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华(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安徽马鞍山 243000)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难点和关键点。思想政治高考考试说明列举了“四维三度”能力目标体系[1](见表1),规范着当前思想政治学业质量评价目标的一般性范式。《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提供的二维分类表(见表2)从知识与认知过程这两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命题与解题的另一个视角。这两个体系相互对照可以将材料分析题划分为基本技能型和高级技能型两类,据此可建构出政治材料分析题的审读框架结构与解答逻辑类型。
表1 考试说明界定的“四维三度”能力目标体系
1.基本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的界定。何谓基本技能,依照布卢姆分类学标准[2],指记忆、理解和应用三种认知过程与相应的知识结合所显现的能力表现(表2阴影部分)。在“四维三度”能力指标中,可对应表1标注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三个维度。其表现出来的基本方式是“对知识做什么”:“记忆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运用程序性知识”。
2.基本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的解答。作为基础性能力的展现,基本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答案的组织,须从信息与知识两个维度先行构建,然后再延伸出具体的描述与阐释。这是一个分两层结构组合出解答的过程。
表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表
第一层结构,通过分拆材料信息调用对应知识分别形成某一观点(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层结构,整合分拆的知识,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图略)。
“情境化试题由试题立意、背景材料和情境任务三个要素构成”[3]。基本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答案的组织须建立在读懂背景材料,搞清试题立意与合理调用知识的基础上。一般来说,“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分析问题、组织解答的起点。情境的精准理解、答题的质量速度都受它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下的“学科知识”“时事政治”和“知识库”三级能力要求与布卢姆二维分类体系中将知识分为“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四种不尽相同,但各有特色、互为补充。2017年全国文综I卷第38题第一问,就是一个典型的基本技能型的任务设计。原题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我国是一个消费品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塑料、五金、食品、陶瓷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制鞋、棉纺、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
据统计,2005至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35亿,境外消费达26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箱包、奶粉、手表等商品。2016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76%的消费发生在境外。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这一问,如图2所示,先构建答题第一层结构:分拆材料信息,对应不同观点。再构建出第二层结构(见图3):归纳出“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消费大量外流,出现产品过剩的问题”的系统性观点。
至于解答“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这一问,由于教材中关于企业针对市场问题的做法有明确的知识归纳,故可以界定为是对程序性知识的应用考查。按照布卢姆分类表,该问检测的目标被界定在表2所示的A1坐标中。
1.高级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的界定。依照布卢姆分类学标准,教学检测意义上的高级技能,是指“分析、评价、创造”三种认知过程结合相应的知识所显现的能力表现,主要形式是“用知识做什么”。如2017年全国文综Ⅱ卷第40题(1)就是一个高级技能型的任务设计。原题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12分)
2.高级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的解答。针对高级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的分析与解答需完整地运用“四维三度”结构分析法和“两类逻辑”思维整合法。
(1)“四维三度”结构分析法。根据“四维三度”结构,材料分析题结构模型可区分为两个类型:“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考核型与“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考核型。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考核。此类型结构依托信息的解读、知识调用为支撑。这是基本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的基础结构,属于三维三度结构类型。
如I卷第38题第一问就是一个典型的三维三度基本技能型材料分析题结构。如果将Ⅱ卷40题(1)的设问改成“上述材料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哪些道理?”它就可以被标识成如图4所示的“文字信息”+“调用学科知识”+“描述学科知识原理”三个维度结构成的基本技能型考查模型组合,即A+G结构。
图4
“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核。此类型依托信息的解读、知识调用和必要的描述与阐释为支撑。
Ⅱ卷40题(1)的设问就可被结构成“整合文字信息,调用知识库中的知识,阐释现实现象,达到高质量的论证和探究问题”,这是一个四维结构的考查模型,即如图5所示N+F+M结构。
图5
(2)“两类逻辑”思维整合法。根据对近年来高考材料分析题的整理与归纳,我们发现对材料分析题设问的解答可归纳成“事实逻辑”与“知识(理论)逻辑”两大类型。
事实逻辑,是指试题提供大量信息,但并没有明确限定特定的学科知识调用。这要求考生能细致地分拆事实材料,逐步构建出对应的有学科性特征的观点结论。这是一个信息解构与观点建构、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二位一体的对立统一过程。本文引用的38题第一问,就是一个典型的事实逻辑类别的基本技能型考查题,解答此类题的思维步骤已在上文初步阐释(见图2、图3)。此种类型题能部分实现命题的开放性特征。
知识(理论)逻辑,是指试题设问部分明确界定须调用的学科核心知识或大致范围,要求用该知识(理论)分析论证探究试题情境中提供的特定信息。此类试题的解答从调用、分拆知识着手,分析情境信息则只是中间步骤,阐释、论证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最终目标。
如Ⅱ卷第40题(1)即是一个“知识(理论)逻辑”类别的典型的高级技能型考查题。解题时,首先要调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相关知识,并能将其分拆成不同的层次,再对应情境材料中的相应信息进行论证探究,最终得出创新性的方法或结论。部分思维结构如图6所示(因版面原因图6未能将最后归纳总结部分标注进来)。
图6
根据布卢姆二维测评指标,知识维度的建构是基础性的学习手段,不可轻视。某种意义上,认知过程维度必须围绕知识展开,是一种形式和技术。考试说明提供的“四维三度”能力目标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完整的问题情境结构路径。思想政治课材料分析题的结构特征使得“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些基础性能力的考查大都隐含在试题情境的审读中;“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些更高层级的能力检测则表现在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反对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知识概念的灌输,忽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仅仅强调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蔑视知识的储备,那也是形而上学的。学生所要做的是掌握必要的技能又不忘记更为深远的使命。逻辑训练有涯,知识储备无边。为此,我们可以依托典型材料分析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与能力训练。
1.熟悉“四维三度”结构设计,构建包含系列知识理解与“两类逻辑”思维的问题情境。
依托考试说明,创设梯级量化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学科问题情境,结构出包含学科核心知识调用与包含不同认知过程维度的任务。在保证基本学科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对试题材料包含的事实信息的分拆能力,对复杂知识的层级划分能力,提升学科能力训练的目的性、计划性,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层级。
2.完善两个层次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程序性与创新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层级。经过强化训练,程序性知识会被固化为一定的程序性习惯,习惯会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再通过专题性的训练设计,有序地推进学生创新性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最后在整合与创新中逐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完善问题解决的流程,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层次,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完成更高层级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1]张立华.用“四维三度”法界定试题考核目标[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74-78.
[2]洛林·W.安德森等,编著.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
[3]董旺森,张立华.基于命题框架的试题研究与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