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的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

2018-01-07 19:06刘惠芬
当代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内在性异位症正确率

刘惠芬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科,江西 南昌 330008)

超声造影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的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

刘惠芬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科,江西 南昌 330008)

目的 探索超声造影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的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方法 选取110例实施因卵巢包块行使手术患者(对照组)、110例疑似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患者(观察组),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造影检查,随后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PEAK参数(41.69±3.54)dB明显高于对照组PEAK参数(13.45±2.56)dB(P<0.05),同时超声造影在子宫腺肌瘤患者中诊断正确率为92.31%,对子宫腺肌病诊断正确率为98.67%,对子宫腺肌病合并卵巢炎性囊肿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1.67%,且对于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患者诊断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00%、97.00%、90.00%、3.00%、10.00%。结论 超声造影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创性等特定,将其用于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患者诊断中效果显著,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诊断;价值子宫内膜异症属于妇科好发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逐渐上升,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1]。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良性疾病,但能够促使血管生成能力、子宫内膜组织发生异常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相似,目前临床尚未统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从而导致整体疗效差,对此需加强临床诊断工作,有学者表明,大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微血管密度、血管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可表现为升高现象,但无法确定病变程度,对此临床学者开始加强子宫内膜症患者影像学检查[2]。本文旨在探索超声造影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的临床意义,具体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10例疑似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患者、110例实施因卵巢包块行使手术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受检者均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其中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因卵巢包块行使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本次受检者均了解、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相关协议书。排除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者;排除存在精神家族史患者;排除依从性较差患者。观察组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4~52岁,平均年龄(39.68±3.65)岁。对照组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9.53±3.41)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受检者实施超声造影检查,本次使用的彩色超声仪为百胜公司生产的MYLAB90型号,腔内探头选择EC1123型号。在检查前首先将机械指数调整为0.9;探头频率调整为5~9 MHz之间,并采用Qontrast分析软件和腔内造影匹配成像技术。本次受检者均实施经阴道超声检查,首先进行纵切面检查,了解受检者子宫内膜情况,随后在受检者上肢前壁静脉注射2.4 ml造影剂(SONO VUE),且观察、记录子宫内膜灌注情况,随后利用Qontrast分析软件得到相应造影参数,包括RBF(局部血流量)、RBV(局部血容量)、TTP(达峰时间)、PEAK(峰值强度)。

1.3 观察指标 比两组患者的各项造影参数。分析超声造影的特异性、敏感性、诊断正确率、漏诊率、误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RBF、RBV、TT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PEA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造影参数(x±s)

2.2 110例疑似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患者中,有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超声造影对其诊断正确率为97.00%(97/100),见表2。

表2 分析超声造影的诊断正确率

2.3 超声造影敏感度为97.00%,特异度为90.00%,漏诊率为3.00%,误诊率为10.00%,见表3。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经期性生活、剖腹产、人工流产等,属于妇科常见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子宫内膜异症中的作用被普遍认为使其机制之一[3]。小部分学者认为,孕激素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中存在一定作用性[4]。有研究表明,在子宫内膜异症患者中血管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存在明显促血管生长作用,通过评估其指标,能够了解患者病情进展[5]。而加强超声影像检查,能够避免分泌期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增生的干扰,了解血流灌注情况,从而对患者病情起到评估作用。

表3 分析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

超声造影能够利用低机械指数增强方式,了解微血管的分布,了解病情进展,且不破坏微泡,是近年来研制的新型超声技术,通过注射造影剂,在超声影像中,主要表现为灌注丰富,病变组织和在位内膜周边正常组织呈现为高灌注状态,且在灌注消退后,可发现新生血管与动静脉畸形数目有关,在造影增强参数中,可发现子宫内膜异症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密度明显大于正常内膜血管密度,且微血管密度大小和造影增强参数的峰值强度存在正相关性[6]。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在超声造影中主要表现为:①子宫体积内部回声可发生周期性改变,子宫体积增大,低回声区增多,小无回声区扩大,在内部回声中,主要表现为小无回声区直径缩小,低回声区减少;②患者内回声均匀,有时可发现小的无回声区,其主要是由于囊状积血所致,大部分均表现为低回声区和实质性强回声;③子宫腔内膜位置无改变,回声线居中;④子宫轮廓线规则,呈均匀性增大;⑤腺肌周围无假性包膜,异位子宫内膜局限于肌层内,可简称为子宫腺肌瘤[7-8]。

总而言之,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症患者实施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降低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增加检查特异性和敏感性。

[1] 陈伟,叶智敏,洪玉蓉,等.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血流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2):153-155.

[2] Barad DH,Yu Y,Kushnir VA,et al.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metrial perfusion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cycles:Impact on endometrial thickness and clinical pregnancy rates[J].Fertility and Sterilit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Pacific Coast Fertility Society,and the Canadian Fertility and Andrology Society,2014,101(3):710-715.

[3] 程琦,朱贤胜,王莎莎,等.经阴道子宫输卵管四维超声造影逆流征象及结果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12):817-821.

[4] 常明鑫,赵刚.超声造影联合超声介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症体系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2):4896-4899.

[5] 向红,牟瑞雪.经阴道三维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C].2014:503.

[6] 洪玉蓉,陈伟,罗志艳,等.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血流研究中的应用[A].//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ISUMI)(第一届国际超声分子影像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156.

[7] SupratikChattopadhyay,PaulCross,AnithaNayar,et al.Tumor size:a better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distant failure and death than depth of myometrial invasion in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stage I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nc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Gynecological Cancer Society,2013,23(4):690-697.

[8] 牟瑞雪.三维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D].新疆医科大学,20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8.01.023

猜你喜欢
内在性异位症正确率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超越性的选择
“阿尔巴尼亚圣女”中的性别越界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生意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思的内在性与超越——列维纳斯对原初经验的现象学考察及其伦理学与神学效应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