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2018-01-04 11:04刘丽莉王永革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积分制信用管理

刘丽莉 王永革

摘 要 图书馆实行信用制管理是践行国家免费开放政策、应对读者失信行为、激励全民阅读等的有益尝试,也是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基本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我国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从图书馆信用管理基础研究、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信用评价研究、信用积分制研究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和述评,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我国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的研究进程。

关键词 读者信用 信用制 信用管理 积分制

分类号 G251

Analysis on the Progress and Problems of Library Credit System Management

Liu Lili,Wang Yongge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dit management in libraries is a useful attempt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free opening to the public, to deal with readers dishonesty and encourage nationwide reading. It is also a basic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four aspects of library credit management: basic research,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credit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credit integral system research. It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library credit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Readers credit. Credit system. Credit management. Credit points system.

“信用”一词最早可見于春秋时期的《左传》[1]“宣十二年篇”,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被认为是诚实守信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写照。古代社会中的信用,是基于伦理基础之上,规范社会交往与经济交往中复杂关系的软规则。这种寻求初级平等或平衡关系的规则体现延伸到商品交换出现之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中,进而产生了泛化意义上“借贷关系”的信用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用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交往中的各个角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程度也成为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价值观塑造及公民素养提升等的综合体现,信用制管理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崇和应用。图书馆界引入信用管理还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国内最早的研究可见于2002年,孙方礼、付国英发表了讨论图书馆行业信用与承诺体系的论文,揭开了国内图书馆信用制研究的序幕。普遍认为,图书馆实行信用制管理是践行国家免费开放政策、应对读者失信行为、激励全民阅读等的有益尝试,也是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国内相关主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本文收集了国内图书馆信用研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未来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文献来源与分布

1.1文献来源与范围

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检索库,以“图书馆+信用”为检索词作主题检索,检索年限不限,共检得文献144篇(检索时间为2017年7月14日)。通过对文献进行粗读后,增加检索词“读者积分”进行再次检索,检得文献13篇,综合得到文献157篇。经过对所选文献的研读,去除不相关文献、重复文献及通讯报道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92篇,其中期刊论文87篇,博硕士论文5篇。

1.2 论文发表年代分布

通过对92篇文献进行年代分布分析(图1)可知,图书馆信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其学术成果总量偏低。早期的研究伴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及个人信用制应用大环境的发展,研究侧重于信用制引入的理论分析及体系探索。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在信用制管理探索上先行一步,依托学校学生档案完善的管理基础,在高校图书馆试行信用制管理,从克服读者失信行为、激励阅读的角度,作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推动了图书馆信用制实践的发展。2008年起,读者积分制研究引起学界重视,研究参考了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的积分管理制度,结合图书馆的行业情况,提出了初级的积分制管理思路和办法,被认为是信用制管理研究取得实质性进步的显著标志。2011年以后,信用评价研究及信用体系构建研究成为新的研究主线,通过对信用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和阶段的量化评价,来构建适合图书馆界使用的读者信用管理体系。同时期,用信用管理来实现图书馆界“全免费服务”的意识也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为信用制管理研究融入了新的动力。图书馆界实行信用制管理还是一个新鲜的尝试,从目前的学术成果来看,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图1 文献分布年代折线图

1.3 作者贡献情况分布

作为新的研究领域,作者贡献情况可以反映出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以及其所对应的研究关注点。基于该领域研究论文总量较低的情况,本研究选择文献产出2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以第一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并排序,共得到12名文献产出2篇及以上的作者(见表1)。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的茹丽君是本领域的高产作者,在2010年至2014年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4篇有关图书馆信用管理的论文,研究集中于高校图书馆的信用管理研究。发文3篇的作者有6人,主要关注图书馆读者信用体系构建、信用制度、信用管理机制等的研究。在六人中,余和剑的研究最有代表性,总文献被引频次高达52次,其在借鉴了其它行业成功经验基础上所做的读者积分制体系的管理设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后续学者就其所做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商榷,形成了活跃的研究氛围,推动了积分制度的研究进程。任家乐主要研究的是“123图书馆”的模式介绍与分析,其对该模式所采用的信用管理机制做了较详尽的剖析和研判,为图书馆行业的信用制管理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它文献产量2篇的作者有4人,研究涉及的主题有图书馆信用实践分析、信用制管理研究现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括分析等,延伸和扩展了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的研究范围。

2 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的主题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的主题分布,本文对92篇文献进行了关键词抽取,并对TOP20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处理(删除泛化意义的词汇,如公共图书馆、读者、管理等;对同义词、上下级关系词语进行合并),结合对文献内容的通读和分析,把图书馆信用研究归纳为四个主题:信用管理基础研究、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信用评价研究和信用积分制研究。

2.1 信用管理基础研究

国内最早把信用与图书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文献出现于2002年,孙方礼、付国英[2]发表了《数字时代图书馆信用与承诺制建设论析》一文,目的是通过信用与承诺制的建设促进图书馆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达到利益均衡最大化。文章研究视角为行业信用的建设,从宏观角度对图书馆信用管理进行了分析,其提到的技术监督、专业系统建设、形象塑造等,在今天的图书馆信用制(宏观、微观)建设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余训培、汪恒[3]的研究延用的是主导意义(即金融领域)上的信用机制,通过不同形式的信贷手段,来解决图书馆经费流动性的困境,并提出“图书馆自身的信用度建设和保持”是图书馆广泛参与到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一个必然保证,强调了行业信用度建设的重要性。朱金德[4]关注的是图书馆微观信用制管理的研究,其视角集中于图书馆内部读者信用制的探索,在参考了“个人征信制度”概念的基础上,把“读者信用制度”概括为:“图书馆或图书馆中介征信机构对社会公众建立个人的信用档案信息,公众通过此信用信息在图书馆注册后,凭信用信息评估的等级分获得一定程度的借阅、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权利的一种制度”,推进和细化了图书馆信用研究的进程。陈岚[5]的研究也很有代表性,把图书馆信用从伦理(道德上相信借阅行为能按时归还)、经济(运作中出现的经济行为,无时不刻地隐含着复杂的信用关系)、法律(法律规范和失信处罚)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应提高风险意识、增强契约意识的图书馆信用建设理念。在信用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张秀梅[6]描述了用户信用管理组织结构及信用信息流向,其结构设计的特点是“有利于实现用户全程信用风险控制,有利于实现用户信用风险全方位、多节点控制,信息传递行程短、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为我国信用管理组织结构建设提供了方向。信用制建设的根基除了规避失信行为的发生外,其行业本身的发展需求也是一个明显的因素。卢儒珍[7]从图书无限外借的角度,讨论了信用制建设在这一措施中的作用,认为信用制建设关系到图书馆具体工作的成效,推行和建立信用制有很大的必要性。其它代表性的研究还有读者失信行为、失信防范和控制、信用管理的可行性研究等。

2.2 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张秀梅[8]对图书馆用户信用体系的定义为:“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活动的过程中,用于收集、处理、查证图书馆用户信用状况,以及由国家、地方或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的监督、管理与保障有关用户信息活动规范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在综合分析了图书馆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政府推动、图书馆行业融合、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制定用户信用数据的国家标准等有益的研究策略。张秀梅的用户信用体系建设侧重于信用程序角度的考虑,任家乐、姜晓[9]的研究则以博弈理论为基础,构建以社会守信机制和失信处罚体系为一体的图书馆信用体系。其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文献流为主要考评指标、兼具主客观评价、用户身份平等、不具有透支功能等,相比较而言,其信用体系的构建更加符合图书馆行业的需求。2003年,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信息图文中心试行“读者信用体系”,打开了图书馆信用管理实践活动的开端。田昊[10]认为信用档案的建设在图书馆信用体系构建中必不可少,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实行读者信用档案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得出技术上可行、法律上允许、实践中易于被读者接受的研究结论,呼吁加强对图书馆信用档案建设的研究力度。对建设模式的研究也是信用体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燕青[11]以发达国家图书馆用户信用体系构建模式(信用中介机构为主导及政府主导)为指导,试探性地开展本土化的图书馆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注重地域特色,同时把行业特点也囊括进了研究中。杨烨、高波[12]以免押金办证服务为研究对象,对浙江舟山、杭州、广州等地的实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信用体系不完善是影响免押金办证的主要因素。信用体系构建研究应该是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的重点,是一种保证图书馆行业良性运行的总体机制,国内在该主题的研究仍显薄弱,应加大对图书馆信用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等的研究力度,构建相对完善的图书馆信用体系平台。

2.3 信用评价研究

信用评价研究属于信用风险计量的研究范畴。2008年周云梅[13]參照国内商业银行模糊数学的方法,分因素权重和个人因素两个层度对用户个人风险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信用等级划分、评分指标、等级升降等。周云梅的研究把信用评价体系放在了社会信用体系系统内进行运行,从整体发展来看,这是一个理想的运作模式,但它的运行要件需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持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平台,从目前阶段整个图书馆信用体系建设现状来看,实现难度较大。郭强、马倩等[14-15]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基于读者失信行为的分析,如图书超期、拒不还书、恶意损毁、恶意下载等,在此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详细的大学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初始状态、当前状态和执行效果三大方面,内置了不同的二级和三级指标,以动态评价的形式实现信用评价。其评价体系的研究相比较周云梅先前构建的评价体系,更贴近目前国内图书馆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在一定范围内(大学图书馆)有实现的可能性。陈永娟[16-17]的信用评价体系研究偏重于道德规范的约束,把个人道德情况纳进了读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其在高校图书馆中有一定的适用性,应用效果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唐琼、张泸月[18]以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案例,研究图书馆外围关系供应商的信用管理问题,认为图书馆缺乏针对供应商失信的相关立法和相应的惩戒机制,对供应商没有牵制力,是供应商失信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构建信用评价指标时应考虑到供应商的原始信用状态;信用状态的动态性;失信的客观原因等,并根据不同阶段分成了不同的二级和三级指标,探索性地对供应商开展信用管理和控制,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基于供应商的信用管理实践案例及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值得借鉴和推广。

2.4 信用积分制研究

2008年图书馆界“读者积分制”概念开始出现,余和剑[19]以“百度知道”用户积分制运行案例为研究点,剖析了现行读者管理制度的弊端,对图书馆读者积分制建设做了构想,这是图书馆信用制研究中最早的关于积分制的研究文献。任家乐、雷若寒[20]详细介绍了信用评分的历史及理论基础,以信用所产生的传导效应、磁性效应等为主线,分析读者信用积分制建设的若干问题,其认为,在积分制建设基础上的读者信用评价应与经济信用制度有所区别,目的有不同之处,不应一概而论。对引入“信用积分”进行管理的研究文献还有王永革等[21-22]对晋城市图书馆读者管理信用积分制的分析研究、裴玉香[23]对道路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制与读者积分制的异同分析及其对积分制构建的探讨、李琳琳的基于积分制管理制度实现读者权利需求的实证研究[24]以及基于新媒体运用的微信平台对图书馆积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5],很好地满足了积分制管理的动态和互动需求,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谢会昌[26]的读者积分制研究更为系统,在归纳了违信现象和类别后,对其影响行为的内外因素进行了剖析,设计出了读者信用积分表,较全面的对读者积分制进行了探析。在积分制的应用研究上,裴玉香[27]对深圳大学图书馆读者积分制的实践分析,从利弊两方面全面地对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给积分制的实践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3 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图书馆信用管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国内图书馆信用制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因为社会信用研究和建设体系的整体推进,做为分支之一的图书馆信用,其拥有相对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因此,整个研究进展正在呈现缓慢上升的发展现狀,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3.1 理论体系研究的整体框架还未有效形成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理论体系建设的路程还相当漫长。其内部应包含不同的部分或要素,这些部分或要素之间应互相作用、协同运行,以支撑整个学科的发展过程。在广义上,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涵盖的范围较宽泛,包括所有与图书馆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诸如与供应商、政府、版权人等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处理。狭义概念上,图书馆信用管理研究关注的是与读者之间的细微关系。这些广义或狭义的信用管理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微观程序的逐个建立以及对整个系统循环有序运行的机制保障,这些部分或要素将构成图书馆信用管理理论体系研究的总体框架。在现有的研究中,尚缺失外围层面的研究成果、内部机制的体系建设也不完整、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力度均较低,总体来看,理论体系研究的整体框架还未有效形成。

3.2 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图书馆信用体系建设的异同认识不足

目前,对图书馆信用体系的建设研究中,参考了较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分支部分,图书馆信用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有相似之处,均以信用建设为主线,来规范和引导不同的关系和行为。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社会信用体系调节的是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重点在市场新交易方式的转变和建设上。而图书馆信用体系关注点与社会信用体系有明显不同,它希望通过道德规范的建设等手段来实现图书馆零经济行为、高社会效益的运行效果,因此,其研究和建设的重点均有不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图书馆信用体系建设的异同认识还很不足。

3.3 本土化及特色化研究力度较低

信用管理存在的环境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这与当地的社会风俗、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教育环境等有很大关系。在图书馆信用管理实践中,其所采用的模式大多遵循特定的生态环境,采取各赋特色的管理,结合的因素包括政府态度、政策支持、行业状况、信息化建设水平等等,因此不同地区,在信用管理实践上所采取的方式并不相同,其所反映出来的理论特点和建设特色存在差异。因此,图书馆信用管理研究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本土化、特色化的研究必不可少,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未广泛开展。

3.4 缺失对图书馆信用管理的效益分析

图书馆信用管理的目的,在现有阶段的研究中比较明确,除了信用管理通用的“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外、激励阅读、实现免费开放等也是行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如何体现信用管理的成效,区分信用管理与普通管理的区别,激励行业内选择信用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应是图书馆信用管理研究的关注点。近年来,实行信用管理制度的图书馆逐渐增多,其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正在得到业界的普遍公认,因此,基于社会效益分析的图书馆信用管理成效研究应该成为该主题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以效益带动发展,从而自觉开展和推行信用管理,是图书馆信用管理呈现良性发展的象征。在图书馆信用管理研究体系中,该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4 关于未来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的研究建议

4.1 完善图书馆信用管理理论研究框架的建设

笔者认为,目前阶段图书馆信用管理的理论研究框架所襄括的层面大致包括以下三个:(一)所处生态环境的理论分析研究:研究关注点应集中于信用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建设,以及对社会信用环境的分析,对所处的内外生态环境有一个清晰的研判过程,明确宏观建设的发展方向;(二)内部机制的体系建设研究:机制的建设与运行关系到整个信用管理的进程和成效,在内部机制研究中,要考虑到每个环节、程序所需的理论建设,在基础理论研究外,注重对技术支撑体系、服务体系、评估体系、教育体系、反馈体系、惩戒体系、激励体系等的建设,形成相对完善的内部机制体系框架。(三)实践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推广研究:对实践运行中出现的不同模式进行及时的理论分析和汇总,找出共性的、能得到广泛推广的建设模式,促进图书馆信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发展。理论体系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研究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下,理论体系的架构应随实践的需要作出细微调整和变化,在目前研究阶段,可以参考以上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和构建,以搭建相对完善的理论研究框架。

4.2 注重对社会信用与图书馆信用的异同研究及判定

图书馆信用建设与社会信用建设的差异体现在调节对象、手段、实现的目的等方面,这将导致在具体的研究方向、实践模式上关注的焦点有所区别。在微观操作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所涵盖的因素,如征信机制、监管机制、惩戒機制等的生存环境与图书馆信用有明显不同,其政府支持力度也不一样,因此,在操作层面和建设层次上,并不处在同一个发展高度上,因此,对社会信用与图书馆信用的建设异同一定要有所认识,只有在明确这一前提的条件下,才能准确地对图书馆信用管理进行定位和研究。

4.3 加强基于行业发展的信用管理研究力度

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以美国为代表的“信用中介机构主导”的“美国模式”以及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欧洲模式”。两种不同的主导模式,代表的是不同国情、不同发展背景下的经济引导机制,参考的是特定环境下的信用制建设与发展。因此,本土化的研究应借鉴该方面的经验,要基于本行业的发展需要,分析行业领域内信用机制所要调整的对象、要达到的中长期目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层度、技术手段的支撑力度、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把研究真正放到具体的研究触点上,真正立足于区域发展需要、行业发展需要的视角,开展图书馆信用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4.4 以效益彰显成效 提高图书馆信用管理的社会影响力

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的实践瓶颈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信用制管理所带来的诸多事宜的不确定,如固定资产的保全、读者阅读行为的控制、技术支撑的整体水平、社会对信用制度的认同程度等,这些不确定因素间接地阻碍了信用制在图书馆行业的实施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更是社会文化空间构建的重要基地,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已经从简单的文献借阅扩展到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知识推送等方面。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仅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同时也对其社会职能的履行带来了考验。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读者失信行为、激发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实现全免费服务,是图书馆行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信用制管理在现代经济中所产生的经济调节效益,同样会在图书馆领域内有所体现。学术界应加大对图书馆信用管理的效益研究,以图书馆信用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实施前后大数据的反应状况,以具体的、明了的数据为依据,对信用管理效果做有力的分析和揭示,以效益彰显成效,提高图书馆信用管理的社会影响力。

5 结语

图书馆实行信用管理是图书馆界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一个体现,在新的发展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将信用制引入图书馆管理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在效益上其所达到的激励阅读、惩戒失信行为、践行免费开放等正面效应正在得到业界的广泛公认,也成为探索图书馆信用管理的主要动力。信用管理的探索工作也正在图书馆界逐渐推进,辽宁省图书馆、浙江舟山的普陀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广东佛山图书馆等的读者信用管理工作在特定区域内被先行应用并提倡推广,图书馆信用制管理研究正在逐渐引起业界的重视。但从总体来看,图书馆信用管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依然任务艰巨,需要诸多学者为此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著,王珑燕译注.《左传译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7:125.

[2]孙方礼,付国英.数字时代图书馆信用与承诺制建设论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2(6):75-76.

[3]余训培,汪恒.图书馆信用:机制与实证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4):14-17.

[4]朱金德.试析在图书馆中实行读者信用制度[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19-121.

[5]陈岚.信用与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04(5):110-112.

[6]张秀梅.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0(13):40-44,98.

[7]卢儒珍.论图书馆藏书无限外借的可能性[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14-17,109.

[8]张秀梅.建立我国图书馆用户信用体系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8(5):22-25.

[9]任家乐,姜晓.图书馆用户信用体系构建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0(1):84-86.

[10]田昊.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用档案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5(5):96-98.

[11]张燕青.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模式及案例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7,37(3):123-127.

[12]杨烨,高波.基于德尔菲法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免押金办证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74-80.

[13]周云梅.高校图书馆用户个人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6):85-87,101.

[14]郭强,赵瑾,刘新新,等.大学图书馆读者失信现象与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84-89.

[15]马倩.大学图书馆读者的信用评价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16]成永娟.高校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9):74-79.

[17]成永娟.高校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应用[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

[18]唐琼,张泸月.高校图书馆在政府采购模式下对供应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纸质图书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3):15-18.

[19]余和剑.读者积分制:读者管理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8):141-143.

[20]任家乐,雷若寒.读者信用积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88-91,135.

[21]邢江涛,王永革.基于积分制的图书馆读者信用制管理体系设计与实现:以晋城市图书馆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1):67-69.

[22]王永革,韩建中.读者借阅积分信用制有效助推全民阅读:晋城市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J].晋图学刊,2017(3):25-27.

[23]裴玉香.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对读者积分制的启示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2,32(4):149-152.

[24]李琳琳.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读者积分系统设计与开发[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36(3):14-17.

[25]李琳琳.高校图书馆读者权利需求实证研究:基于积分制体系的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5(8):18-21.

[26]谢会昌.图书馆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27]裴玉香.积分制在图书馆读者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以深圳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29(2):104-105,130.

刘丽莉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晋城市图书馆馆员。 山西晋城,048026。

王永革 晋城市图书馆馆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 山西晋城,048026。

(收稿日期:2017-12-13 编校:谢艳秋)

猜你喜欢
积分制信用管理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积分制”管理模式研究
积分制与云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初探
用“积分制”党员发展模式严把党员“入口关”
微“积分”:构建活力班级的一把金钥匙
刍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威海市中小型企业信用决策的管理
新常态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
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