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滚翻类”教学中如何利用高频练习增密度提强度

2018-01-09 07:20蒋卫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练同伴密度

在“滚翻类”教学中如何利用高频练习增密度提强度

主持团队: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刘永利工作室

主持人:刘永利

成员:邵子洺 蒋 卫 刘慧芳 刘 钰 杨 艳 孟 磊

特邀嘉宾:刘 晋

研讨话题:大密度适宜强度体育课的实施策略

研讨网址:

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23&extra=page=1

一、围绕核心要素,高频学练

运动技术的学练要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围绕技术的核心要素进行。如果不能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围绕运动技术的核心要素展开学练,即使看起来热闹无比的课堂,也只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帮助不大。以小学“滚翻类动作”为例,其核心要素为“滚动圆滑”。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学可按照“滚起来—翻得过—滚得圆—滚得直—滚得快—连续滚”6个关键词依次展开(可依据学情变化适当调整)。通常,针对较为复杂的动作技术,教师一般在1学年中最少安排8次课。每次课按8min~10min的专门性练习算,该年级的核心技术至少有64min~80min分钟的学练时间。以学生1min完成2次滚翻计算,1学年练习此动作的次数能达到128次。依此推算,整个小学阶段的“滚翻动作”就有384min~480min递进式的学练时间,至少768次的练习次数。如此高频次的练习,学生想不掌握动作都难。假若每项技术都能围绕核心要素,进行高频学练,学生一定能学好各项技术,掌握多项技能。

二、采用多种练习方式,高频巧练

单一的学练方式容易让学生厌烦,影响学练效果。教师如能采用高频+巧练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练,就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动作。以滚翻动作“滚得直”的学练为例:练习1:在不同标记的体操垫上自主练习5min,旨在通过学生自悟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撑手、蹬腿、团身,如何借助标记做参照帮助自己完成直线滚翻;练习2:与固定同伴互纠互学5min。旨在运用教师教授的方法和自己掌握的方法,规范自己与同伴的动作;练习3:交换同伴互测互评3min,通过这一练习方式让每名学生都能清楚评价标准,并能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练习4:不同坡度或不同限制环境的直线前、后翻滚5min~7min。通过这一体验,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并以此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以每分钟完成2次滚翻算,在近20分钟的时间内,学生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40次滚翻,而期间,活动场景的变化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刺激与体验,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合作伙伴的变化,让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动作指导,还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帮助同伴提升动作;身份角色(考官与考生)的转换,让学生更明确动作标准,知道如何在测试中展示自我。这种立足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现状,巧妙地将自悟—互助—互评—挑战共进串联在一起的方式,定能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直线滚翻”的动作感觉,从而掌握好直线滚翻的动作。但在教学中要想在每节课做到“高频巧练”还需要注意几个细节:尽可能保证学生人手1件器械,让学生同时开始活动;尽可能少集中讲解与纠错,保证学生练习的连续性与频次,教师可以多穿插在学生练习当中进行分散讲解与帮扶;建立“令行禁止”的规则,保证学生能听清要求,快速行动;鼓励学生乐于跟任何1名同伴合作,学会包容与欣赏他人,乐于助人助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些细节既是“高频巧练”体育课堂的基本保证,也是大密度适宜强度体育课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综合 运用,高效呈现

动作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技术的综合运用效果是检验体育课堂是否高效的主要手段。如,在“滚翻类”动作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大密度课堂模拟“高处”跳下接滚翻、“快速倒退”接滚翻、“极速滚翻穿越”、紧急避险情境下的滚翻等活动,让学生综合体验。一方面通过场景活动或竞赛,告诉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可通过这些方式保护自己,体现动作技术学练的现实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场景练习中,让学生观察自己与同伴熟练运用动作的能力,鼓励学生尽力做到最好,展示学生的学练成效。

总之,运动技术掌握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大密度适宜强度的体育课堂是动作技术学练与提高的基本保障。只要体育教师能够勤于思考,不断探索与实践,就能保证体育课堂的实效,促进课堂的高效,学生一定能很快学会、掌握动作,并迅速提升运动技术水平,成为真正爱运动、会运动的学生。

——蒋卫(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518081)整理

猜你喜欢
学练同伴密度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的课程创生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寻找失散的同伴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