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和
摘 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前提,而书写正确的化學方程式的关键是配平,初三学生初学化学方程式时,对即在根据化学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又要配平,还要注明反应条件与生成物的状态等往往顾此失彼,为了使学生能较快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能,现就初中常见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式归纳如下。
关键词:公倍数;化学方程式;配平
一、最小公倍数法
通常用于较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或者作为配平复杂反应的辅助方法。配平关键是找出前后出现“个数”最多的原子(或原子团),并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步骤如下:(1)找出反应式左右两端原子(或原子团)数最多的某一原子(或原子团),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或原子团)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3)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推导并求出其它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将方程式配平为止。(4)验证反应式,配平是否正确。例:试配平铝和稀硫酸Al+H2SO4——Al2(SO4)3+H2↑。
分析:(1)该反应SO4原子团数较多且在两边只出现一次,故先求出两边SO4原子团数的最小公倍数:1×3=3;(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要使反应式左右两边的SO4原子团数相等,H2SO4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为3(3/1),Al2(SO4)3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为1(3/3);(3)再配Al和H2。由已配得的3H2SO4和Al2(SO4)3可知,Al和H2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和3时,左右两边的Al和H2的数才相等;(4)最后检验,得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二、奇偶配平法
原理:两个奇数或两个偶数之和为偶数;奇数与偶数之和则为奇数——简称加法则。奇数与偶数或两个偶数之积为偶数;两个奇数之积则仍为奇数——简称乘法则。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先选定含该元素奇数个原子的化学式,试配适当化学计量数,使之偶数化;再由已推得的化学计量数,来确定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最后将化学计量数整数化。例1:配平FeS2十O2——Fe2O3十SO2
分析:(1)从反应方程式可知,氧元素在两边出现的次数较多,且其原子个数在两边有奇数亦有偶数。反应式左边有O2,由“乘法则”可知,其化学计量数无论为何,O原子总数必为偶,而由“加法则”可知,要使右边O原子总数亦为偶,就必须给右边含奇数个氧原子的Fe2O3化学计量数选配2,使之偶数化;(2)由已确定的化学计量数,推出与此有关的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反应式右边有4个Fe原子,故左边FeS2的化学计量数须配4;(3)然后以左边的S原子数,推得右边应有8SO2;(4)最后配平O原子,当左边有11O2时,反应式则可配平。第一步:FeS2十O2——2Fe2O3十SO2(配氧原子偶数化);第二步:4FeS2十O2——2Fe2O3十SO2(配平铁原子);第三步:4FeS2十O2——2Fe2O3十8SO2(配平硫原子);第四步:4FeS2十11O2——2Fe2O3十8SO2(配平氧原子);第五步:4FeS2十11O2══2Fe2O3十8SO2(反应条件高温)。
三、观察法
总之,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同一方程式可以用多种方法配平,根据自己对各种方法的熟练程度,灵活应用最简单的方法。各种方法相互配合,综合应用,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