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修红, 周 慧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国大学生对男女英语教师亲切性的感知
鲁修红, 周 慧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了解139名国内大学生对中国男女英语教师亲切性的感知,探讨英语教师亲切性的性别差异及原因。研究表明,男性英语教师上课更幽默风趣,提出的问题更能启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授课中更常看着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女性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征求学生对作业、上交时间和讨论话题的意见以及更多地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
教师亲切性; 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 性别差异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是影响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成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1]。这种交流方式属于教师亲切性行为的一种。纽列普于1995年明确定义教师亲切性为“缩短师生之间空间以及心理距离的教师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行为”[2]。关于教师亲切性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关于教师亲切性结构与测量的研究。主要有安德森的“一般性指标”(GI)和“具体行为指标”(BII)的教师亲切性量表,雷蒙德等学者修订的14个项目的非言语亲切性量表,麦克劳斯基等人的 “教师非言语亲切行为印象量表”,格尔海姆编制了包括20个指标的“言语亲切性量表”以及张与奥特泽尔编制的中国教师亲切性量表[3]。第二类是教师亲切性与其他因素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亲切性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当教师的个人行为带有亲切性、清晰及面子友好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提高[4]。二是教师亲切性与学生的学习成果。目光注视、微笑、点头、教态大方自然、课堂手势等非言语沟通行为能起到缩短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距离的作用,最终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学习得以提升[5-6]。三是教师亲切性与教师评价。即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亲切性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存在正相关联系。四是教师亲切性与教师信誉度。学生对教师信誉度的感知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自身的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成正比关系[7]。五是教师亲切性与性别差异。大部分研究表明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有亲和力[8]。
目前国内缺少有关男女教师亲切性差异的研究。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中国大学生对高校男女英语教师亲切性的感知,并以访谈的方式,研究男女英语教师在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
来自不同地区112所院校的163名本科生及研究生接受了问卷调查并做出反馈,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39份。英语教师为女性的受访者共105人,教师为男性的受访者共34人;虽然研究中男女教师数量差异悬殊,但基于中国英语教师男女比例不均衡的事实,此次问卷结果是真实有效的。访谈部分,受访者为3名在校本科生和1名硕士研究生。这4名受访者的中国英语教师有2名为男性,2名为女性。
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中国大学生对男女英语教师亲切性的感知。该问卷包含受访学生及其中国英语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格尔海姆编制的“言语亲切性量表”(VIB)和雷蒙德等研究者修订的“非言语亲切性量表”(NIM),共计39小题。其中34小题是与教师亲切性有关,受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选择“0”“1”“2”“3”或“4”,分别代表该英语教师“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或“总是”有这种行为。其次,本研究还采用访谈法研究男女英语教师亲切性差异原因。访谈的问题设计皆基于文献的梳理结论以及问卷结果。
本研究借助SPSS22.0版分析数据。调查的原始数据全部录入SPSS22.0版,经计算,本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9,效度系数为0.83,因此值得信赖。
如表1所示,男女教师在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以及从整体上来看,并不存在差异。
表1 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比较
本问卷的前9题都以课堂交流为中心,关注课堂上师生交流内容与学生的参与度,例如第2题“你的老师会以自己为例或谈论她课外经历”和第8题“你的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启示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表2表明,男女教师在课堂交流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男性教师上课更加幽默风趣,并且提出的问题更能启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p<0.05);女性教师更注意征求学生对作业、上交时间和讨论话题的意见(p<0.05)。
10-12题涉及到课外交流,例如,第11题“这位老师在课前、课上或课外与个别学生进行对话”和第12题“如果学生有问题或想和老师讨论,你的老师会欢迎他们课下打电话或面谈”)。据表2,男女教师在课外交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3-17题与教师如何称呼自己或学生有关,例如,第13题“你的老师能叫得出学生的名字”和第15题“你的老师会称呼班级为“我”班或者说“我”正在做什么”。表2显示,男女教师在称呼方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8-20题与教师反馈有关,例如,第19题“你的老师会表扬学生的学习、行为或观点”和第20题“你的老师会通过评语、讨论等方式反馈你的作业情况”。据表2,男女教师在教师反馈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更频繁地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p<0.05)。
表2 言语亲切性
非语言表达方式涉及教师的笑容、声音表达方式以及教学时的辅助手势(第21-28题)。例如,第26题“你的老师在上课时与每个同学微笑交流”和第28题“你的老师在讲课时语音语调富有变化”。据表3,在非语言表达方式方面,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更频繁地看向学生讲课(p<0.05)。
问卷最后六道题与体态语有关,例如,第32题“你的老师在讲课时身体姿势轻松自然”和第34题“你的老师在讲课时在教室四处走动”。表3表明,男女教师在体态语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
表3 非言语亲切性
受访者主要回答了以下四个问题: 1)你的英语教师是男性还是女性? 2)你认为你的英语教师具有亲切性吗? 为什么? 3)你认为男女教师在亲切性方面存在差异吗?4)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导致男女亲切性差异?
两名男性受访者和两名女性受访者均认为他们的英语教师具有亲切性。在课堂上,男性教师更加幽默和放松,教学内容不会拘泥于课本,并经常与学生讨论时事、交流思想;相比之下,女性教师更有耐心,能够记得学生的名字,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询问学生关于作业量的意见并时常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而在非言语行为方面,男女教师有很多共同点:上课时面带微笑,与学生有目光接触和使用手势语、肢体语言等。但男性教师的教姿教态更加轻松自然,会走进学生与学生近距离交谈;而女性教师主要站在讲台或讲桌后授课,一部分时间会看着自己的讲义或者屏幕上的PPT,授课时语音语调更为平淡。另外,这四名受访者也认为教师亲切性是存在性别差异的,主要是因为男女思维方式与性格不同。
问卷调查表明,从整体上来看,男女英语教师在亲切性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课堂交流”“教师反馈”和“非言语表达方式”等三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即男性教师上课更加幽默风趣,提出的问题更能启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授课中更注意与全班学生的眼神交流;而女性教师更注重征求学生对作业、上交时间和讨论话题的意见以及更多的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
在访谈中,四名受访者一致认为女性教师在“教师反馈”方面更具亲切性。他们认为女性的感性思维使其重视感情、交流、美和分享,因此女性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她们常常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情绪。比如在布置任务时,会询问学生意见,如“作业量是否合理?”或者“这个星期完成作业的时间够不够?”。这一点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也与Gorham(1988)提出的“女性教师更倾向于给予学生反馈,征求学生对作业、上交时间和讨论话题的意见,表扬学生”观点基本一致[9]。另一方面,受访者认为男性的理性思维使男性教师更愿意讲解时事以及旅游见闻来启发学生,指出或批评学生在学习、行为或想法上的错误,也会表扬学生的行为和观点等。
在性格上,男性教师随性且不拘小节,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对学生的看法常常有自己的见解并给予学生反馈。虽然男性教师在课堂上比女性教师更具幽默感[8],但个性也更为强势,与学生讨论问题时,喜好说服学生赞同自己的观点。心思细腻、有耐心、脾气好的性格使女性教师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谈话并试图理解学生的想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商讨”。
在Gorham(1988)的研究中,女性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非言语行为,如微笑和触摸[9]。参与访谈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女性教师更常在课堂上微笑。而问卷结果显示男女教师在“非言语表达方式”和“体态语”方面无显著差异,除了男性教师更常用目光看向全班学生授课。
大部分研究表明,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具有亲切性[9-10],这一结论与本文的问卷结果有所差异。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尔与杰克林在综合评价已有的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后,于1974年提出了男女两性在智力方面的四项差异:女性较男性有更好的语言能力;男性较女性有更好的空间知觉能力;男性数学能力优于女性;男性更富于攻击性[11]。在世人的印象中,女性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往往能打动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天生就有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在访谈中就有学生提到,“我们老师长得温柔,说话也很温柔,就是感觉没有距离感,非常容易亲近”。虽然本研究中,男女教师在部分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中有所差异,但从整体上来看,教师亲切性并不存在性别差异。该结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教师在教师亲切性方面没有绝对的性别优势。
本文从学生的感知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中国高校男女英语教师亲切性的感知。本研究表明,英语教师亲切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性英语教师上课更幽默风趣,提出的问题更能启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授课中更注意看着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而女性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征求学生对作业、上交时间和讨论话题的意见以及更多的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男女思维方式与性格的不同。但鉴于本研究的男女英语教师样本数量差别较大,今后研究若能增加男性教师的样本数量,数据将更加准确。另外,探讨好教师与差教师在亲切性方面的性别差异也具有重要意义。
[1] Ballester E P. Verbal and nonverbal teacher immediacy and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in an efl university[J]. CoursePorta Linguarum, 2015(23): 9-24.
[2] Neuliep J W. A comparison of teacher immediacy in African-American and Euro-American college classrooms[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1995(44): 267-277.
[3] 王维荣. 教师亲切性: 有效教学的重要变量——美国关于教师课堂沟通行为的微观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6(38): 55-60.
[4] 彭晓蓉. 教师非语言行为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关系研究[J]. 外国语文, 2012(1):133-136.
[5] Andersen J F. Teacher immediacy as a predictor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J].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979(3): 543-559.
[6] Christophel D M, Gorham J. A test-retest analysis of student motivation, teacher immediacy, and perceived sources of motivation and demotivation in college classes[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1995(44): 292-306.
[7] Teven J J, McCroskey J C. 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teaching caring with student learning and teacher evaluation[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1997(46): 1-9.
[8] Crawford M, MacLeod M. Gender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n assessment of the ‘chilly climate’ for women[J]. Sex Roles, 1990(23): 101-122.
[9] Gorham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teacher immediacy behaviors and student learning[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1988(37): 40-53.
[10] Santilli V, Miller A N.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Power Distance on Nonverbal Immediacy in Symmetrical and Asymmetrical Power Condition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lassrooms and Friendship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1,4(1): 3-22.
[11] 黄英. 高校女性教师发展的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 2010(2):163-166.
ChineseCollegeStudents’PerceptionsofMaleandFemaleEnglishTeachers’Immediacy
LU Xiuhong, ZHOU Hu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is study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English teacher immediacy and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 by investigating 139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English teachers’ immediacy. The finding is that male English teachers are more humorous, ask more questions that solicit viewpoints or opinions and more often look at the class when talking; however, female English teachers more often ask how students feel about assignments, due dates or discussion topics and provide feedback.
teacher immediacy; verbal behaviors; nonverbal behaviors; gender difference
2017-05-09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7D040)
白阳明(1974-), 女, 湖北姊归人,文学硕士, 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翻译
郝妮薇(1992-), 女, 河南周口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与翻译
1003-4684(2017)06-0114-04
H319
: A
[责任编校:张岩芳]
[收稿日期] 2017-07-17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研项目 (2014290)
[第一作者] 鲁修红(1968-),女,湖北洪湖人,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通信作者] 周 慧(199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二语习得