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ARK理念优化游戏教学的案例分析

2018-01-09 07:24孙建顺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213138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传球运球投篮

孙建顺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213138)

基于SPARK理念优化游戏教学的案例分析

孙建顺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213138)

美国SPARK课程 (全称叫The 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是一项将游戏、休闲娱乐活动和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体育课程。借鉴美国SPARK课程理念,可以优化体育游戏的教学与组织。

一、 借鉴“明确边界”策略,注重培育安全素养

案例:在耐久跑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护树伐树”的动态游戏。即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四个小组,将标志筒当成“小树”,分别指定了各组“护树”(将推倒的标志筒扶正)和“伐树”(将直立的标志筒推倒)的对象与区域,规定每次只能护树或者伐树一次,在单位时间内,护树多者获胜。游戏开始前,教师既对游戏规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又对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强调,还安排了部分学生进行了“模拟比赛”。但在游戏正式开始后,学生们似乎忘记了刚才教师强调的安全事项,拼着命儿跑着、乐着,时不时地发生着撞擦,还有学生为了躲避迎面相撞,却又撞上了其他学生,虽然没有发生大事故,但险相环生,着实让人“捏了把汗”。

剖析:安全无小事,时时要当心。有些教师认为,安全事项对学生强调了,学生就会遵守,安全有就保障了。虽然教师将游戏的安全注意事项告诉了学生,还将学生分组,为各组学生指定了游戏区域和跑动路线,却不知学生年龄小,且在高度兴奋与运动当中,很难灵活处理各类应急瞬间。安全仅凭游戏前几句提醒或强求,是远远不够的。安全素养需要从小培养,需要利用平时的游戏逐步养成。

对策:“明确的边界”,是美国SPARK课程遵循的基本教学策略之一,其目的是规定学生体育活动的区域,通常做法是借助于标志桶划分全班学生或者各小组的活动范围,这样就降低了组间学生之间的干扰,有效预防碰撞事故的发生。经典游戏是“开飞机”,即组织一年级学生展开双臂充当“机翼”,全班呈散点状,由慢到快进行跑动与“飞翔”,要求学生之间不碰撞,人与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发生碰撞不分责任对错,涉事双方“罚停游戏”数秒时间。“明确的边界”和“保持安全间距”,是SPARK游戏倡导的基本规则之一,也是所有游戏的基础与起点。

基于此,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游戏安全的素养,利用平时游戏时刻,把“活动边界意识”“安全间距”“发生碰撞都是错”等元素内化,对于游戏中发现的违规现象,忽视安全的小举动,抓住典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危险举动背后的隐患,真正养成安全意识。“护树伐树”是基于SPARK理念典型游戏的一次改编,作为体育教师在借鉴SPARK游戏时,既要借鉴学习国外游戏的形式,更要准确把握游戏实质,切不可被游戏热闹的外衣所迷惑,丢掉游戏的本真。

二、借鉴“逐渐加码”策略,游戏组织层层递进

案例:在一次篮球传接球借班教学中,教师在拓展环节设计了升级版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即4人为一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人围着半径为8m的圆面对面站立,两人一组面对面进行传球,另2人充当“老鹰”,通过跑动、拦截、争抢传球过程中的篮球。如被“老鹰”成功拦截篮球,说明游戏成功,互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游戏前,教师借助游戏图解,详细讲解了游戏规则与要求,但学生在游戏开始很长时间内,不能领悟游戏的要义,传球学生之间缺乏默切,抢断球学生间缺乏合作,只能依葫芦画瓢进行着游戏,教师不得不逐个飞速跑进各小组,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方法与要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更有胆大的学生直接向教师抗议,“这个游戏不好玩”,要求教师替换游戏。

剖析:从设计的角度看,这个游戏设计非常新颖。拓展环节基于传球运用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游戏与该课技能目标契合度高,场地要求低,但对传球、抢断球同伴之间的协作能力要求高,且对抗程度强,安全系数高。唯一不足的是游戏规则复杂,尤其是在借班上课,或者课前没有熟悉游戏规则的情况下使用,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游戏。难怪学生不得法,抗议游戏不好玩。

对策:“逐渐加码”,是美国SPARK课程游戏设计与组织理念之一,就是每一次新游戏的变化是基于上一个游戏基础上,进行的微变化,这样便于游戏的组织与推进,可以将更多的游戏讲解与组织时间释放出来,让学生尽情地运动。美国SPARK课程有一个经典游戏,叫“How are you today”,即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散点跑动,随机遇到同伴,即刻做出一系列动作表示问好。第一个问好动作为“与同伴面对面高举右手击掌一次”,随后第二个问好动作为“右手、左手依次击掌”,后续动作依次逐渐加上“右手握手一次+左手握手一次+原地双脚同时起跳,双臂高举,面对面同时击掌一次”。这个游戏没有太多的动作技术要求,每一次游戏的变化(即问好动作)只是在上次动作基础上的“加码”,教师用于游戏规则的讲解与组织时间,也是一句话稍带而过,即刻完成。

基于此,我们需要转变游戏设计与组织的思维,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或前置游戏的规则与组织,或游戏组织逐步推进,游戏技术要求层层加码,增强游戏的普适性与可行性。就如刚才的游戏,涉及到多人之间传球技术与合作能力,如运球还涉及到原地运球,移动、移动运球、护球、躲闪等众多技术动作,即使抢断球,也涉及移动、跳起、接球、与同伴协作技术等,在短时间内教师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快速领会游戏方法。在教学中使用这个游戏时,一是需要前置游戏规则,即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学生玩传、抛、接、抢手绢游戏,即6人一组,4人相隔一定距离,通过传或抛等方式转移手绢,另2人则通过跑动抢、拦手绢。这样学生就事先对类似游戏规则有所了解。二是分解游戏技术,即在课中游戏时,还需要层层加码组织这个游戏。先组织2人间传球游戏,再增加1人抢断球,间距从近拉远,接着3人传球1人抢断球,再变成4人传球2人抢断球,最后是多人传球多人抢断球游戏,组织循序渐进,游戏逐渐推进,难度慢慢提高。

三、借鉴“技趣相融”策略,技能练习赋予乐趣

案例: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教师在拓展环节设计了篮球运球接力赛,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进行“移动+篮球”接力赛。因为接力赛学生从小就会玩,所以教师稍加组织,学生们就玩起来了,而且很“嗨”。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很多教师在拓展环节,一般是基于本课使用的器材,创编拓展游戏,而选择“器材+接力”组合方式的不在少数,诸如实心球接力跑、跳绳接力跑、足球接力跑、排球接力跑、武术棒接力跑、绕鞋盒接力跑等游戏层出不穷,却将本课技能目标抛置一边。拓展游戏演变成纯体能比赛游戏。

剖析:类似将器材与接力进行组合的游戏,作为拓展使用的有很多。现在课堂教学游戏设计,倡导“一物多用”,即充分挖掘器材的功能,用一种器材贯穿全课练习,所以在拓展环节将器材与接力进行简单组合,就成了“流行”。但是,拓展环节除了要发展学生体能、提升学生运动兴奋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技能的运用与巩固”,片面地追求体能锻炼而忽视技能发展是不可取的。

对策:“融技能练习于趣味游戏中”,是SPARK课程的设计策略之一,倡导技能练习趣味化,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趣学趣练,发展运动技能,提升体能水平”。其经典游戏《降落伞》,教师设计成“超级英雄”游戏,让学生身背降落伞快速向终点跑,这些降落伞就形成了阻力,激发着学生奋发向前,同伴紧跟其后,跑到终点时,需要接住降落伞,防止落地。这样的游戏既考验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还考验同伴的协作能力与应变能力。

基于此,建议动作练习需要与游戏设计紧密结合,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把握动作结构特征,挖掘动作技术中的趣味因素,精心创编与组织游戏练习。上述课例围绕着篮球行进间运球展开,拓展游戏就应该结合运球技术设计。篮球行进间运球,主要目的是带球移动,据此可以设计成“运球+”游戏。行进间运球需要控球能力,所以可以设计成“运球比稳”游戏,即在稍微宽裕的规定时间内,把球运到指定区域不掉球、不犯规为胜。行进间运球需要速度,可以设计成“运球比快”游戏,即通过定距离接力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运球时间最少,如果运球中出现掉球或者犯规,原地罚做“木头人”10秒钟。针对行进间运球需要传球,可以设计成“运球+传球”游戏,即把球运到指定区域后,迅速传球给同伴,再返回运球,以此类推,可以比动作准确,也可以比时间长短。

四、借鉴“及时巡检”策略,科学评价体育游戏

案例:在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拓展游戏环节,教师把学生均分成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逐个进行行进间单手投篮游戏,比一比在单位时间内,哪个小组投中的篮球多。结果气氛顿时高涨,各小组加油声、尖叫声、欢呼声,还夹杂着叹息声,此起彼伏,球场上甚是热闹。随着教师一声哨响,表示游戏时间到。全场刹时安静下来,这时教师了解各组投篮情况后,逐一宣布比赛成绩与名次,当说到第一名小组时,只见那组学生“手舞足蹈”,异常兴奋。而名次居后,或者最后一名的小组成员,要么是相互责怪,要么是垂头丧气。教师这里的评价,似乎只有名次的宣布。有时教师也会关注各组学生间的配合情况,给予“某某小组同学间的合作意识较强”等模糊性点评。

剖析:目前游戏教学评价有三大误区。一是重游戏结果评价而轻过程评价,很多教师在游戏结束时,将关注焦点放在比赛名次上,对成绩优异的小组进行大力表扬,这样就让成绩稍逊的小组黯然失色,失去努力信心。二是重模糊性评价而轻准确性评价,游戏中哪些学生表现好,诸如动作质量如何,是否顽强拼搏,合作意识与责任心等这些因素,教师关注较少,偶尔给予的评价也是模糊性评价,用“非常棒”“不错”等词语稍带而过,至于好在哪儿,哪儿还需要改,怎么改进,让学生摸不着方向。三是重教师对学生评价而轻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教师说你好,就好,不好也是好”,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被动被评,有意见也只能放在肚子里。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游戏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对策:“及时巡检”是美国SPARK课程评价策略之一,倡导教师既是“水管工”,又是“巡检员”,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要及时深入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运动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以修补练习中出现的“漏洞”。

针对传统游戏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劣势,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动作质量,发现诸如行进间单手投篮“一大二小三高跳”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需要叫停练习,在全班层面纠正典型错误,即时堵住“大漏洞”,如案例中行进间单手投篮游戏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行进间单手投篮的动作质量,弱化或者淡化投篮命中率,从“过分看重游戏结果”向“关注游戏努力过程”转变。对于发现个别学生步伐不协调,投篮时没有伸直手臂、没有及时拨球等动作,因为这些动作只存在于个别学生,或者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期待下课重点解决,或者给予个别指导。

针对重模糊性评价轻准确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动作宜多用准确性描述性评价,具体指出动作好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给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这位同学步伐能做到一大二小三高跳,这是比较好,但腾空后,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右臂没有积极向前上方伸出,希望原地徒手多体验这个举球伸臂动作,那样你就会更棒。”如果教师这样评价学生,那么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会更具体,启发会更多,动作改进更有针对性。

美国SPARK课程评价倡导“学生评价”,在课堂中或者结束前,要求学生填写“课堂学习行为记录单”,详细记录与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细节,包括休息时间、用卫生间时间、使用器材情况、自我感觉等,并组织同伴相互监督与评价。基于此,游戏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外,还需要发挥学生自评的作用,游戏前详细讲解游戏规则与要求,让学生明确游戏与动作质量的评价要点与分值,既要将动作标准,又要将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合作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游戏中或者游戏结束时,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针对行进间单手投篮的动作结构,结合该课学习目标与学生年龄特点,可以设计如下表格(见表1),供学生评价使用。

美国SPARK课程评价倡导“做最好的自己”,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最佳状态进行测试,也可以多次补测,把测试与评价当成“最好自己”的展示平台,基于此,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多次自评,多次互评,鼓励学生用最美的动作,最佳状态,呈现展示。

表1 五年级学生行进间单手投篮自评与同伴互评量化登记单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SPARK理念改善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研究》(批号T-a/2015/012)之阶段成果。

[1]孙建顺.基于SPARK理念优化脚背正面踢球教学评价的思考[J].校园足球.2017,8.

[2]孙建顺.基于SPARK理念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思考[J].世界家苑,2017,5.

猜你喜欢
传球运球投篮
传球游戏
看着自己
运用“条件限制”提高队员观察能力
完形填空一则
今天你投篮了吗
“双人运球”乐翻天
投篮王和盖帽王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浅谈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训练
一道“传球”问题的解法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