)准备合理性
下企业实践前,教研室、院部、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负责人应对教师提交的申请书和审批表进行审核,评价其实践是否主动、是否有计划、工作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与专业相匹配、可操作性是否强,进程安排是否合理等。对实践单位,评价其是否在本区域相关专业领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评价后及时与教师本人沟通,并最终确定合理有效的目标、任务及应取得的成果。
(二)过程规范性
学校和院部成立下企业督查评价领导小组,对教师的实践过程进行服务、指导和监督,采用访谈填表式,由教师本人、企业导师、督查人员将对评价内容逐项评分。评价其是否按时到岗、工作有何进展、出勤情况如何、进展是否顺利、学习是否主动积极、岗位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熟悉了解岗位管理制度、周工作内容是否安排合理、工作日志记录是否详尽、在实践过程中有无遇到困难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三)成果丰厚性
下企业实践期满教师本人应及时上交工作日志本及实践考核表,撰写调研和实践总结报告,准备专题汇报,并进行自我评价。院部督查小组成员应根据教师上交材料评价其总结及汇报是否详细合理,并对教师进行跟踪考核,评价其下企业后一年来的教学成果是否丰厚,如是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或修订、对专业岗位能力定位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贡献、是否发表了下企业实践的相关论文,是否申报了相关课题,是否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学生满意度及指导效果如何、是否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课堂能否融入实践企业案例,教学效果有无明显提高等。
评价指标包含对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和能力进行考评,还包括对实践后在教学、实训、科研等方面的考评。学校可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教师个体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业绩权重,确定教师企业实践的等级考核目标。将实践评价标准分为一、二级指标,采用优、良、合格与不合格四级评分法进行。
五、结语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话题。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文平.“双师型 ”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J].专业技术教育 ,2014(19).
[2]吴仁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企业)实践的 质量标准与评价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2
[3]郑丽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的做法及对我國的启[J]海外纵览,2014.1
[4]季宁东.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