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文化、文化自信的理论界定及对我国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原因的分析,论文论述了确立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培育对于当今公民、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并在解读《公共图书馆法》的基础上,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培育公民文化自信中的责任和作用,认为公共图书馆应以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以馆藏文献建设为抓手、以全民阅读活动为载体,以文化资源整合为导向,形成培育公民文化自信的全方位、多途径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全民阅读 公共图书馆 文化自信 文献资源 公共图书馆法
分号类 G258.6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Libraries Fostering Citizen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Analysis Based on “Public Library Act”
Du Yuxi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definition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lack of citizens cultural confide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nurturing cultural confidence for todays citizens, state and nations. Based on related reading of the “Public Library Act”, this paper shows that public librari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citizen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y should form an all-round and multi-channel operation mechanism that fosters citizens cultural confidenc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reading activities, and the cultural resource integration.
Keywords Nationwide reading. Public library. Cultural confidence. Literature resources. Public Library Act.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通过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全体公民的“文化自信”意识,让每一位公民以了解自身文化为基础,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认识中国、了解世界,最终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1]。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找到人文方向感;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真正通向文化自强。关注文化自信这样一个命题,当前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加强文化自信的培育对于国民素养的提高、社会文化的繁荣、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提升等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2]。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我们每一个文化领域相关人员,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化自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为夯实全社会公民的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拟在解读《公共图书馆法》的基础上,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公共图书馆在培育公民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策略和措施。
1 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3]。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或摒弃自己的文化,就不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谈不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4]。中华文化在世界民族文明的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还在不断地扩大,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华文化的三大维度:即“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的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凝练的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渗透着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源泉,同时又是我国国民产生并拥有文化自信的根基、血脉和灵魂。
文化自信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视角,它表现为其公民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高度文化认同感、荣誉感和坚定信念,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凝练、传承与创新 [2]。有关学者对文化自信深刻地解读后认为,文化自信突出的是自信、对象是文化、主体是公民。说到底是指公民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体现对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认同[5]。对于文化自信研究,我们还可以从其精神意识范畴进行理解,这一理解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进行。感性层面体现为每一个公民个体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观的深信不疑,同时又对其合理性和先进性的真心接受,这些表象从本质上看是文化对个体思维的建构过程,其实这种建构的形成过程就表现为文化的传承;理性层面则体现为对自身文化的优劣具有深刻认知,逐步由文化自醒、文化自觉,最终上升到文化自信,并能够与时俱进,通过扬弃和创新的不断推动,使其不断向前发展。
2 我国当代文化自信的缺失与原因分析
曾几何时,对于中华文化自信已经荡然无存,其文化自卑现象弥漫于中华大地,最严重的时期当属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半封建半殖民时期,许多人在惊叹国外资本主义的日新月异的同时,对中国所有的一切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曾一度全盘否定,文化虚无状态几乎充斥着中国大地,甚至得出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汉字,要想赶上世界大潮必须使用西方文字这样一些怪异的结论。其结果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心理,以至于出现文化断层的现象[4]。我们应当看到,就公民而言,对于中华文化不自信是一经风雨、一经挫折就会产生种种文化自卑心理,时有反复。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取得如此成就的的今天,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仍然明显地存在于公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当中,就其表现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由于中化民族经历过列强欺压的黑暗时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其阴影使我们对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持排斥和怀疑态度,认为现代的就是“年轻的、先进的、健康的、向上的”,传统的就是“老朽的、腐败的、落后的、肮脏的”;我们也曾经把一些观念全部颠倒,曾经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顺”都视作负面的。尽管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尤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然被现代的社会文化屏蔽掉,才会在社会秩序、生活态度上频繁出现“高铁扒门三分钟”“动物园逃票被虎咬”“航班迟到打警察”等现象。
其次是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排斥和怀疑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失去自信,使我们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受到扭曲、侵蚀和消磨。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和崇尚西方文化中的低俗、庸俗、媚俗等糟粕文化,使得许多人为了个人私欲贪污受贿、制假售假、行骗天下、强取豪夺,在道德行为规范上逐渐侵蚀着一代又一代国民。
是什么原因制约文化自信的形成与提高呢?笔者认为,虽然制约国民文化自信的因素可能有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在思想意识上,中华传统文化的断裂和破坏,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渗透是引发文化自信力不强甚至自卑的关键性因素;二是在体制机制上,各级组织机构的内在创新力不足,使得主流载体文化的传播力和感召力不够;三是在主体上,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原动力不高,这是制约公民文化自信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6];四在文化内容上,多变的社会思潮的不断激荡与西方文化话语权的倾向强势,是动摇公民文化自信力的影响性因素;五在文化评判标准上,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和网络文化的交互作用成为评定文化自信的不确定因素[2]。
3培育公民文化自信——是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责任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不断得到加强,其意在于加强中华文化自信,但是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真正达到文化自信的高度还任重道远。在培育和提高文化自信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宗旨、地位、职能和任务决定了其应自觉地承担起培育文化自信的任务,在培育公民文化自信中发挥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与实施,更是为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文化自信提供了足够的法律依据,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该法条文的相关解读,不难看出该法的每一条款无不渗透着公共图书馆承担“文化自信”培育的重担。如该法的第一条,就把“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制定该法的目的和依据,其中“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全体公民的希望与要求,更是涵盖了对公共图书馆培养公民文化自信的要求和目标。
从性质来讲,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其性质必是面向全社会全体公民的文化机构,就必然承载公共文化机构所有的特性和职能,在培养公民的“文化自信”方面,也必然成为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任务。
从宗旨来讲,公共图书馆“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宗旨,也必然是判断文化自信在培育过程中是否具有社会主主义精神价值的标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培育公民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而不是其它域外的其它任何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与借鉴革命斗争文化,发展与升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公共图书馆培育和实现公民文化自信过程中的三个主要方面,使其有机统一,相互融合。
从地位来讲,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中,其所承担的责任、所发挥的作用必然也与“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7]七个方面息息相关,可谓名副其实。可以说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方面,公共图书馆和公民文化自信的培育密不可分。
从职能来讲,公共图书馆是通过“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实现其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体现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视,实现对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聚”的目的,在向读者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中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从任务来讲,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可以视作《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所提出的中心任务或重点工作。我们知道,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人们通过汲取优秀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阅读也是有效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公共图书馆“以期促力全民阅读活动稳健、持续、高效开展,进而提升国民综合素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力文化强国建设”正是“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最终价值所在,而实现这样的价值过程也正是培育公民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8]。
4 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如何培育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就总体而言,应以增强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领域为切入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手段,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行动基础;应以吸收不断涌现的优良文化成果与对不良文化侵蚀的抵制为途径,不断奠定文化自信的保障条件;应以共同关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保证,不断完善文化自信的评价要求[2]。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应当在“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行动基础和奠定文化自信的保障條件”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4.1 以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构建公民文化自信培育的引入机制
环境文化是最近数十年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出现是人类新文化运动导致思想观念领域深刻变革的结果,是人们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9]。环境文化要“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底蕴, 突出艺术感染效应, 集“和谐美、特色美、人文美”为一体,从而真正打造出能够融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一种文化氛围[10]。环境文化对于影响人、塑造人具有独特的作用。图书馆环境文化是指环绕图书馆而构建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文化的总和 [11]。两者构成了一个 “文化场”,这种 “文化场”是图书馆的一种情境、一种气势、 一种精神,毫无疑问是一个图书馆的整体状貌。如果说物质层面的图书馆文化是有形的话,那么精神层面的图书馆环境文化则是无形的。有形与无形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断夯实环境文化的基础,能够持续构建公民文化自信培育的引入机制。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指出,图书馆所具有“生气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备激励、约束、导向、辐射、育人等广泛功能”。因此,图书馆的环境对人们的文化熏陶而言,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多色彩的教科书”。
物质的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包括图书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图书馆建筑的文化性和图书馆内部空间的文化性等几个方面。在这些方面,上海图书馆、黑龙江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均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选择合适的馆址是建设图书馆良好的开端,要考虑图书馆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氛围的协调。因为图书馆建筑美的环境设计、广场布局、视角感官、绿化配套等等,都是构成优美环境的重要因素。其次,作为文化建筑的图书馆建筑,在建筑形式上应深深地烙上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印记,除了满足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要体现国际性建筑文化的参考与吸收、现代建筑文化的抽象与表述,尤其要注意中国文化、地域传统文化的符号提炼与融合,因为它是所有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第三,图书馆内部空间的文化性表达上,应充分体现文化意蕴,能够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严肃性与表达艺术、追求雅致的完美性有机结合。要使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不仅充分体现其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同时,而且也能给读者心灵以精神性、愉悦性的文化陶冶和濡染,最终能够达到所谓的“性灵之融合,神意之感触”境界 [12]。
精神的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主要针对馆员层面。它包括图书馆员工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高尚道德水平的馆员队伍的建设、制度管理体系的完善、良好的图书馆形象的塑造几个方面。对读者的影响力则在于:通过馆员热忱的服务态度感化人,规范的服务制度修炼人,优良的服务秩序塑造人,模范的服务行为感染人,优质的服务效果影响人。通过馆员的一言一行,引导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又可以为读者提供美的心理环境。
4.2 以館藏文献建设为抓手,构建公民文化自信培育的保障机制
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建设,对于读者来讲具有引入作用,但是在公民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与其他任何文化机构相比,图书馆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拥有无可比拟的馆藏文献信息服务资源。从图书馆培育公民的文化自信来讲,我们从来也不应该拒绝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发达国家文明成果的包容与借鉴,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区域地方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13]。文献资源对文化自信的培育的直接影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入藏什么资源,读者就会使用什么资源;二是对现有资源挖掘后形成的再生资源,而最关键的是第二个方面。
首先,读者通过借阅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他们文化自信形成的效果。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说:“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积累内化的结果。如果不读人文方面的著作,要有人文素养那是不可能的”[14]。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读什么、怎么读是很多读者常常困惑的难题,而首先的问题是我们图书馆能够提供什么。从培育公民文化自信的视角,图书馆绝不能继续停留在长期以来盲目采购图书的状态。对那些挖掘传统文化、体现文化传承、益于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利于增强公民文化自信的图书资料要主动检索、主动发现,及时采购入藏。值得强调的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传承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文献知识,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的收藏利用图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文化瑰宝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5]。图书馆人应当继承与发展,将这类文献优先加工与入藏,而对那些歪曲史实、丑化民族、侵蚀人们灵魂,摧残人们意志,有悖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则应一律拒之门外。
其次,就是利用馆藏资源进行研究、整理、加工、布局,形成特色化的再生资源,亦可称为特色馆藏。馆员在其中的主要作用则体现在筛选、优化与布局上。不同规模、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公共图书馆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革命文化等地方文化,制定本馆藏书体系,打造出本馆的种种特色馆藏,形成不同类型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重点。仅以传统文化为例,国家图书馆应以传承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建成若干个、系列化的传统文化特色馆藏;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将传统文化特色馆藏与本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特色馆藏相结合且重点放在本地民族与区域特色馆藏建设方面;地(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则应将特色馆藏的重点放在地方文化特色上。例如,江苏盐城市图书馆可以建设“新四军文献特色馆藏”“海盐文化特色馆藏”“地方人物志特色馆藏”等等。全国上下协调一致、构建基于特色馆藏为对象的培育公民文化自信的保障机制,然后通过各级各类的特色馆藏数字化后,形成全国范围共建、共享的中国文化特色馆藏数据库。
4.3 以全民阅读活动为载体,构建公民文化自信培育的服务机制
优秀的馆藏、特色的资源能为公民提供增强文化自信的平台,但这仅仅是图书馆发挥其引领作用的一个方面。再好的馆藏,再有完善的资源体系,没有人去利用、没有人去挖掘去利用也是没有意义可言,因为文献资源的真正价值是通过读者利用过程来实现和形成的。《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这一条款界定了推广全民阅读的基本形式,但是,全民阅读推广究竟以什么内容为最重要?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最紧迫?究竟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现实?笔者认为,首先从重要性来讲,毫无疑问,以持续培养公民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区域地方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要内容是公共图书馆的不二选择。其次从紧迫性来讲,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最紧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 、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文献典籍、多彩的地域传统文化 、丰富的民族民俗民风、神奇的中国医学中医药、萌生最早且曾经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等[16]。因此,“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活动都应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对象。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字、符号、思维、地域、内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第三从方法措施来讲,公共图书馆可以将每一项推广活动内容形成专题,如“中国哲学宗教专题”“中国传统道德专题”“中国传统节日专题”“中国传统服饰专题”“中国古典文学专题”等等。当然,可以根据需要对专题进行进一步地细化和细分,比如对“中国古典文学专题”可以分解为“中国古代诗词专题、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红楼梦》专题、《水浒》专题、《西游记》专题、《三国演义》专题”等等;也可以将每一个推广活动专题形成系列,例如“中国古代诗词”阅读推广专题活动,可以由“中国古代诗词”阅读推介(报告)会、欣赏诵读演讲(报告)会、阅读体会交流会、等系列活动组成。随着新媒介的广泛运用,阅读推广活动模式正在不断创新,“移动阅读、微阅读、真人图书馆”等阅读推广模式正有效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16]。作为公共图书馆,还要正确地发挥公民媒介的正向功能,不断地加强对公民媒介素养的指引[17]。总之,通过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创新的模式、灵活的机制将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落地生根,在公民文化自信的培育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4.4以文化资源整合为导向,构建公民文化自信培育的合作机制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非体系的全部,需要与其他主体进行相互合作、整合资源后才能发挥综合作用。首先在载体形态上,要围绕某一知识点将印刷型、数字型及其他媒体能够整合在一起;其次在组织结构上,要能够将公共图书馆系统、博物馆系统、展览馆系统、美术馆系统、档案系统、文化馆系统、群艺馆系统的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文化宣传的整体局面,甚至还可包括一些文化中心、音乐演出场地、教堂等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无论是来之哪个部门、哪个系统,涵盖的内容都应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资源等等[18]。
文化活动更多的是以区域为基础,所以文化资源的整合最终落脚点主要在区域文化资源上。对于区域文化资源,应当从培育公民文化自信的高度,进行广泛整合,不同部门应通力合作。否则,各打各锣、各敲各鼓,形成不了合力,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各个文化部门的合作才能够有效发挥其社会职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服务[19]。其中,公共图书馆因为具有人才、资源、设备以至于服务理念的优势,应当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文化资源均可以通过挖掘现有文献,形成各种专题特色资源和服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守住传统阵地,做好各类阅读推广活动项目的同时,着眼于数字资源的整合,主导建设一站式区域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因为,随着泛在信息环境的形成,人们已不满足于从单一来源获取信息,而更希望有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获取不同来源的数字文化资源,更为便捷地获取数字文化服务[20]。 因此,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建立公民文化自信培育的合作机制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6):126-130.
[2]江运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6).
[3]文化.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8C%96/23624 [2018-01-08].
[4]张鹏.高校图书馆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引领作用[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6):60-62.
[5]隗金成,房广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6(8):15-17.
[6]苗瑞丹.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8.
[7]张锦花,齐有伟.“互联网+”视域下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途径[J],西藏艺术研究, 2016(3):89-92.
[8]聂震宁.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 .现代出版,2015(1):5-10.
[9]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N]. 光明日报 ,2003.10.
[10]王军.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环境文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85-87.
[11]梁明春.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5):50-53.
[12]谢礼妹 , 戴利华. 图书馆建筑的内在特性 : 文化性 [J]. 图书情报工作 ,2004(7):53.
[13]启瑄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強: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J].红旗文稿,2012(5):4-8.
[14]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1):14 -16.
[15]成骥.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藏书文化的回归 [J]. 图书馆,2012(3)20-22.
[16]周肖晓.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6(4):25-28.
[17]张端. 试论公民媒介素养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与传播中的意义[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8):13-15.
[18]牛淑萍.文化资源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
[19] Carlson N. Charting the landscape,mapping new paths: museums,libraries,and K12 learning [EB/OL].[2018-01-30].http://www. imls. gov/assets/1/AssetManager/Charting_the_Landscape. pdf.
[20] 唐义.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求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1):6-11.
杜玉霞 盐都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员、江苏盐城,224001。
(收稿日期:2017-12-20 编校: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