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莉+聂蕾+薛小琴
记者:横山现在已经是一个区域农村地区发展校本研修的典型,校本研修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其中区教研室功不可没。目前的局面是如何一步步打开的呢?
崔春:2005年,我开始主持横山区教研室工作,当时的想法就是既然到了这个岗位,就要干这个岗位该干的事情,所谓的“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吧。一是2008年,我想办法筹措到资金120多万,维修改造办公场所,添置办公设备,于当年年底将区教研室创建为“榆林市标准化教研室”。二是为了给群众性教育科研搭建平台,我通过多方协调、组织、筹备,于2008年10月成立了榆林市首个县区级教育学会——横山区教育学会。三是鉴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感到加强教研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很有必要,因此筹措资金、选调网站管理人员,于2009年开通了横山教研网。后来,我们将这些工作提炼成“三个率先”。
我主持工作后,针对教研室内部管理和全区教科研工作管理,修订完善了《横山区中小学双常规管理要求》《横山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横山区中小学校教研组工作条例》等20多项常规要求,使全区的教科研工作走上正轨。另外,我们还不定时派教研员上西安、到北京、下江浙参观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我给我们的教研员讲:我们教研室是业务部门,要有“硬功夫”,我们到学校去要能够给学校的领导、教师切合实际的帮助、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改进教学,帮助教师成长。如今,我们的教研员很受学校和教师们的欢迎,与我们教研员自身的素质、服务、指导水平是有极大关系的。我们教研室的工作,我们横山的校本研修工作能得到各级领导和一线教师们的认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归纳一下,也就来自于这十二个字:“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我个人觉得,首先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成全人,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所在。第二是求真务实,就是尊重客观实际,实实在在搞工作,不耍“花架子”,不迎合,不搞表面应付,不搞形式主义。第三是改革创新,有发展就会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去想办法解决。想办法解决了就是改革,就可能有创新。面对问题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就不是改革创新。
记者:目前,横山校本研修已经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模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雪峰在视察了你们的工作后就评价道:“认识高,思路清,工作实,已走在全省的前列。”您认为你们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崔春:我非常感激杨院长!我的理解是,杨院长的话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有着鞭策和殷切的期望。肯定也是一份重托啊!我区从2011年启动校本研修工作,走的路子就是调查研究、实践探索,说白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大致的思路就是“分层研修、梯次推进、特色提升、个性发展”。
一是考虑到校情的不同和教师之间的差异,确定分层研修的基本策略。“分层研修”就是尊重教师之间的差异,就是将教师的研修建立在个性化和自我内需的基础上。
二是梯次推进。“梯次推进”怎么理解呢?我先从区级推动校本研修工作这个层面来说。从纵向来讲,我们是按照先实验后推广,先规范后提高的发展层次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比如我们一开始的目标是校本研修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2014年开始提出了校本研修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这就上了一个台阶,就是“梯次推进”;从横向来说,就是由点到面,我们的第一期校本研修实验是16人参加,到第二期的205人,到第三期的全区教师全员研修,也是一个“梯次推进”的过程。其次,从教师的研修来说,也存在一个“梯次”的问题,就是教师业务水平的“螺旋式”提升。教师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研修任务后,及时引入新的内容,进入新的研修层次,开拓空间,追求更高目标,就是“梯次”。总的来说,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目标是希望教师由平庸走向卓越,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提高职业幸福感。
三是特色提升。怎样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是我们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提升呢?我们的考虑是要基于学校实际,要基于校情。“校本校本”嘛,离开“校本”的研修就不叫“校本研修”了。学校中的问题需要学校中的人来解决,不同的学校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解决的方式也是有区别的。所谓的“特色提升”,就是依据学校的实际确定研修的内容和形式,来解决学校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最终取得研修的实效性;反过来说,没有基于学校实际的研修就不是特色研修,研修的成效和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基于学校实际开展校本研修的典型有很多,如横山三小的“五步磨课”研修活动、横山九小的“读课标研教材”研修活动等。
四是个性发展。“主题研修”是我们为了实现教师研修个性化发展而进行的探索。教师自身的欠缺在什么地方、教师在教学中的欠缺在什么地方,教师自己是清楚的。一般情况下,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围绕自己的欠缺或自己教学中的欠缺进行系统学习、探索、历练,就是“主题研修”。这个主题是教师自己选定的,就尊重了教师的选择权,也为教师主动研修和研修质量提供了保障。再高一点层次的教师,我们就要求、引导他做课题研究。这就不但有学习、充实、提高自我的意味,而且有着探索、研究的味道了。主题研修我们引导教师们“查找不足补短板”,也引导教师们“依据个性展特长”,这就回到教師研修个性化的问题上来了。
总的来说,分层研修、梯次推进、特色提升、个性发展,是相互联系的,里面有我们校本研修发展历程的成分,也有我们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策略的成分,主要的还是“尊重实际、尊重客观,以校为本、以人为本”,根本目的还是通过校本研修这个抓手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学术型”“研究型”转变。
记者:您提到横山的校本研修工作已步入“深水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您认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崔春:我们的校本研修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不可否认,但是校本研修的实效性不强、教师的被动研修、研修的功利化、形式化、肤浅化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过去形成的一些研修模式、管理手段,在当初来说很管用、很有效,也是见到了成效的,但是随着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发展,这些研修模式和管理手段已远远不能保障校本研修工作的健康发展了,甚至直接阻碍着校本研修的发展,这就是“深水区”。endprint
有一个场景我清楚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所学校给教师们作培训。发现有一位教师听得可认真了,一直不停地写写记记。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就拿过这位教师的笔记来看。结果一看就傻眼了,原来这位教师是一边听报告一边在抄听课笔记,以便应付年底的校本研修考核。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促使我开始反思:这样的教师肯定不是个例,难道我们的校本研修已经开始沦为了这样的应付式的、强制式的材料堆砌行为?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校本研修真正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真正享受到校本研修带来的成长乐趣呢?我们下一步校本研修工作的新思路也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记者:那未来横山校本研修改革新思路的着力点在哪儿?
崔春:总的思路还是保障校本研修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让校本研修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校本研修就是基于教师实际所需的学习、研讨、交流、探索活动,本质就是“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成全自己,也才能成就学生。
校本研修以后怎么发展呢?根据我们区的实际,是这样规划的:首先,要夯实学校责任,要把校本研修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二是强化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估学校是如何开展校本研修的、校本研修的成效如何。三是整合研修内容。我深感现在的教师非常繁忙、非常辛苦,学校要开展这样那样的活动,还要应付上级各种各样的检查。因此要整合研修内容,引导学校和教师们把工作与研修融为一体,在“工作中研修,在研修中工作”,最终实现教师自我专业水平的提升,并把工作干得更好一点。四是引导学校和教师回归研修本真。“研修本真”是什么?就是“学习”。一所学校,教师们都为了教好学而不断地读书、学习,同事之间相互探讨、虚心请教本校和校外的专家,大家“谈工作、谈学习”,都有开放的心态,都能互帮互助、相互支持,不断提高自己,也成就别人,有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就回到了“研修本真”。这样的学校,不就是“学习型”学校吗?学校日常的学习、研究生活不是就形成了吗?教师们都读书,都学习,就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教师们都读书、都学习,有了较深的积淀,有了较好的修养,不仅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还能作报告、出专著,为学校的发展竭尽所能,学校不就有内涵了吗?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性化研修,那什么是“个性化研修”?在这方面你们又有什么具体举措?
崔春:我觉得个性化就是尊重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教学中我们讲“因材施教”,校本研修也要重视这一点,就是在校本研修大框架的引領下,让教师选择自己所要研修的内容、研修的方式,让教师根据工作实际做他自己喜欢做的“学问”。无论分层研修,还是主题研修,根本的切入点还是教师研修的个性化问题,也就是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给教师们提供“适合他自己的研修方式”,如“主题研修”“分层研修”都是从这个方面去考虑的,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举措吧。我们以后的校本研修工作从大的方向来说还是从这个方面去规划的。当然,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如我们在评价制度方面,要避免“一刀切”,要“分层定标”“分级考核”,这都是引领教师校本研修个性化发展的具体举措。
记者:觉得您是一位对事业很有敬畏、很执著的人,您还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崔春:谢谢您的夸奖!其实没有那么高的高度。横山区的校本研修工作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局面,主要还是得益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以及区教育局的坚强领导,还有我们教研室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和一线学校校长、教师们的理解、支持。还有我们室原来的杨森副主任,他为我区的校本研修工作曾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个人是其中的一分子,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工作是大家做的,成绩是各方面支持和齐心协力的结果。我感谢他们!也谢谢你们的采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