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提升研究能力 反思探索体育真义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有感

2018-01-09 07:20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课技能运动

于素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聆听提升研究能力 反思探索体育真义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有感

于素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于2017年9月1-3日已成功举办。或许科报会的很多方面的事务性工作逐渐被淡忘,但科报会中的大中小学教师不失时机地学习,会场上下的学术交流场景依然印象深刻,启示颇丰。参与本届科报会,不仅通过聆听和观摩学习能够提升研究的能力,而且还通过反思引发了对体育真义的重新审视。

一、聆听中提升研究之能力

在以“健康中国·学校体育的使命与发展”为主题的科报会上,我们不仅聆听了获奖者对其研究成果的陈述,学习其丰富的研究内容和经验,更能聆听到开幕式上作主题报告的领导、专家对研究方向的引领。同时,通过聆听观众们的提问与辩论,还能拓展新的研究思路。

1.聆听专家引领,把握研究方向

科报会的开幕式上聆听了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组委会主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的讲话,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王从春作为特邀嘉宾先后也发表了主题报告。还聆听了分会场主持报告会专家们的精彩点评,让与会者聆听后都深刻感悟,从行政领导对学校体育所包含的三大主业的重新界定和诠释,到学术专家研究方法、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带来的诸多启示中,感悟到领导、专家在体育学术研究中的引领作用。王登峰司长强调要将体育课、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作为学校体育的主业,而且要求做好体育课教学、做好学生的课余训练、做好学生的竞技比赛。为我们以后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指明了方向,更为体育科学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确立研究课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如,该如何做好体育课教学?研究者就可以围绕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缺失的体育课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对学生体育竞赛的新体制机制进行探讨等。因为,没有体育课的监测评价标准,就很难判断体育课是否上好了,如果没有学生体育竞赛的新体制机制,就很有可能再次将学校体育过度竞技化。

2.聆听作者陈述,积累研究经验

从本届科报会上聆听一等奖获得者汇报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蕴含的新观点、新思想,再到二等奖作者展示的规格统一、版式新颖的墙报交流呈现的丰富的研究内容,各个阶段和形式都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学习。几乎所有与会者都能满载而归。从研究内容上,有的作者研究了体育学业成绩评价系统,既有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标准的研制,又有学段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标准的建立。更在陈述中让听众明确了研究的背景、思路和行动研究方法。有的研究者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借助Polar表等可穿戴设备监测体育课上学生的心率变化、有效练习时间等指标,反映体育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在确定有效练习时间的方法上存在不足,如某研究将体育课上心率上升时作为运动开始的节点,将心率下降时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志。显然,这样判断不够科学,也不够准确。因为,尽管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率有可能会下降,但是,并不代表着运动停止,运动强度减小如放慢奔跑速度,心率也会慢慢下降。另外,作者将心率上升定为运动开始,这种确定方法也有失精准,主要是因为,运动停止下来的即刻心率不会马上下降,反而会有继续有上升的趋势,然后再逐渐降低。从研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不难发现,为进一步深化对课堂上有效练习时间确定方法的研究,以上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的后续研究选题方向。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从发现并分析他人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研究经验积累的过程。

3.聆听观众提问,提高问题意识

几乎每届科报会都有观众在科报会现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一针见血,有的问题占居高位,还有的问题十分具体。当然,不免也会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或抓不住关键。从问题提出的方式上,有的很讲究技巧,有的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以探讨的语气将问题提出,有的几乎是持否定的态度挑剔研究中的问题。从问题提出的数量上,有的鼓足勇气小心谨慎地提出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的把听到、想到的2~3个问题一股脑地全提了出来。当与会人员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提问后,对问题意识的提升是1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可以学到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更能从提出的问题中找到自己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总之,提问要尽可能地聚焦,直截了当地提问比绕着弯地提问效果要好得多。问题陈述要尽可能得精准,提出的问题最好不要让回答者模棱两可难以回答。当时间有限困惑较多时,提问的问题要尽可能地挑选最重要的或最想了解的,尽量能够将机会让给其他与会人员提问。当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不仅要记录题干和回答的内容,更要记下当时自己可能想到的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更有效。总之,科报会上的提问环节不容忽视,因为那是提高问题意识的好机会。

4.聆听众人辩论,拓展研究思路

毛泽东同志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多指艺术,而百家争鸣多指学术。科报会上,争鸣之激烈,问题之尖锐,辩论之多元,是拓展研究思路之良机。在科报会现场,出现了多元化的、可喜的辩论场面。从对象上,有作者与听众的辩论,有听众与听众的交流,还有专家与作者的对话,以及作者“亲友团”与观众的思想碰撞。从内容上,有的是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有的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引发了争论,还有的是研究的核心观点出现了分歧,更有甚者是研究从一开始的设计就被人追问。如,有作者研究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评价指标确定的过程、方法与结果却引发了听众的强烈质疑。从学段上,由于本届科报会是大中小学教师同台交流,不仅听众群体中有着较多研究经历和经验的多数大学教师参与积极辩论,还有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也毫不示弱,从实践的角度并依据自己的丰富教学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互相了解了对方所侧重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还在辩论中体现了大中小学教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真可谓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时机。这样的辩论不仅参与辩论者会在研究思路上有助于更好地拓展,而且,也能给听众未来的研究思路带来诸多启发。尤其是通过这种辩论,找到过去研究选题范围的局限和研究方法的缺乏。

二、反思中探索体育之真义

在参与学习与聆听后,不由得引起了对体育真义的反思。体育是什么,体育做什么,无论是从sport的立场上谈竞技体育,还是从physical education的视野下谈学校体育,认真聆听后会发现,与会人员的角度更多集中在体育的真正功能价值及其作用的发挥,体育真正的目的意义能否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实现上。

1.选题多元,聚焦研究之原点

围绕体育这一核心概念,有的研究者在谈古论今,如,《论学堂乐歌与近代学校体育教育》;有的在挖掘功能,如,《“大数据”时代高校体育职能演替与协同》;有的探讨本质,如,《身体哲学视阈下现代体育教学的具身认知》;有的基于国际化视野,如,《国际化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有的在论述教法,如,《绳梯训练法在中考体育项目中的实践研究》;有的在把经验学术化,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业成绩精准评价实践研究》;有的探讨慕课,如,《中学体育慕课教学swot量化分析及应用模式研究》;有的研究机制,如,《困境中的自我鞭策:江苏高校公共体育课随机督查机制的建构与实践研究》;有的谈安全问题,如,《法律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安全规范的构建》;有的制锻炼标准,如,《北京市中学生渐进性有氧耐力跑评价标准的研制》;有的创学校特色,如,《中小学校体育特色“一校一品”建设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有的建网络平台,如,《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效应研究》;有的瞄准德育,如,《“立德树人”视域下的TPSR责任模式对体育教学的启示研究》;有的讲学科素养,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性认识与实践路径》等。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可谓广泛,内容可谓丰富。但当重新回到原点,反思体育这一特殊的学科教育究竟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它的最本真的意义何在?这是参与本届科报会后最想探讨的问题,也是引发思考最多的问题。本届科报会作者的选题尽管角度不一,层次有别,远近不同,但大家实际上都在围绕体育的本质属性展开多角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观点不同,聚焦体育之功能

体育的真义究竟是什么?过去,最突出的2种观点是体质论和技能论。体质论者认为增强体质便是体育的真义。基于此,无数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集中探讨体育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方面的功能价值。所以,就出现了研究者们对体质与体育的关系问题的论述,实践者从训练方法的角度探讨体育增强体质的策略。有的甚至一味地追求大密度,几乎将体育课上成了体能训练课。然而,体育促进体质的增强是有条件的,不等于参与体育就一定能增强体质,而且,体育增强体质的保障条件有的还是很难达到的。如,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逐渐下降,尽管阳光体育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受到重视,且有些地区和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遏制体质下降趋势,但仍见效甚微。究其根源,学生的睡眠不足是影响学生健康的第一因素,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的睡眠,再合理的体育锻炼都难以奏效。如,某项权威调查显示,全国八年级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每天睡眠9个小时的比例仅有4%左右,四年级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每天睡眠10个小时的比例仅有40%左右。睡眠不足,何谈体育增强体质。

技能论者认为掌握运动技能便是体育的真义。所以出现了强化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和理论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课上强化运动技能教学并没有错,但是,假如体育课上仅仅围绕运动技能教学,而忽视对“立德树人”这一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忽视了体能素质的锻炼和正确方法的引导,运动技能的强化效果就不会十分理想,因为,几乎所有运动技能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保障的,如,有的技能掌握是需要力量素质作为基础的,有的技能是需要柔韧素质这一保障条件的,还有的技能是需要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的等。而且,忽略德育,体育的教育功能未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也就难以真正实现育人目的。国家曾提出学生初中毕业要达到“体育艺术2+1”的目标要求,但,并不是仅仅强调技能学习和掌握,而是在大教育体系下,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要求掌握2项运动技能。因此,在体育课上强化运动技能教学也不是唯一目的,更不能走向极端。教育是指向全面发展的,体育的教育内容和目标也不能仅局限在技能掌握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最核心问题逐步聚焦,体质论和技能论所倡导的观点需要有所拓展,那么,体育真义的讨论就仍需继续。

3.体育真义,聚焦素养之培育

借科报会之机,结合原有对体育真义的探索和提出的理论观点,笔者深刻感悟到,体育的真义远非只是增强体质和掌握运动技能,而是需要站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培育的角度,重新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也就是说,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体育真义的理解也应与时俱进,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在世界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研究并回答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体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假如站在大教育角度谈体育,而不仅仅是身体教育的角度谈体育的话,体育赋予人们的价值和意义就更为丰富和具体。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守规则、善合作、有担当、讲正义的体育精神,不亚于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意义。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运动能力、掌握专项运动技能、达到运动鉴赏水平的运动实践能力,比单纯掌握运动技能更富有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实操健康行为等的健康促进能力的培育也是体育学科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健康教育就日趋重要。以上这些方面,用体育与健康素养的培育可能更为适宜。学生具有了体育与健康必备的素养,方能有体质增强之实效。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精神,掌握必备的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能力,增强体质才有了可能。缺少体育精神,不具有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能力,何谈增强体质。因此,体育作为学科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体育精神的塑造,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能力的培育是最不容忽视的,并能够用于更好地诠释体育真义。假如我们进一步聚焦,它应该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用“体育与健康素养”或“体育与健康素养培育论”来表达。这也是站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站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讨论体育是什么、为什么的必要性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体育课技能运动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