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东
足球训练是针对踢球者和踢球方法施加影响的一系列活动,训练的目的是解决队员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使队员做出合理、有效的选择。因此,队员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的依据。“条件限制”练习法需要队员在特定条件下,对所做的技术动作达到规范要求,教练员从中进行指导并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1]针对比赛问题,教练员可在训练中设置多种“条件限制”,有助于提高小学四、五年级队员在比赛中的观察能力。
一、“弱对抗条件”下提高队员传球时观察能力的练习
训练目标:通过限制防守队员与传球队员的距离,减小防守队员对传球队员的压力,提高队员传球时观察空当的能力。
训练方法:在30m×20m的训练区域内,设置8m×20m的传球区(a),及1号、2號、3号、4号共4个球门。将12名队员分为两组,分别为传球组6人(红队)、防守组6人(蓝队)。两组队员根据教练员指令,同时从相应标志物出发(图1),传球队员A从标志物边观察防守组队员D,边快速运球至传球区(a),防守队员D快速靠近传球区(a),但不能进入传球区(a)。传球队员A根据防守队员D的位置向任意球门射门,防守队员D快速上前阻止球射入球门。传球组每传进一球得1分,防守组每防守成功一次得1分。每次练习5min,每次练习结束后得分少的组做3次前滚翻,然后传球组与防守组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指导要点:指导传球队员在运球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队员D的防守位置,寻找没有被防守队员封堵的球门并向该球门传球。传球队员应注意在运球过程中观察自己与防守队员的距离和防守队员的防守位置,以便确定合适的传球时机。
二、“面对防守队员有协防保护条件”下提高队员传球时观察能力的练习
训练目标:通过增加防守队员人数,使得传球队员可选择的传球点(空当)减少,加大传球队员的传球难度,进一步提高传球队员传球时观察空当的能力。
训练方法:在30m×20m的训练区域内,设置8m×20m的传球区(a),及1号、2号、3号、4号共4个球门。将12名队员分为两组,分别为传球组6人(红队),防守组6人(蓝队)。每次练习时,传球组出1名队员,防守组出3名队员,根据教练员指令同时从相应标志物出发(图2)。练习开始后,传球组队员A向传球区(a)运球。同时,防守队员D1进入传球区(a)拦截传球组队员A,防守队员D2和D3分别防守在练习前约定好的相应球门且他们不能进入传球区(a)。传球队员A运球至传球区(a)内并根据防守组队员D1、D2和D3的防守位置,尽快选择无人防守的球门完成射门。传球组每传进一球得1分,防守组每防守成功一次得1分。每次练习5min,每次练习结束后得分少的组做3次前滚翻,然后传球组与防守组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进阶:可将训练场地缩小至20m×15m,传球区(a)相应缩小至8m×15m,并让两组队员根据教练员指令从相应标志物出发(图3),以此缩短防守队员与传球队员的距离,增大防守组队员对传球队员的压力,使传球队员面对更复杂、压力更大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提升传球时的观察能力。
指导要点:教练员应提醒传球队员在练习开始后快速进入传球区(a),在运球过程中观察3名防守队员的位置,并快速做出决策,而不是进入传球区(a)后再进行观察,这样做会错过最佳的传球时机。提醒传球队员利用防守队员之间的空当进行传球。
三、“有接应队员条件”下提高队员传球时观察能力的练习
训练目标:通过增加防守组队员D4和传球组队员A2,加大练习的复杂程度,进一步贴近比赛情境,提高队员传球时的观察能力。
训练方法:在20m×15m的训练区域内,设置8m×15m的传球区(a),及1号、2号、3号、4号共4个球门。将12名队员分为两组,分别为传球组6人(红队),防守组6人(蓝队)。每次练习时,传球组出2名队员,防守组出4名队员,站位如图4所示。双方根据教练员指令开始练习,防守队员D1和D3任意选择1个球门进行防守,传球队员A1向传球区(a)运球并观察防守队员的位置和队友A2的位置,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将球传给A2。防守队员D2和D4进入传球区(a)后,传球队员A1传球给A2,若传球队员A1成功将球传出,A2则利用与防守队员之间的空当立即接应并选择无人防守的球门射门。每次练习5min,每次练习结束后得分少的组做3次前滚翻,然后传球组与防守组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指导要点:教练员应提醒传球队员时刻观察防守队员之间的空当和队友的接应位置,并把握好传球时机。鼓励建立队友之间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四、5v5小场地比赛
训练目标:通过设置小场地5v5比赛,使之前在练习中出现的比赛局面不断出现,提升队员传球时的观察能力。
训练方法:在40m×30m的训练区域内,设置每队5名队员,其中1人为守门员。每场比赛分为2节,每节15~20min,中间休息5min。比赛采用五人制比赛规则,可用手发界外球,且没有越位(图5)。
指导要点:教练员应提醒队员传球前提前观察队友的位置及场上形势,保持良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篮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